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擠,世界那麼大!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1812-1870)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也偶爾寫寫詩,但不論小說或詩文,都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狀況為主題,在全球文壇享有盛名。
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社會處於繁榮奢華的氛圍中,在貴族紙醉金迷的生活背後,存在著日趨嚴重的你爭我奪與相互排擠的情形,狄更斯對此感到相當反感與不滿。所以寫下一首名為〈你不要擠,世界那麼大〉的詩,就是在訴說他的不滿與憂心。詩是這樣寫的:
你,不要擠!世界那麼大,
它容納得了我,也容納得了你。
所有的大門都敞開著,
思想的王國是自由的天地。
你可以盡情地追求,
追求那人間最好的一切。
只是你得保證,
保證你自己不使別人感到壓抑。
不要把善良從心靈深處擠走,
更得嚴防醜惡偷偷潛入你心底。
給道德以應有的地位,
給每件好事以恰當的鼓勵。
讓每一天成為一項嚴峻的紀錄,
面對著它,你應當問心無愧;
給人們生的權利,活的餘地,
可千萬,千萬不要擠。
由於狄更斯不僅是位文學家,也曾經當過記者,採訪過英國國會新聞,時常聆聽國會議員彼此間,對國計民生問題的建言與爭論。身為記者,本來就必須深入民間,傾聽庶民的心聲,對於當時社會風氣的演變與轉化,做了深入的觀察,對於民間的疾苦與期盼,也了然於心。政治人物忙於爭利而疏於重視人民的感受與期盼,他感到相當憂心忡忡,甚至深惡痛絕。
狄更斯說得一點也沒有錯:世界那麼大,容納得了我,也容納得了你,又何必相互排擠呢?每個人都可以盡情地追求思想的自由天地,但你得保證,你追求的是人間最好的一切。所謂「人間最好的一切」意思是:必須建立在不使別人感受壓抑的基礎上。
所以他要求「不要把善良從心靈深處擠走,更得嚴防醜惡偷偷潛入你心底,給道德以應有的地位。」字裏行間,說明了狄更斯當時所處的社會,正面臨著「善惡在拔河,是非在較量」的轉型期,「霸權」壓倒「人權」,「權欲」壓垮「道義」,道德臣服在「霸權」與「權欲」之下,逐漸失去應有的地位。
身處在這種歷史的轉折點上,這位觀察敏銳的大文豪不得不大聲疾呼:「給每件好事以恰當的鼓勵;讓每一天成為一項嚴峻的紀錄,面對著它,你應當問心無愧;給人們生的權利,活的餘地。」因此,他特別提醒那些只為自己的私欲、不給人民自由與生活空間的人應有所節制,「千萬不要擠!」不要把那些善良與弱勢的人民擠出社會的體制之外,也千萬、千萬不可把道德與美善排除到應有的地位之外。
大家都知道狄更斯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不朽名著,例如《雙城記》、《塊肉餘生記》等小說,都曾被改編成劇本,拍攝成撼動人心的電影,他寫下諸多的警世名言,直到今天都能讓人津津樂道,琅琅上口。譬如在《雙城記》中,他就曾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也一無所有;
我們正走向天堂之路,也正走向地獄之門。
這些警句名言,處處在提示我們:最好或最壞;智慧或愚蠢;信仰或懷疑;光明或黑暗;希望或絕望;擁有一切或一無所有;是天堂或地獄,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尤其是在有權有勢,有影響力的人的一念之間。一念善,這個時代就是善;一念惡,這個社會就是惡。是光明、是黑暗;是希望、是絕望,都繫於智慧與愚昧的一念抉擇。
現代美國學者大衛.霍金斯曾針對人類情緒與意念,做了深入研究,他發現:「當一個人意念很負面的時候,不僅傷害自己,也讓整個周圍環境磁場變得很不好。」他在《人類情緒振動頻率》一書中指出:
喜歡別人,關懷別人,慈悲、愛心,這些振動頻率都高達四百到五百。相反地,瞋恨別人,指責別人,怨恨別人,這些振動頻率都很低。低的振動頻率就是導致癌症、心臟病與其他種種疾病的原因。
我們不知道大衛.霍金斯的研究成果是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我們相信充滿慈悲與愛的情緒,確實有益於個人的健康,也有益於社會人群。倒是那些充滿仇恨,到處抱怨,惡意批評,散布不正確謠言的人,自己充滿許多負面的情緒,對自己的健康不利,也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安危。
大衛.霍金斯說:他在實驗中看到振動頻率低於兩百的人,得到各種疾病的機率也大得多,但只要改變意念,將恨與怨的負面情緒,轉化為善與愛的正面情緒,振動頻率就會上升到兩百以上,振動頻率增加了,人的身心也開朗了,身體變好了,周遭的氛圍也變善了。
他同時表示,人類振動頻率最高的指數可達一千,最低指數僅僅是一。他看到振動頻率最高的是七百,只要振動頻率在七百以上的人,就是開悟的人。開悟者的良善正向能量特別強大,當他出現時,能夠影響一個地方的正向磁場。
依照大衛.霍金斯的理論,不論正向的能量或負向的能量,都能影響周遭環境的磁場,只是磁場有好與壞的分別。換句話說,在一個充滿咆嘯、仇恨、抱怨、對立的負能量之下,周遭環境的磁場就絕對不可能是美好與良善的。而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歡笑與喜悅的正能量底下,周遭環境的磁場也絕對不可能是醜惡與相互仇視的。
善,需要鼓舞;愛,需要激勵,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祥和,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但善與愛通常是非常脆弱的,它們很容易被點亮,也很容易被澆滅。
社會心理學家說:「從眾心理」是社會大眾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可以讓社會變好,也可以讓社會變壞。如果大家能「從善如流」、「見賢思齊」,社會就會充滿祥和之氣。當祥和之氣洋溢著整個社會時,就出現了所謂的「太平盛世」。但如果祥和之氣不見了,暴戾之氣產生了,那麼,「亂世」就接踵而至。
事實告訴我們:善與惡、盛與衰,在歷史上是循環往復的,所以古代先賢才總結了經驗,說出了「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的朝代興替法則。至於何時是「盛極而衰」或「否極泰來」的轉折點,就看當時人心善惡意念的起伏與變化了。
一個國家或地區良善風氣與祥和氛圍的根基扎得愈穩,人民正向思維與言行維持得愈長久,那麼「太平盛世」也就得以維持得久遠;反過來說,如果驕奢成風,邪說日熾,只講利、不講義的貪婪與瞋恨之心愈重,黨同伐異層出不窮,必然會撕裂社會的和諧,破壞人與人間的互信,到時「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就來臨了。
社會風氣的美與醜,善與惡,關鍵在於人;好與壞,興與衰的轉折也在人。人的觀念正確了,彼此能相互感恩,相互尊重,相互關懷與包容,大家就能享受社會和諧的甜蜜果實。同樣的,如果領導人的一念之差,百姓的一念之惡,也可能讓一個安樂平和的國家淪為浩劫。
史書上常有這麼一句話:「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雖然簡短的一句話,我們真的不能等閒視之。因為「國之妖孽」出現了,「惡風邪說」也就萌生了,而惡風邪說一旦充斥著整個社會,國家的動盪也就不遠了,現在中東部分國家的遭遇,不就是鮮明的例子嗎?
遺憾的是,社會大眾普遍地存在著「盲從的心態」,易被華麗的言辭與所謂的新潮思想所煽惑,於是當「似是而非」的偏激觀念與「惑人耳目」的動人口號如滾滾洪水傾瀉而下時,道德的堤防與社會的秩序,就潰不成軍了。
狄更斯的〈你不要擠,世界那麼大〉的詩作與大衛.霍金斯的「情緒振動頻率」的理論,就是在警惕我們千萬不能讓道德的堤防潰堤,千萬不能讓仇恨與暴戾的負面能量破壞和諧的社會秩序。我們要的究竟是「盛世」還是「亂世」,社會需要的究竟是「美善」還是「醜惡」,就在我們如何做出明智或愚昧的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