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攝影集的靈感,來自作者過去二十年拍攝紀錄片的歷程。用來拼貼素材的照片,多是平時拍攝,也有些是影片中的劇照。作者將它們組合、拼貼,形成一個內在邏輯,並寫下文字故事呼應,也為過去影片留下來的遺痕,做為逝去時光的追憶。最後,並將圖像噴繪到水彩紙上,邀請香港藝術家曾永曦合作,請他在原圖像上的再創作,打通了具象與抽象之間一條隱秘的通道,使作品更有意味。
作者簡介:
聞海(Wen Hai)
電影導演、策展人、獨立中文筆會會員。從1996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主要作品《軍訓營紀事》、《喧嘩的塵土》、《夢遊》、《我們》、《殼》、《西方去此不遠》、《凶年之畔》、《喊叫與耳語》、《在流放地》等。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獎勵,如第16屆馬賽國際電影節「喬治・德・博勒加德」獎;第28屆法國真實電影節最高獎;第6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特別獎等。2014年在香港創辦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會。2016年出版專著:《放逐的凝視—見證中國獨立紀錄片》(台灣傾向出版);2017年 — 2018年,策劃「決絕:1997年以來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影展」;攝影冊《存在的》。
作者序
【自序】
存在的與連〔藍〕儂牆
去年在光點台北電影院、台北當代藝術館放映了我的9部電影,我是每場必到,重新觀看這些作品,彷彿穿越時空隧道。有誰更了解這些影片的拍攝經歷?有誰更了解影片裡的人物故事?有誰更了解創作中的點點滴滴?作為影片的導演,這些影片幾乎承載了我過去20年的歷程。
《存在的》攝影集(共計64組)的靈感,應該是在那時產生的。用來拼貼素材的照片,是我平時拍攝的,也有些是影片中的劇照,我將它們組合、拼貼,形成一個內在邏輯,並寫下文字故事呼應。在影片創作時,總要面臨、解決抽象與具象的關係,同樣,最初的拼貼作品,在整體上顯得過於寫實。這時,我想到香港街頭的「連〔藍〕儂牆」,那些抗爭的畫片、紙條,層層疊疊的貼在牆上,風吹雨打,被人撕了又貼,油漆的標語則被反覆塗抹,最後留在牆上的是一片模糊不清、支離破碎的印跡,但我們仍能從中猜到它當初的模樣,傾聽被壓制的怒號。我希望這些拼貼作品,也是過去影留下來的遺痕,逝去時光的追憶。
最後我將圖像噴繪到水彩紙上,邀請香港藝術家曾永曦合作。我看過他的繪畫作品,也傾聽過他的音樂,隨意、靈動、即興,都是我最為心儀的藝術品質,他在原圖像上的再創作,打通了具象與抽象之間一條隱秘的通道,使作品更有意味。
【自序】
存在的與連〔藍〕儂牆
去年在光點台北電影院、台北當代藝術館放映了我的9部電影,我是每場必到,重新觀看這些作品,彷彿穿越時空隧道。有誰更了解這些影片的拍攝經歷?有誰更了解影片裡的人物故事?有誰更了解創作中的點點滴滴?作為影片的導演,這些影片幾乎承載了我過去20年的歷程。
《存在的》攝影集(共計64組)的靈感,應該是在那時產生的。用來拼貼素材的照片,是我平時拍攝的,也有些是影片中的劇照,我將它們組合、拼貼,形成一個內在邏輯,並寫下文字故事呼應。在影片創作時,總要面臨、解決抽象與具象的關係,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