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輪班人,守護每個人內心的角落小夥伴!──
「嗶!全員集合──」
急診、腫瘤、共照、產房、兒科、感染、麻醉……,
醫療院所跨科別護理師們,共創人海聲量。
推開白色巨塔沉重(神聖)的大門,護理,其實比你想的還要不簡單!
活下去,你就變成超人,打不死你的,都只會讓你更強大!
看小小護理師,如何玻璃心碎滿地;
精神科護理師,避免淪受暴力,還得學習壓制病人的技巧;
急診室護理師,遊走在擦槍走火之間,隨時啟動戰鬥模式;
戰神級的男性護理師,身兼保全大哥,擋下拳頭,穩住失控… …。
「這本書希望呈現出護理師的養成故事。」總策劃林怡芳如是說。
人都不是一下子就長得這麼大的,都是在磨練中逐漸成長、在眼淚中學習堅強,然後變成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可愛、可敬的人兒,便是整本書最大的價值與精神所在。
➤護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醫院跟便利商店一樣,全年無休且二十四小時運作,
想當然爾,就需要非常多「縱身投入奉獻」的護理師們。
這群護理師不只「感」人,常常因為病人的勇敢與智慧而感動不已,他們也是「敢」人,敢於淚笑中依然挺身前進,堅守護理價值,造就不容抹滅的光芒。
白色巨塔內因為這群「角落生物」,才得以成就如此堅而不摧的守望堡壘。
醫院裡的各種護理角色,肩負每個人的生死大事,這群守衛/守護前線的天使/戰士,照亮幽暗一角,展現護理的「無限可能」。
➤雖然不用輪班,還是存在爆肝危機?
「我們要的不多,簡單的一句謝謝和基本尊重,對還在最前線的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了。」急診護理師吳思葦如是說。
「護理對我而言,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感召(calling)。」品管專責護理師/護理長林鳳蓮補充。
「路都不會白走,只要你有認真走!」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臨床技術員吳凱榛分享這份熱血的信念。
「我護理,我驕傲!」就連義無反顧投入護理行列的男性專科護理師許寬宏,也同樣大聲疾呼──「男」丁格爾也可以很有夢!
這群護理師之所以成為護理師,除了因為對工作的喜愛和熱忱,也因為照顧者的回饋,而感到肩負一份使命,一句感謝就成了再次前進的最好動力。
於此,奮力燃起心中僅存的火苗,相信會因為民眾的瞭解,而持續燃燒下去。
➤護理長官怎麼當?走進生命,成為彼此內心掛念的人
「主任好當嗎?」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所教授暨所長說,這不是一個「好」工作,卻是一個「重要」的職位。
當醫院考官問:「是否有意願照顧愛滋病病人?」這個問題就好比現在問:「是否願意照顧COVID-19病人?」
護理督導長陳幼貴分享自己一段面試經歷,其實沒有願不願意的問題,「如果必須,身為護理師的我們就是得拿出專業的態度,保護好自己、照顧好病人!」
當一個好的護理長其實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臨床如何對待你的病人,就如何對待你的護理師!」
當然護理師不是病人,但仍然要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樣單位才可以活得健康、快樂,又長壽。
腫瘤病房護理長陳宛榆形容自己猶如一位「單位奏鳴曲的指揮家」,進一步分享到,護理長到底「長」別人什麼呢?除了皺紋跟年紀外,期許自己「長」別人更多的智慧與愛心,「長」更多的邏輯與思考能力、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團隊力量支持團隊,讓大家感受到護理專業的重要性。
白色巨塔內,我們走進生命,白色巨塔外,成為彼此內心掛念的人。
如同這本書的精神──無限可能,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怎樣的職位,在每個角落奮鬥的你,都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重要的一份子。
▎本書特色
✿不同護理角色功能,提供莘莘學子或護理同行的參考指引。
✿護理前線最貼近人性的真實紀錄,直擊白色巨塔內的溫暖,照拂各個角落。
✿集結醫療院所跨科別護理師們,暖心又揪心的職場書寫,為動盪世界帶來一絲溫柔與堅毅。
✿團結護理師群共創人海聲量,無論是正向與厭世,熱忱與爆肝,一起反思生活初心,實踐工作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群
王秋雯、吳思葦、吳凱榛、汪慧玲、李靜怡、吾曜梧景、林美汝
林怡芳、林玥萱、林聖芬、林鳳蓮、胡文郁、柯虹如、許寬宏
陳幼貴、陳怡安、陳宛榆、陳薇君、郭豐慈、楊雅筑、蔡孟佑
歐怡秋、劉彥廷、鍾亞璇(依姓名筆劃排序)
封面繪圖
陳昱卉
臺大護理師
靠護理維持生理,
用畫畫平衡心理。
與三貓同居中。
總策劃簡介
林怡芳Harper Lin
#人類圖1/3人 #和信疼痛管理App #貓奴 #咖啡成癮患者
不務正業的腫瘤科護理師、演說家
──學歷這件事──
一九九九年 清水完全中學高中部畢業
二○○三年 臺灣大學護理學系畢業
二○一五年 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畢業
二○二一年 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博士生
──資歷這件事──
二○○四~二○○五年 臺灣大學護理系胡文郁教授研究助理
二○○五~二○一八年 臺大醫院腫瘤科病房護理師
二○一八~二○一九年 臺大醫院急診護理師
二○二○年~迄今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研究護理師
──值得嘴的事──
二○○七年 通過美國加州NCLEX護理師執照考試;
二○○九、二○一一、二○一四、二○一七年 當選優良護理人員;
二○一三年 遠赴澳洲參與ICN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五年 赴日本參與Congress of Asian Society of Head and Neck Oncology暨Annual Meeting of Japan Society of Head and Neck Oncology 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六年 赴香港參與ICCN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七年 完成N4護理師進階;
二○一七年 臺灣大學教職員羽球錦標賽女子組雙打冠軍;
二○一七年 偽YouTuber「最重要小事—on cath」觀看人次達一萬次;
二○一八年 出了一本書《存在的離開:癌症病房的一千零一夜》。
──給讀者的話──
Love is all that matters!(愛是一切)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林怡芳
二○○七年 通過美國加州NCLEX護理師執照考試;
二○○九、二○一一、二○一四、二○一七年 當選優良護理人員;
二○一三年 遠赴澳洲參與ICN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五年 赴日本參與Congress of Asian Society of Head and Neck Oncology暨Annual Meeting of Japan Society of Head and Neck Oncology 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六年 赴香港參與ICCN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七年 完成N4護理師進階;
二○一七年 臺灣大學教職員羽球錦標賽女子組雙打冠軍;
二○一七年 偽YouTuber「最重要小事—on cath」觀看人次達一萬次;
二○一八年 出了一本書《存在的離開:癌症病房的一千零一夜》。
➤林玥萱
二○二○年度優良護理人員
➤陳怡安
一九九七年北區大專盃最佳導演獎
➤李靜怡
二○一七年優良護理人員
(各作者獎項族繁不及備載)
名人推薦:
~覺醒力挺.專序推薦~
護理服務的對象是「人」,而非「疾病」,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正是護理人的使命。
──財團法人道真護理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余玉眉
真心為書中每一位作者喝采,因為有你們的關懷,使病人與家屬有了希望;因為有你們的用心照護,紓緩了病人的痛苦;因為有你們的警覺,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進階教育中心主任 張黎露
我要誠懇地謝謝本書的作者群,希望臺灣社會可以透過瞭解,更加尊重這群勞苦功高的白衣天使。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賴其萬
(依姓名筆劃排序)
得獎紀錄:➤林怡芳
二○○七年 通過美國加州NCLEX護理師執照考試;
二○○九、二○一一、二○一四、二○一七年 當選優良護理人員;
二○一三年 遠赴澳洲參與ICN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五年 赴日本參與Congress of Asian Society of Head and Neck Oncology暨Annual Meeting of Japan Society of Head and Neck Oncology 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六年 赴香港參與ICCN國際研討會海報發表;
二○一七年 完成N4護理師進階;
二○一七年 臺灣大學教職員羽球錦標賽女子組雙打冠軍;
二○一七年 偽YouTuber「最重要小事—on cat...
章節試閱
PART 1 同是天涯輪班人|護理,其實比你想的還要不簡單!
即使現在,開始被喚作「學姐」了,仍覺得這條路充滿荊棘,好像隨時會出現張牙舞爪的噴火龍。還好身上多了一些學姐們傳承予以披荊斬棘的「寶劍」,前面有這麼多典範樹立,身邊也有這些年累積默契的戰友,還有一群同類相聚的學弟妹們,護理的未來依然是「無限可能」。
01 最重要的小事──護理!|腫瘤資深護理師 林怡芳
做了十三年的護理師,老實說,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離開熱愛的臨床工作。
我不是工作狂,也不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活菩薩,只是跟大家一樣的普通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
但熱愛究竟是從何而來,我也是花了一點時間才弄清楚,原來人與人之間良性的互動,可以喚醒孟子二千年前倡導的「人性本善論」。
▲資優生搖身一變,成了大家口中的「小」護士
照顧病人的當下,不曾想過偷懶,不是因為我人很好,而是因為不希望自己的懶惰造成別人的傷害,這種惰性跟放假在家當「沙發馬鈴薯」截然不同,當這種無害生物,我真的很可以。
常常有人笑我們:「護理師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就是打針、發藥、翻身、換尿布!」小時候的我不懂得反駁,只覺得委屈,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資優生,但從臺大畢業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大家口中的「小」護士。
現在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對於護理角色有了全新的定義,不再去在乎別人的誤解,但我相信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曾被我照顧過,你會很喜歡被我照顧著且打從心裡尊敬我,稱我林護理師或是護理長。當然我不是護理長,只是因為他們總是認為很厲害的護理師就是護理長!
相反地,也有人會以為資深的我是新進護理人員,原因在於我總是笑容滿面,自然地與他們對話,盡量不露痕跡地把每天應做的日常評估,藏在生活的互動之中,例如:
「陳小姐早安,昨晚睡得好嗎?有沒有又半夜痛醒呢?」
「多虧妳有幫我跟醫生說,昨天他幫我加的那顆睡前止痛藥,好像有效耶!」
「哇!真是太好了,那妳早餐吃了嗎?」
「我還不想吃!」
「妳最近好像吃得很少耶,有排便嗎?要不要幫妳聽聽肚子,看看蠕動得如何?」
「好啊!昨天是沒有排便,但屁倒是放了不少!」( 害羞地笑了出來)
「喔,那不錯,有排氣至少腸子應該是有在工作,聽起來也蠻正常地蠕動(叩診砰砰砰),嗯!確實空氣很多,少吃點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族繁不及備載。」
「妳一定是新來的吧,才會這麼親切!」
「哈哈,我就當作是稱讚囉!」
就這樣每天打針、發藥、翻身、換尿布,讓我知道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
關乎病人生死的大事。
▲微不足道的「小」事,關乎病人生死的大事
我曾在一本書中讀到:「護理師是病人的最後一道防線。」(Nurses are the patient's last line of defense),所以我們在打針、發藥的每一刻完全都馬虎不得。
在醫師開出處方、藥師調劑藥物、傳送人員送到病房……,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錯,在我的十幾年的臨床經驗中就遇過――醫師把藥物開錯床、藥師發錯藥、傳送人員送錯病房。
最後的守門員當然就是護理師,萬一在給藥前仍沒有被發現,那麼承擔一切後果的,就是完全沒有保護自己能力的病人了!
看到這裡,或許你就可以同意,打針、發藥確實證明了護理人員具有醫療專業知識,不然怎麼在醫師開錯藥時,知道是不該給沒有那些症狀的病人;也需要具備藥物專業知識,才能告訴病人該注意藥物的相關副作用,還有什麼藥不能跟什麼食物一起吃,例如:每年中秋節都要不厭其煩地提醒,有在吃脈優(Norvasc)的病人,不能跟柚子一起吃,因為柚子跟葡萄柚一樣都會抑制體內的CYP3A4 酵素,進而影響藥物代謝。
那麼,關於翻身跟換尿布,哪有專業可言?這不是每個人多練習幾次就會的技術嗎?不知道大家可否還記得,第一次幫小嬰兒換尿布的手忙腳亂,尤其怕他的排泄物呈現土石流狀,在翻開尿布那一刻的進退兩難。更不要說,我們換的尿布是大很多號的尺寸,也無法將病人雙腳抬起來,快速把尿布進行抽換。
再說,病人拉稀便並不是最可怕的情況,我最怕病人解血便或黑便,因為這樣的症狀往往代表著消化道哪個部分正在出血,若沒立即與醫師討論後續措施,病人的出血情形就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像是出血性休克。
在旁人眼中以為很簡單的換尿布,但我們並不只是單純「做這個動作」而已,同時間眼睛也沒閒著,得一邊掃描,檢查皮膚的狀態與完整性,幸運的話可以發現初期的壓瘡,在傷口產生前就可以開始給予預防壓瘡的護理措施,像是兩小時翻身一次,或是使用特殊敷料進行皮膚保護。
▲燃燒護理魂,永不捨棄的理想
以上這些無論是醫學、藥理,或是護理的專業知識,我們都必須依據病人的背景知識,用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解釋,以達到衛教效果,否則說得再多都是徒勞。
常常在醫師離開後,病人張大眼睛很像課堂上想認真上課,卻無法理解老師的一字一句,我看過那樣的眼神,也知道那種無力感。
所以我試著用他們可理解的語言,再解釋一次,同時鼓勵他們發問,因為我們總是可以透過一來一往的過程,瞭解彼此更多。但所做的一切難以為外人道,因為社會大眾總是以南丁格爾的神聖形象,視這些付出為理所當然。
我不意外有些護理師因為在臨床遇到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事,透過社群網路來宣洩不滿,我也有真的很不開心的時候,不是因為感覺自己沒得到回饋,而是社會上有太多太過複雜的家庭關係。
有時候病人並無法如願地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家屬有時因為「太愛」,所以無法妥協在生命末期採用支持療法(Best Supportive Care, BSC)取代侵入性或過分積極的醫療行為。
身為被賦予病人代言人身分的我們,在與家人溝通前,必須先充分瞭解他們的想法,整個過程勢必充滿火花,因為他們會以為――你不懂得愛,才會要他們放手!但你得讓他們理解,如果我們的愛只會增加並延長他的痛苦,不停用「我都是為他好」來說服自己,其實放手(let him / her go naturally)才是真正愛的表現。但我知道一輩子都不可能真的放下。說到這,或許你會好奇,既然我熱愛護理,那又為何要離開?對我來說,其實我不曾離開。
在臨床工作那麼多年,所以很清楚有哪些問題仍需要改善,很多事情想做、該做、要做,無論是護理教育或是改善護理人員的執業環境。現在的自己專注在強化個人的研究與學術能力,未來無論會往哪裡走,我都知道一定不是捨棄理想的那個方向。
PART 1 同是天涯輪班人|護理,其實比你想的還要不簡單!
即使現在,開始被喚作「學姐」了,仍覺得這條路充滿荊棘,好像隨時會出現張牙舞爪的噴火龍。還好身上多了一些學姐們傳承予以披荊斬棘的「寶劍」,前面有這麼多典範樹立,身邊也有這些年累積默契的戰友,還有一群同類相聚的學弟妹們,護理的未來依然是「無限可能」。
01 最重要的小事──護理!|腫瘤資深護理師 林怡芳
做了十三年的護理師,老實說,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離開熱愛的臨床工作。
我不是工作狂,也不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活菩薩,只是跟大家一樣的普通人,工...
推薦序
【推薦序一】走上人本護理之路,護理人的終身課題
財團法人道真護理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余玉眉
感謝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進階教育中心」張黎露主任邀我為《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寫序,拜讀數篇後生晚輩們字字血淚交織而成的大作後,內心百感交集。
一方面看到臺灣護理界(尤其是臨床護理能力)的進步,內心湧出難有的鼓舞;另一方面卻也因嗅出大環境對於護理人員在專業成長上,仍欠缺完善的制度,讓護理師從「新手」(novice)到「專家」(expert)的養成中,備感艱辛及孤獨,深感不捨。
▲護理服務「人」,而非「疾病」
護理服務的對象是「人」,而非「疾病」,這樣的概念從前輩諄諄教誨中,一再地被強調。
最早可回溯至家喻戶曉的護理鼻祖南丁格爾女士(一八二○―一九一○),在她的著作《Notes on Nursing》中已指出,護理人員所照護的對象是「患有疾病的人」(thesick)而非「疾病」(the sickness);而耶魯大學護理學院的教授弗吉尼亞.亨德森(Virginia Henderson,一八九七―一九九六)繼續傳承這樣的說法,在她一九六六年出版的《The Nature of Nursing》書中,更進一步清楚地解釋,護理的角色功能及其照護對象,護理是「協助」生病的人或沒有病痛的人,執行有利於健康促進或恢復健康(包括安寧過世)的種種活動,而護理功能則是協助這些人儘快恢復到其能夠執行獨立生活的一種專業。
▲因人因時因地,以病人為中心
我的護理啟蒙老師是匹茲堡大學的雷瓦.魯賓(Reva Rubin,一九一九―一九九五)教授,在她的教學裡,更是不斷強調護理服務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細胞」或「分子」,可說影響我一生對護理實務、護理教育,以及護理研究上的思維、信念與作為至鉅的師者。
魯賓教授從臨床護理運作狀況的本質,以微觀尺度深入探討「護理」、「病人」與「病人的處境」三者間微妙互動的關係,主張「護理照護應該因人(不同病人)、因時,且因地(不同情境)制宜」。
由於將病人視為臨床運作場域(clinical field)的主軸,而臨床場域往往匯集了既多樣又流動性的人際互動,以致於護理人員須具備更精緻且敏銳的臨床應對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照護。
▲細膩紀錄護病過程,領悟護理真諦
「病人」視為我們學習護理角色與功能的重要「老師」,並要求我們從臨床護理病人的過程中學會聆聽、觀察及理解能力,並將和病人互動的過程,詳實地記錄下來,作為事後透視病人、透視護病互動過程,以及病人處境的學習教材。
如今回顧自身學習護理的歷程,倘若沒有經過魯賓教授從碩士班開始,就嚴格訓練我記錄下護理病人時,與病人互動的細膩過程,而後即使到了博士班,仍將研究範圍有關的護病互動過程一一記錄下來,作為博士論文資料分析與詮釋的最好文本。
我想若非如此,這一生是不可能建構起個人對「護理真諦」的獨特領悟,並能夠將每一位病人視為獨特的個體,來提供適切性護理照護的能力,更不可能從探索病人所在的處境中,體悟出獲得「病人的信任」是身為護理人的一種成就,更是護理人能將病人視為「人」的最佳體現。
▲護理人,一生追尋的生命課題
得到他人的信任,所彰顯的是兩者間的關係,具有無可取代的特殊意義,而護理人員與病人間即是如此。
每當病人對我的護理照護,以完全坦誠的形式展現時,往往讓我驚覺護理的「神奇」,深知如此獲得病人的信任,是身為護理人員的一種「特權」(privilege),也就是這種「特權」感,讓我一生不斷地探索「護理的意義」。
可是,能善用「特權」並發揮超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透過不斷地從護理病人的經驗中,探索與反思護理的意義,這項任務也是身為「護理人」一生中需要不斷求真、求實的生命課題。
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是身為護理人的使命。當你能夠與寫出《成為一個人》(OnBecoming a Person)及《學習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兩本書的卡爾.羅傑(Carl Rogers)一樣,花了三十年的時間領悟出,從一開始問:「我該如何處理及如何改他?」到後來轉變成「我該如何提供一種特殊關係,好讓他能用來作為個人內發成長的一種動力?」
若你已可體悟這兩種不同層次的自我問法,那你已是完美的護理人了。加油,再加油!
――記於二○二一年二月二日
【推薦序二】點亮護理師的心靈角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進階教育中心主任 張黎露
和怡芳結緣是因為COVID-19,她原本預計到澳洲繼續攻讀博士班的計劃,在二○二○年初因疫情而被迫中斷。當時,正巧要尋找一位研究護理師,需具備資深的腫瘤護理經驗,因緣際會下,我們遇見了彼此。
▲白色巨塔內外,護理的無限可能
透過視訊面談後,相談甚歡,她因此決定回臺灣參與我的工作團隊。人生的際遇就是在很多可能和不可能之中交織而生,和每個人生轉折點時,所做出選擇的結果。
《護理的100種可能》這兩本書的誕生,也就是這樣不可能中的可能,從原本只是幫賴其萬教授的「醫病平台」邀請護理人員書(抒)寫心聲,到因為彙集的文章多到可以出版成冊,甚至因為文章太多而需要分為兩本主題――「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和「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而且整個成書過程僅僅半年,幕前幕後的推手就是怡芳。從她身上看到的是護理的無限可能。
雖然護理人員是民眾就醫時接觸最多的醫療專業人員,然而其專業角色卻也是最不被社會大眾瞭解的一群人,我想這應該是怡芳編輯《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希望透過這樣的溝通,瞭解這群醫院中不可或缺,卻常常被忽略的族群。
▲護理,真的一點都不簡單!
本書PART1「同是天涯輪班人――護理,其實比你想的還要不簡單!」闡述護理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影響病人的生命,即使細微,卻都很重要。我想讀者從這些文章不難發現,護理是一種高壓且不討喜的工作,面對的是脆弱的生命,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用心對待病人,深怕一個疏忽而誤傷了病人。
接著PART2「雖然不用輪班,還是存在爆肝危機――現在起,我們都要好好的!」分享護理也可以有不同面貌,像是麻醉護理師、個案管理師,或是感染管制護理師等,看他們如何在不同執業範疇中兢兢業業,一起為病人的安全和健康把關。
護理人員是醫院中人數最多的專業團體,從基層的管理者像是助理護理長、護理長到護理督導和護理部主任等,都肩負著不同的責任和壓力。
一路來到了PART 3主題,如果問我:「護理長官好當嗎?」我的答案會是:「真的難為!」尤其是護理長們,常聽他們說:「上至天花板,下至地板,凡是病房的事,都是他們的事!」他們沒有位高權重,卻肩負重任,從護理主管的故事中體會「儘管辛苦,仍然前進」的使命感,在面對倫理或價值衝突時,選擇忠於自己,並且誠實勇敢地面對,致力於維護病人,也維護護理師的權益。
▲培育最佳護理人才,提供優質服務
二○○八年,我請辭護理部主任一職,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的支持下,再次赴美完成我的博士學位(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並於二○一一年轉任護理進階教育中心主任,黃院長賦予我的使命是――「持續提升和信醫院護理人員的能力,進而培育國內最佳護理人才,以提供全臺病人優質的服務。」
此後,我專注於護理教育的研究發展,以及臨床教育工作,希望幫助護理師建立專業自信(confidence)和人本關懷(humanity)的特質,或許這也是護理的另一種可能吧!
書中每篇文章都是護理人員的成長故事,還有他們對於護理專業,以及病人照顧的自我期許。真心地為書中每一位作者喝采,因為有你們的關懷,使病人/家屬有了希望;因為有你們的用心照護,紓緩了病人的痛苦;因為有你們的警覺,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護理工作無疑是幫助病人的大事!
【推薦序三】原來護理工作是這麼多采多姿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賴其萬
當我坐下來為這本書寫序時,不禁自問,為什麼會在還沒看過這本書的文稿,只聽了編者林怡芳護理師告訴我,這本書的內容與目的,我就答應了要為這本書作序?
我想,這可能與我關心護理教育、護理職場的待遇、臺灣社會對護理人員應有的尊重,以及認識怡芳的機緣有關。
▲護理教育,前輩同儕們用心推動
一九九八年,我回國參加「慈濟醫學暨社會學院」(慈濟大學的前身)的行政工作時,坦白說,只想到為臺灣醫學教育做些有意義的事,直到二○○二年黃崑巖教授接掌教育部醫教會常委,邀我擔任醫教會執行秘書時,我才開始接觸到護理教育,也才瞭解余玉眉教授在這方面的用心。
接著好友陳定信教授在臺大醫學院院長任內,邀請我當臺大護理系的校外評鑑委員,在訪談護理系當時的戴玉慈主任、老師、學生時,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透過各種醫學教育的活動,認識了成大趙可式教授,以及我的學長陳榮基教授與他的夫人周照芳教授,都使我深深覺得臺灣醫學教育界對護理教育學者的努力,以及社會對護理專業的瞭解與尊重,都還有著不小的改善空間。
▲醫病平台,促進醫病雙方的正向關係
接著,我開始對臺灣江河日下的醫病關係,嚴重影響醫療團隊的士氣感到憂心,而在二○一六年,老、中、青三代七位醫師與三位社會人士共同成立「醫病平台」的電子報專欄,希望能在這個醫療團隊(醫、護、藥和其他醫療有關專業)與社會人士(包括病人與家屬),能夠有一個可以「平起平坐」的園地,讓醫病雙方互相瞭解彼此的想法,進而促成更多正向的關係。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護理人員分享他們的看法,讓社會大眾更瞭解護理專業的重要性。
我的同事,也是和信醫院的護理領頭羊張黎露主任,除了為「醫病平台」撰文,分享身為護理專業人士和病人家屬立場的諸多感受,還介紹我認識了新加入和信團隊的林怡芳護理師。
就這樣子,怡芳不只為「醫病平台」帶來更多的護理心聲,透過此機緣也才獲知怡芳正在號召臺灣護理界的各路英雄,分享他們選擇這條辛苦且神聖護理生涯的心路歷程。
▲集結各領域護理師,完成不容易的壯舉
深知要讓護理同仁在忙碌工作之餘,還願意參與這項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壯
舉」。
想不到怡芳後來告訴我,她居然聚集了這麼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護理師,把原本一本書的構想變成兩本,將以《護理的100 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和《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一同問世。
怡芳邀我為前者撰序,本書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基層臨床護理師」,從新手到資深,包括急診、精神科、產科、兒科,以及男護理師的現身說法;「其他護理專業角色」,包括安寧照護、腫瘤個案管理師、品管、感控、麻醉科等;「護理管理階層的心得與經驗」,包括護理系/部主任、護理督導與護理長。
感到欣慰的是,經由胡文郁主任的文章,我才獲悉臺大護理系終於在硬體方面有突破性的改善。
最後,我要誠懇地謝謝本書的作者群,他們在辛苦工作之餘,撥出時間與讀者分享護理現場的各種甘苦,讓其他醫療團隊成員和社會人士更瞭解護理人員的自我期許,以及他們為什麼選擇這項辛苦的專業,並希望臺灣社會可以透過瞭解,更加尊重這群勞苦功高的白衣天使。
【推薦序一】走上人本護理之路,護理人的終身課題
財團法人道真護理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余玉眉
感謝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進階教育中心」張黎露主任邀我為《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寫序,拜讀數篇後生晚輩們字字血淚交織而成的大作後,內心百感交集。
一方面看到臺灣護理界(尤其是臨床護理能力)的進步,內心湧出難有的鼓舞;另一方面卻也因嗅出大環境對於護理人員在專業成長上,仍欠缺完善的制度,讓護理師從「新手」(novice)到「專家」(expert)的養成中,備感艱辛及孤獨,深感不捨。
▲護理服務「人...
作者序
【總序】我和我的角落生物們,那些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或許你早在兩年前,就因為《存在的離開:癌症病房裡的一千零一夜》認識我,也或許你還來不及認識我,沒關係,我是誰其實不重要。
只因為在臨床待頗久的,肚子裡有一些故事,已經寫在第一本書裡;但也因為工作多年,認識了許多護理好朋友,這次不打算寫我自己跟病人的故事,而是希望呈現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關於護理,竟有一百種可能……
人都不是一下子就長得這麼大的,都是漸漸地在磨練中成長、在眼淚中學習堅強,然後變成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可愛、可敬的人兒,這是整本書最大的價值與精神所在。
我得先自首,雖然書名為《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你問我真的有一百種嗎?其實真的有,只要你把每個科別、每個領域後面再加上護理師、護理長、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就一定超過一百種可能。
但礙於篇幅所致(個案報告常用的話術),本套護理主題專書(角落生物、風和日麗)「僅僅」收錄四十多種可能性。
遙想二十年前,剛考上護理系,只知道畢業以後要嘛去國外當護理師,或是先做個幾年基層護理師,然後以當上護理長為職涯目標,區區兩種可能性,我甚至不知道護理系這些老師是怎麼變出來的(好像都是國外回來的)。哎呀!真是個單純的孩子。
在這不長不短的二十年中,世界變化很快、很大,越來越多聽都沒聽過的護理職稱,讓我常常在想,到底他們是怎麼弄到不用上夜班的護理工作,我們將在這兩本書一一為大家揭密。
我一開始也像其他人一樣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總覺得他們應該是透過一些特殊管道,或是認識誰誰誰才得到這些職位,但讀完他們的「護理人生」,就會燃起一股由衷的敬佩之意,發現躲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原來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辛。
▲護理有這些人,真的是太好了!
我常自嘲總編輯的功能就是一個文字美肌軟體,因為出過書的自己有一點寫作基礎,自告奮勇地要幫大家潤飾。
但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很美,在他們自覺平淡無奇的陳述底下,我常常讀著原稿就感到鼻酸,但是,是開心的那種,心裡總是覺得「護理有這些人真的是太好了!」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讀者翻開這本書,讓讀者把文章讀完,他們就也能目睹我所看見的那道暖陽。
這種樸實散落在醫院裡的各個角落,我其實很不喜歡說護理人是無名英雄,因為我們明明就有名有姓的,但很多理由讓我們只剩下「小姐」、「護士」、「護理師」這樣的通稱。但我也不怪社會大眾,因為在進入護理以前,或許我也曾輕看護理,所以一直想要轉系,把護理系當作跳板。
沒想到進入臨床後,我對護理工作愛不釋手,而且認識好多可愛的護理夥伴,大家努力維持病人平凡的日常,還都覺得這只是小事不足以為外人道。說起來簡單,但其實做起來非常困難,人在生病之後,做什麼事對他們都是奢侈,是護理讓他們的醫院生活添加了幾分色彩。
▲護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我將這本書的重點,定位在醫院裡的各種護理角色,醫院是我們護理人最常見的工作場域,裡面的職缺當然以臨床護理人員為主。
因為醫院跟便利商店一樣全年無休且二十四小時運作,想當然爾,需要非常多的護理師。老實說,念大學的時候,無法體會「護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種高話,但經過二十年的洗禮,我會說護理真的是藝術,因為極需創造力與獨特性,同樣地,社會上真正懂得欣賞藝術(護理)的人也是少數。
面對各式各樣的病人,每個人有著各自的問題,一樣但也不一樣,我們要提供的護理必須因人而異、量身訂做,如果千篇一律地照顧病人,一定無法把這個工作做好。
你想,光是點一杯珍珠奶茶,都有這麼多種客製化的產品,更何況是這些護理措施會有多少的變形版本?而護理之所以會稱之為「科學」,自然有它的道理,你不能因為很有創意地把來路不明的偏方,塗抹在病人的腫瘤蕈狀傷口上,只因為有人跟你說這樣有效,而是必須先小心謹慎地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看看這樣的方式是不是真的有實證研究可以支持。
當然,更不能像藝術家一樣,隨著心情起伏而展現出不同的作品風格,那在你心情低落時,遭殃的就是病人了,呵呵!
▲一起,把心用在對的地方
在致謝的段落,首先要感謝和信醫院的賴其萬教授,我們可以跨時空地展開對談,築著未來相同的夢,謝謝他邀請我和其他護理師參與他所創立的網路平台「醫病平台」的創作,也因此有了這本書的發想。
也謝謝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黃達夫院長,在我剛來到和信時,就常常鼓勵我繼續寫作、記錄並反思所見所聞,也在拜讀他的大作之後有了更多的心靈能量,因為我們都想「用心,在對的地方」。
再來,一定要感謝我現在的老闆張黎露主任,在我正要放棄臺灣護理研究之際,意外看到「護理進階教育中心」工作應徵文,讓我有機會參與「和信疼痛管理APP」的研發過程,讓我知道護理研究居然可以如此實用,也是主任告訴我許多護理專業角色的發展歷史,帶著我們細細品讀派翠西亞.班納(Patricia Benner)《Educating Nurses》,激起我的好奇心與護理使命感。
看著她為護理的付出,我覺得我們這一代應該要繼續讓護理發光,才能不愧對這些護理先鋒們的開墾闢荒。
黎露主任還邀請她的恩師,也是臺灣第一位的護理博士余玉眉教授,來為本書寫推薦序,讓本書蓬蓽生輝,余教授是護理界的先鋒(pioneer),就是有這麼多偉大的學姐們在前面幫我們披荊斬棘,才有現在的「護理一百種可能」,這是需要有多遠的眼界,才能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埋下這些能促成改變的幼苗。
當然最後,要感謝參與寫作的每一雙手,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也是因為你們用自己的生命走出每一種可能,才讓這些角色有了新的定義與詮釋。
在此我還要澄清一點,本書最大的問題在於「選樣偏差」,書裡面的作者都是我的朋友或是我朋友的朋友,所以此書的限制在於總策劃的人脈無法跨足全臺,也還有來不及收錄進去的其它可能性,對於這個小瑕疵,我在此自我揭露(disclose),提供讀者在閱讀前斟酌參考。
但也在本書的書名留下伏筆,若是你有不錯的構想,可以私洽博思智庫出版社,期待更多《護理的100種可能之XX》系列書籍。
【總序】我和我的角落生物們,那些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或許你早在兩年前,就因為《存在的離開:癌症病房裡的一千零一夜》認識我,也或許你還來不及認識我,沒關係,我是誰其實不重要。
只因為在臨床待頗久的,肚子裡有一些故事,已經寫在第一本書裡;但也因為工作多年,認識了許多護理好朋友,這次不打算寫我自己跟病人的故事,而是希望呈現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關於護理,竟有一百種可能……
人都不是一下子就長得這麼大的,都是漸漸地在磨練中成長、在眼淚中學習堅強,然後變成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可愛、可敬的人兒,這是整本書最...
目錄
▎推薦序一 走上人本護理之路,護理人的終身課題 余玉眉
▎推薦序二 點亮護理師的心靈角落 張黎露
▎推薦序三 原來護理工作是這麼多采多姿 賴其萬
▎總序 我和我的角落生物們,那些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林怡芳
這次不打算寫我自己跟病人的故事,而是希望呈現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人都不是一下子就長得這麼大的,都是在磨練中逐漸成長、在眼淚中學習堅強,然後變成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可愛、可敬的人兒,這是整本書最大的價值與精神所在。
|關於護理,竟有一百種可能……
|護理有這些人,真的是太好了!
|護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一起把心,用在對的地方
PART 1 同是天涯輪班人|護理,其實比你想的還要不簡單!
還好身上多了一些學姐們傳承予以披荊斬棘的「寶劍」,前面有這麼多典範樹立,身邊也有這些年累積默契的戰友,還有一群同類相聚的學弟妹們,護理的未來依然是「無限可能」。
01 最重要的小事――護理!|腫瘤資深護理師 林怡芳
02 如果不走護理,我還能做些什麼?|護理師學妹代表 林玥萱
03 薑,果然是老的辣!|臨床資深護理師 陳怡安
04 我們與「善」的距離|精神科護理師 李靜怡
05 Frontline with no name 急診日常筆記|急診護理師 吳思葦
06 Being a brave fighter not a good boy|男護理師 郭豐慈
07 擁有雷陣雨後,七彩繽紛的天空|產科護理師 楊雅筑
08 誰說選兒科,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兒科護理師 鍾亞璇
09 萬年N2護理師──我的魯蛇護理人生|萬年N2護理師 吾曜梧景
PART 2 雖然不用輪班,還是存在爆肝危機|現在起,我們都要好好的!
我常常為病人的勇敢與智慧所感動,然後帶著這些感動繼續照顧下一個病人,內化成滋養生命的重要養分,堅持心中對這份工作的盼望。
01 安寧共照護理師,與時間賽跑的調味家|共照護理師 汪慧玲
02 腫瘤個案管理師――與癌同行|個案管理師 柯虹如
03 做病人抗癌路上的忠實夥伴|個案管理師 劉彥廷
04 不要再來了,品管護理師到底是敵是友?|品管護理師 林鳳蓮
05 葉教授的助理|體外循環師 蔡孟佑
06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感染管制師|感控護理師 林聖芬
07 請看燈號,請勿爆衝!|門診護理師 吳凱榛
08 一甲子的等待|麻醉科護理長 陳薇君
09 「男」丁格爾也可以很有夢!|男專科護理師 許寬宏
PART 3 護理長官好當嗎?|有溫度的管理,具同理的尊重
走在這條路上,做著自己心目中護理主管應有的樣貌。肩負大家的期待,我得好好思考自己該如何做,才能不愧於養育我、栽培我、指導我、關心我的人。
01 迴盪在傳統與革新間|護理系主任/部主任 胡文郁
02 越走越孤獨的護理行政|護理督導長 陳幼貴
03 單位奏鳴曲的指揮家|癌醫護理長 陳宛榆
04 To be or not to be|門診護理長 王秋雯
05 有溫度的管理|腫瘤護理長 歐怡秋
06 相互尊重很難嗎?|急診副護理長 林美汝
▎推薦序一 走上人本護理之路,護理人的終身課題 余玉眉
▎推薦序二 點亮護理師的心靈角落 張黎露
▎推薦序三 原來護理工作是這麼多采多姿 賴其萬
▎總序 我和我的角落生物們,那些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林怡芳
這次不打算寫我自己跟病人的故事,而是希望呈現護理師的養成故事。
人都不是一下子就長得這麼大的,都是在磨練中逐漸成長、在眼淚中學習堅強,然後變成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可愛、可敬的人兒,這是整本書最大的價值與精神所在。
|關於護理,竟有一百種可能……
|護理有這些人,真的是太好了!
|護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