讓高石大叔帶我們一起回到120年前台北
1896年,本書主角日本九州營造商高石忠慥抵達臺灣。這本書改編自高石大叔發表於1911年日文期刊《臺灣》的回憶錄,綜合整理高石組研究成果,參照日本時代老照片,以繪本故事方式呈現給讀者。邀請大家一起觀看當時日本人如何改造城市,大大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
同時,藉此紀念市定古蹟撫臺街洋樓(高石組本社)落成110年生日快樂。
作者簡介:
文/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黃俊達
成立於2004年,以非營利社會團體(NPO)的角色,透過多邊國際交流,促進歷史資源以及空間環境之永續經營。除了提升、豐富國人文化生活之內涵及場域,藉此強化地方魅力與經濟活力外,更積極開拓台灣與國際NPO、NGO接軌平台與網路,推廣國際參與、資訊交流及互助支援。
臉書: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信箱:tw.ihrm@gmail.com
黃俊達│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臺北後車站長大的歷史研究者。畢業於成功大學歷史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關注多元族群文化歷史,老照片及古地圖控。近年投入臺北城、大稻埕、撫臺街洋樓、建國啤酒廠等城市空間、地方歷史研究,同時負責臺北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廣活動。
繪/在地偏好工作室 林思駿、張雅筑
「在地偏好」是一間承接地方空間調查、視覺設計、插畫創作的工作室。「Topophilia」即為「在地偏好」之意,又可譯為「戀地情結」。擅長將空間特色轉換成不同風格的視覺表現,讓觀者更容易了解並喜歡我們的環境。喜歡進行跨領域的研究與創作,曾與台南紅椅頭俱樂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捷絲旅西門館、淡水竹圍工作室、清大環境教育中心等單位合作,合作項目含括形象摺頁、藝術創作、主題地圖、課程設計、展覽策畫等多重面向。
臉書:在地偏好Topophilia Studio
信箱:topophiliastudio@gmail.com
林思駿│台北人。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史論組碩士班畢業。喜歡旅行、閱讀與速寫,善用精密的建築畫探討城市空間議題。過去作品於大阪、台南、新竹、竹東、台北等地展出,並曾於札幌天神山、淡水竹圍工作室及寶藏巖等地駐村及發表成果。2018年與張雅筑小姐共同成立「在地偏好」工作室,持續進行台灣地方風土研究與創作。
張雅筑│在地偏好共同創辦人與視覺設計師。畢業於東海建築系,擅長將城市與建築轉化為平易近人的插畫形式,作品曾獲美國3x3當代插畫獎、國際插畫大賽ijungle Illustration Awards、Taiwan Top Star視覺設計獎優選肯定以及American Illustration (AIAP)、Communication Arts、紐約藝術雜誌《Creative Quarterly》等視覺設計競賽入圍。
章節試閱
我有一個夢!
我是高石忠慥(ㄗㄠ`),可以叫我「高石大叔」。這本書是我在臺灣的回憶。
我出生在日本九州的柳川,年輕離家到東京求學,畢業後在政府工作,後來進入民間土木營造商「大倉組」。參與日本各地土木及建築工程。我希望可以找到機會發揮自己的舞台、發展出自己事業、設計出自己的完美辦公室……,同時可以幫助政府,讓國家以我為榮且可以回饋鄉里。
年輕時我的足跡踏遍大半個日本,包括長野縣、山口縣等地,也曾參與過東京銀座大火重建,興築東京皇居、京都水道以及重要港口─佐世保港、吳港等。上頭是我待在各單位服務的時間,想起來……還真做了不少事呢。
基隆─大船入港/1896年
高石大叔與臺灣島初次相遇
臺灣這座島距離九州不遠。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來台之前就聽說許多它的故事……
老闆請我來臺灣,協助政府重新蓋縱貫鐵路。
我上岸的地方叫作「基隆」,和淡水港同時為北臺灣最重要的兩個口岸。為了防守海上敵軍、運用周邊煤礦資源,在日本人來之前,清朝政府已經投注不少建設心力,也已有了一條鐵路,以基隆為起點連通臺北及新竹。
臺北城初體驗/1896年
終於坐著火車進到「臺北」,聽說它是清代最後幾年臺灣最重要的行政中心……臺北盆地是河流沖積而成,地貌仍保留許多天然河溝與當地居民為灌溉農田興建的水圳。
距離我來臺灣的十二年前(1884年),臺北盆地裡蓋了一座「臺北城」。與日本城堡主要是領主使用大不相同。「中國城堡」像是一個大圍牆,把政府辦公室、廟宇、商家、平民住宅都包圍了起來。
北門外是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淡水港進來的船隻、基隆到臺北的火車都會停靠在附近,加上鄰近商業繁榮的大稻埕以及「機器局」這座生產軍事、鐵路零件的大型機械工廠,使得北門成為城內外人們往來最為頻繁的城門。
陪大叔逛臺北城/1896年
記得1896年,臺北北門外有許多人力車夫等著載客大概這是當時臺北路面上唯一的交通工具。
當時不論城內或城外,環境還是亂糟糟。居民把自家物品往騎樓上放置。街上常會看到許多老鼠跑來跑去。臺灣比日本熱又潮濕,到處有蚊蟲。傳染病像是看不見的死神,威脅著大家身體健康。
我有一個夢!
我是高石忠慥(ㄗㄠ`),可以叫我「高石大叔」。這本書是我在臺灣的回憶。
我出生在日本九州的柳川,年輕離家到東京求學,畢業後在政府工作,後來進入民間土木營造商「大倉組」。參與日本各地土木及建築工程。我希望可以找到機會發揮自己的舞台、發展出自己事業、設計出自己的完美辦公室……,同時可以幫助政府,讓國家以我為榮且可以回饋鄉里。
年輕時我的足跡踏遍大半個日本,包括長野縣、山口縣等地,也曾參與過東京銀座大火重建,興築東京皇居、京都水道以及重要港口─佐世保港、吳港等。上頭是我待在各單位服務的時間,...
推薦序
來自九州柳川的土木營造商高石忠慥是本書主角,1896年,他把在日本工作經驗帶到台灣來,參與台灣各地建設。1910年,他在北門南側的撫臺街內蓋了一棟特別房子作為高石組辦公室,自己居住後棟。
這棟房子十分特別。一樓使用北投唭哩岸出產的砂岩砌成,二樓以木造為主體、外頭以人造石牆裝飾,屋頂使用改變斜率的高聳屋頂,今日被指定為古蹟。融合使用了街屋商店少見的建築元素,屹立至今超過110年。建物細節上的蛛絲馬跡,凸顯這棟房子的獨特性,同時蘊含過去臺北城市發展軌跡。
過去這位高石大叔在台灣的工作,直接參與了城市改造與建設:臺北城拆除,鋪設道路及上下水道、衛生環境改造、房屋改建西方元素及參考西方都市規劃等都是大叔的工作範圍,他既是住民,也親自動手改造城市。跟隨他的腳步來看城市的變化十分有意思。
這本書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在地偏好工作室共同討論及創作,想如同乘坐時光機,帶大家一起細看這座城市的變遷歷程,也能一起思考我們的城市該有什麼樣貌。透過主角視角,我們看到臺北─這座我們熟悉不過的城市在二十世紀之初如何轉變。「改變」意味著新事物誕生,城市漸漸繁榮興盛,但也伴隨著舊的人、事、物消失,城市漸漸看不到清代樣貌,逐漸失去了臺北城、水城景觀。城市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影響了近山地區原住民的生活模式。在創作討論、爬疏文獻史料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思索這段歷史中給予了我們什麼啟示。
不同時代留存的文化資產,彷彿我們生活過程的歷史切片,提醒我們這座城市是有機、共同創造的記憶載體。當代的我們,面對未來發展時,如果能回頭多看看這座城市的過去、多思考彼此,不以斷裂破壞方式重新建造,而能多一些歷史的堆疊與豐厚積累,留下更多共同回憶,無論是美好的或值得省思的都好,或許這就是尊重從過去到現在每一位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最好的方法吧。
來自九州柳川的土木營造商高石忠慥是本書主角,1896年,他把在日本工作經驗帶到台灣來,參與台灣各地建設。1910年,他在北門南側的撫臺街內蓋了一棟特別房子作為高石組辦公室,自己居住後棟。
這棟房子十分特別。一樓使用北投唭哩岸出產的砂岩砌成,二樓以木造為主體、外頭以人造石牆裝飾,屋頂使用改變斜率的高聳屋頂,今日被指定為古蹟。融合使用了街屋商店少見的建築元素,屹立至今超過110年。建物細節上的蛛絲馬跡,凸顯這棟房子的獨特性,同時蘊含過去臺北城市發展軌跡。
過去這位高石大叔在台灣的工作,直接參與了城市改造與建設:...
目錄
我有一個夢!
基隆─大船入港/1896年
陪大叔逛臺北城/1896年
臺灣生活大不易/1896-1900年
成立「高石組」站上夢想舞臺/1900年
高石大叔的超級任務/1900-1910年
臺北大不同/1910年
高石組新辦公室─撫臺街洋樓落成/1910年
高石大叔的建築任務(1)芳釀社(今日華山文創園區)/1913-1914年
高石大叔的建築任務(2)總督府博物館(今日臺灣博物館)/1913-1915年
高石大叔的建築任務(3)鐵道部廳舍(今日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1918-1920年
嶄新城市/1937年
莎喲娜拉
超級比一比
故事放大鏡
新的城市,誰的城市?
我有一個夢!
基隆─大船入港/1896年
陪大叔逛臺北城/1896年
臺灣生活大不易/1896-1900年
成立「高石組」站上夢想舞臺/1900年
高石大叔的超級任務/1900-1910年
臺北大不同/1910年
高石組新辦公室─撫臺街洋樓落成/1910年
高石大叔的建築任務(1)芳釀社(今日華山文創園區)/1913-1914年
高石大叔的建築任務(2)總督府博物館(今日臺灣博物館)/1913-1915年
高石大叔的建築任務(3)鐵道部廳舍(今日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1918-1920年
嶄新城市/1937年
莎喲娜拉
超級比一比
故事放大鏡
新的城市,誰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