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詩人的四個身份
——談陳律銘的幾首詩
胡燕青
律銘的四個身份都太重要,難以取捨。如果一定要取捨,大概只能減去最後一個。最後一個身份是甚麼呢?且聽我細細道來:第一,他是主耶穌的門徒。第二,他是兒子、丈夫和爸爸。第三,他是醫生。第四,他是詩人。
做公立醫院的醫生讓他非常忙碌,但每天總要讓妻子和女兒看見自己啊。身為丈夫和父親,他不無內疚。同時,為了做好基督賜予的工作,他更努力地做醫生,小女兒睡去以後,剩下來給寫詩的時間更少了。但他堅持寫,歲月證明他並沒有放棄這最後一個身份。寫了十多年。
我就是在這種豐盛和混亂中認識他的。當年他是個醫科學生,經歷了不少挫折,事業上也並非一帆風順。如今他已經行醫多年了。一個大學生喜歡寫詩,沒甚麼特別,一個醫生沉迷寫詩,卻有點使人吃驚了。但其實那個人還是他,一直是他,充滿愛心,常常忍不住哭;樣子沒怎麼變,詩卻變好了。
或者有人會問:既然這麼忙,為甚麼還要花時間寫詩呢?這一點,我是明白的。寫詩,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保存和發展記憶的最佳辦法。寫詩,讓我們回到過去,從頭再活一次,並用今天的智慧和感悟跟當年的處境說幾句話。過去無法明白的情懷,此時了然於胸。經過了考驗的感情才配得用詩歌書寫,這是照片或飯局無法做到的:
十年幾
——給Willie
謝謝你送的繪圖本,那魚的微笑
來自台灣
有一個綠綠誠品紙袋
我告訴你那是一本新的書我買不到
對,十年前他晝的第一本新書
剛患過血癌
剛走過生死
就想像了那微笑的魚
想像牠掛念海
就如自己
原來,不覺十年
你我一起坐在那透明大魚缸上課
想像自己在球場游泳
汗水重疊成微笑水紋
上課時打橋牌,下課時溫習
然後一圈一圈地散去
各自在不同職場游泳
演練不同泳式
在茫茫然中重聚
水紋在水紋中蕩失
就如我們的相識
原來,不覺十年
「一圈一圈地散去/各自在不同職場游泳……在茫茫然中重聚/水紋在水紋中蕩失」——這種「蕩失」,只能靠回望來詮解。假如沒有這種回望呢?「蕩失」所意味的遺忘就覆蓋一切了。因此,「不覺十年」的「不覺」,成就了「覺」的美好意識。這就是詩了。律銘另一首令我十分感動的作品是〈回憶裡沒有冬季〉:
我本想打電話告訴你,我在途中看見一個俊俏的皇仁仔
拖著一個漂亮的庇利羅士,算不算奇景
你說我常常行路唔睇車,遲早出事
忘記了你走的時候還沒有中央圖書館
維園的籃球場尤在
只是換了綠色膠地,你估遲些會否鋪草地
可能室外仲會有冷氣
我的妹妹在約克郡和你弟弟的學校
只相隔五小時火車路程
下次我去英國時
給他帶些鹹魚臘腸,用來睇波送酒也好
此詩中最使我驚嘆的是對「距離」的處理。這位友人身在美國,詩人則仍在香港,他們的弟弟妹妹分別在英倫求學。但在律銘的敘述裡,遙遠的英倫國土上五小時的火車竟然是用來表達接近的!可想而知,此二人的「兄弟」感情是多麼的深厚。再說,「一個俊俏的皇仁仔/拖著一個漂亮的庇利羅士」這話題,真可謂無關宏旨,卻是老友之間的日常話,放置於此,具點睛功能。
如果感情使友誼變得這麼明亮,難道不能充分點燃愛情和親情嗎?這本詩集裡我最喜歡的情詩,是〈就這樣,我們說好了〉。玫瑰色的情詩太多,使人看著就感到虛假油膩。這一首詩沒有把新鮮花朵殘忍地剪下來紮成一捆的刻意的花束,也沒有冒生病之險在雨中走路的任性,更沒有在「離地」的摩天輪上求婚或於海灘下跪(新娘子的高跟鞋陷進沙裡十分尷尬)的場面。律銘寫的是夫妻之間的共融和默契,一組表示二人必共同面向的生命的細節:
每天走一樣的路
踏著易碎的葉
照一面黃昏
擁擠的影
寧靜的椅
說些今日事
嚐口減價乳酪
褪色的廈在原地
爭先恐後的招牌
雜貨漫延路邊
相同的稱謂
模擬講價
單線行車
趕快落批貨
響亮始起彼落
沒擋住光線和煦
就這樣,我們說好了
一對醫生情侶,言談(甚至沒有言談)間沒有紅酒和跑車,只有「寧靜的椅說些今日事/嚐口減價乳酪/褪色的廈在原地」,簡樸如此,是因為他們的基督徒信仰。這首詩之所以感動我,是因為它表達出一種脫離形式的浪漫、一種真正平等的親密和智慧。這種詩不容易寫,假如沒有刻骨銘心的真愛情和切身的經歷,是無論如何都寫不出來的。因此,讀律銘的作品,常給他真誠之筆搖撼。
律銘曾在深水埗明愛醫院工作了一段時間,對深水埗有深入的認識。剛巧我一直是深水埗區的街坊,少年時已經住在這裡,如今搬遠了也只不過遷到了美孚,因此他筆下的情景我很熟悉。最近,深水埗的形象漸漸改變了,而大部分香港人並不知情。這一區常常給人衰敗、殘破、貧窮的印象。但我想說,律銘詩裡的深水埗才是真實的。相對於大家都喜歡談論且得到詩人自己特別寵愛的〈幽靈戀曲〉,這首〈人面依舊——旅居深水埗一年了〉,是這本詩集裡我眼睛的對焦點。擺開對水平不說,我的街坊立場是當然的最大理由。話說回來,若論水平,這個作品應該放進香港作品選。我感謝律銘讓我有機會詳細說說這個作品。
昨天我就在汝州街和荔枝角道之間逛了兩小時,買便宜的東西,吃不貴的茶餐廳午飯,回溯基層生活的具體棱面。外子問我有沒有感到甚麼鄉愁——以前我住過北河街、長沙灣道、鴨寮街和桂林街口。我搖搖頭。假如深水埗一成不變,她就配不上深水埗充滿活力的名號了。律銘對此區的描述具有糾正標籤錯誤的文學功能:
如果這裡是貧民窟
貧窮只存在那不曾住在這裡的心
相對於豐裕這裡其實包羅萬有
相對於落後這裡其實勇於前進
真的,深水埗的奮鬥方式是務實的,此處工作的男女老少,和通衢大道上專賣奶粉和金飾的機會主義者完全不同。舉個例子。一個文具,同牌子同款式,在美孚賣25元,在深水埗買14元,在尖沙嘴呢?不知道了。其實,那深水埗的店子比美孚的更有規模。努力掙錢度日和貪心是兩回事。深水埗的勤勞知足,使我的心振奮開朗。
律銘是個很理性的人,這種恩賜有時使他的詩滿佈哲理,但這個作品在哲理的支架上閃亮著動人的質感。起筆從天空寫到海港,從狹窄寫到寬闊,不無流動社會的意味:
街道狹出藍色線天空
隨著奧運落幕烏雲逐漸覆蓋
水滴和生銹簷篷在原地
默默填滿路旁罅隙
由裂紋游入渠口再流回海港
來自「生銹簷篷」的深水埗人謙虛務實,甚麼難做的工作都肯做,他們走進各行各業,不嫌棄低下工作,「默默填滿路旁罅隙」。這就是他們貢獻香港的方式:「由裂紋游入渠口再流回海港」,是的,他們是正真的香港市民,惟獨他們能夠填滿香港空虛的底層,使這個城市真正強壯起來。如同多彩的馬櫻丹,他們使通向玫瑰園的小徑同樣宣告著春天。我可以告訴你,我明白,因為我從來都不是玫瑰。律銘也刻意著墨於這一區「老」和「新」的對比與交替:
日光照下滿街老人院也照一堆堆新廈
它耗費經年才記得怎走回屬於自己的方塊
歸期不遠又要面臨遷徙
……
換走皺紋人面之後
後來人面還是會捱出淚痕
它努力換走了兒時口音之後
後來人面又有新的舊的鄉愁
深水埗如同香港所有的區域一樣,孩子一代一代地成長。但律銘也許更強調新移民到港之後暫居於此的歲月。深水埗,或正是他們的第一個落腳點。滿路的新移民,確實是深水埗的特色之一。拿這一部分和前面的詩行對讀,我們就該明白這位年輕醫生的心腸了。在他眼中,「水滴和生銹簷篷在原地/默默填滿路旁罅隙/由裂紋游入渠口再流回海港」。他不像部分勢利的香港人那樣歧視新移民,他用基督的愛去愛他們、接納他們為我城的一份子。這種深度是當今許多青年詩人難以企及的。他認為深水埗「已經沒法說教」,因為生活是「埋身」的,說教太「離地」了,因此他選擇「只能以靜默和信賴的人面同行……以信站立/展開雙翅展開它相信的蔚藍天空」。但「藍色線天空」既然是如此狹窄,又該如何開展呢?這一行回答了全首詩第一行的戲劇。不問空間,先打開翅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像所有深水埗人一樣,奮勇地接受「線」的狹窄或電視天線的扎擊——這是唯一打開天空的方法。律銘要「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因此,他詩歌的翅膀也打開了。
詩言志,律銘亦於此言志,言一個基督徒醫生應有的服侍的心志。委婉的心事,衷心的禱告,成全了這首詩的主題;具體的意象,多層的表達,造就了這首詩的藝術。再者,這個作品充滿電影語言的優勢,要把我們的眼睛攫住:「流動與淤塞分秒之間交替/年輕面孔閃過」;「歲月沖走了年華沖不走的都刻在人面上/水滴打走了簷篷鐵銹剩下的還是鐵銹」;「換走皺紋人面之後/後來人面還是會捱出淚痕/它努力換走了兒時口音之後/後來人面又有新的舊的鄉愁」。讀這幾行,從前的一切更替在我眼前閃亮,我幾乎看見祖父在八仙酒樓上面的蝸居和他的貓(祖父離世後,他絕食致死)說話,看見父母親在鴨寮街擺賣時汗流浹背的樣子,以及自己板間房裡陪我做功課和寫作的小板凳。如今想起來,依舊熱淚盈眶。寫深水埗的詩,這一首是我的首選。
要繼續細談律銘的好詩,可以說好幾天。我這裡談及的,不過特別感動我的幾首與人有關的作品。但願你也能從這些詩裡看得見一個親人、一個好友、一個充滿愛心的醫生,和一個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主耶穌基督的弟兄。
燕青於荔枝角。201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