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六四第二十七年,不僅紀念,而且書寫、記錄、結集。
民運被中止,文學運動則剛開始。
民運被中止,文學運動則剛開始。
曾親歷天安門事件、時任記者的陳寶珣,用小說來書寫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怎樣自處,以及如何思考這場運動。小說最初發表在1990年文學雜誌《八方》,在四分一世紀後的今天,首次結集出版。
作品有別於描繪八九民運的報道文學,它以文藝工筆完成。寫完這部作品後,作者擱下了筆,肩負攝影機四出採訪、拍攝。2014年雨傘運動,他毅然放下攝影機,再提筆書寫,完成《沒島戀曲》,廣受關注;25年前的此書原稿,始被發現。
香港正在經歷一個以情緒主導社會的時代,在這動盪時局中,作者在這兩次民主運動裡保持冷靜,以知識份子的視野,為讀者尋回每場運動的初衷,重拾香港人的理性,重塑當年香港文學面貌。
在八九民運中,有人失去理智,有人保持理性;有人失去性命,有人倖存下來(而比死去更痛苦)。作品提及文化大革命,提及民運細節,一一以文學記錄下來。
2016年是六四第二十七年,不僅紀念,而且書寫、記錄、結集。民運被中止,文學運動則剛開始。是陳寶珣此書意義所在,也是香港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