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看
從小中了電影的毒,外國人的形容是被菲林蟲咬到,一生不能擺脫。
電影院少去,那是真的,實在忙不過來;片碟還是照買!一天總要花三四個鐘頭在看電影上。
找麼爛片都看,經數十年後,當今才開始選擇,酸枝大櫃中的幾個抽屜,擺滿了原封不動,不想扔掉,但也不想看的片子。
有甚麼電影不想看?太愁慘的,已經不想看,人一本正經主張正義的,也不想看。 太荷里活,硬滑稽來取悅歡樂的,也不想看。太眼高手低,導演們拼命自瀆的,更不想看。
從前買下不看的,已數不清,最近的中文片有《趙氏孤兒》和《非誠勿擾 2 》。與其看這些哭哭啼啼,或無理取鬧,我寧願看打打殺殺,機關槍亂掃,炸彈滿天飛的動作片或刀劍片,但也有選擇,像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等,我怎麼都不想去碰。
有時也寧願看恐怖 B 級片,虐殺殭屍的也不拘,但像《維多利亞壹號》這麼殘忍的,看了也不舒服。
西片中,我知道拍得很好的有《最後車站》The Last Station,榮獲上屆奧斯卡金球獎二項提名,但叫我去看老女人海倫.米烈和老漢克利斯托夫龐馬在床上調情,也有點噁心。
有劇片,導演好,主題又適合我,但說甚麼也不看的有李安的《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Talking Woodstock,原因說不出來。
東挑西選,甚麼電影都看不下了,怎麼辦?好在有製作水準很高的電視片集補上,像《廣告狂人》就看得津津有味,恨不得第五輯早點上市。.
重看經典的法國片All the Morning of the World也很享受。除此之外,只有摘下心肝,看那些不想看的,怎麼爛都把它們看完,身為電影工作者的一分子,我知道每個場面,每個鏡頭,都是一大群人集中精神去炮製,不管那種戲是多麼地荒唐,還是一本正經地去拍。
《讓子彈飛》
後知後覺,到現在才看《讓子彈飛》,已被讀者們看成落伍。
基本上,它是一部中國製造的西部片,承繼了香港譯名《獨行俠決戰地獄門》,國內翻成《黃昏三鏢客》的The Good , The Bad And The Ugly精神。
片子大賣後,很多國內的觀單硬硬按上內容有很多「隱喻」,我看不出,也不肯花腦筋去推測,讓他們好好地去欣賞吧,都是在暗示些甚麼呢。
導演沒有Sergio Leone的氣派,更少了他用的攝人魂魄的背景音樂。說到音樂,可笑的是民國初年的故事,竟然出現了一九五七年《血濺桂河橋》中的主題曲Colonel Bogey March,導演當然懂得,也許希望這也是有心安排的隱喻吧。
三位演員當然有高超的演技,除了主角姜文美化自己,較為易演之外,葛優的滑稽形象就和Eli Wallach一樣,已經爐火純青的他,毫不費力。周潤發的反派就很複雜了,他可以演成Lee Van Cleef那麼陰陰險險,毒毒辣辣,但決定以半滑稽、半開玩笑、半正正經經,真是難得,那要放開多少英雄身段才行!周潤發的確有他一手,反正,這麼塑造,說甚麼都好過《諜海風雲Shanghai》般地枯燥和淺薄。
小疵還是有的,土匪扮死屍的戲交代不清楚,葛優被炸死更拍得糊塗。但已算是一部很難得的娛樂片子了,儘管導演還想加上一些藝術性,像女人打鼓、策馬進城時的剪接。
在微博中有網友問對此片的意見,我回答說,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很紮實,《太陽照常升起》就自己玩得太過厲害,當今這部,回到主流。
雖然有很多年輕人對主流電影不齒,但賺錢無可厚非,曲高和寡當然清高,也得承受票房上的失敗,拍這種戲的導演們還埋怨片子不賣座是觀眾水準低,這是甚麼屁話?
《世上晨曦》
今天看娛樂版,標題寫看「法驚慄大導癌病去世」,原來是我敬佩的亞連 • 鞏紐Alain Corneau。
鞏紐導過一系列的黑幫電影,但說甚麼也不「驚慄」,為觀眾所知的,只是被翻譯為《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1991,是部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
先說片名,照法題直譯,應該是《所有世界上的日出》,短一點,可作《世上晨曦》。
而英文的All the Morning of the World只是前半句,全文還有Leave Without returning(逝去不返)。這句話,再縮短一點,就是Each day dawn but once(每日黎明只一回)。
不知甚麼時候,變成了《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那麼累贅。一生人看過不少外國古裝電影,認為最好的只有二片,除了史丹利 • 寇比力克導演的《亂世兒女》(Barry Lyndon)1980之外,就是這一部了。
兩部戲的故事,都是老得掉牙,粵語殘片也不知拍了多少次,描述出身平凡的男子,如何不擇手段力爭上游,謝賢主演。
但是一經大師之手,顯出來的功力完全不同,像《亂》片中男主角買的屋子,一間比一間富麗堂皇,是很高的層次。
《日》片得到法國最高榮譽的凱撒獎,又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獎得到大眾的欣賞時,導演鞏紐拍拍心口,說:好在沒有淪落到另類電影(Cult Movie)的地步。
電影一開始,由一位老宮廷音樂大師Gerard Depardieu,講述他年輕時的事蹟。那個年輕人,由他的兒子Guillaume Depardieu扮演,角色挑選得天衣無縫。這部戲,無論在燈光、攝影、佈景、道具、服裝和配樂上、都是完美的。喜歡動作片的觀眾看來未免有沉悶的地方,但藝術愛好者,是一次又一次,永看不厭的電影!
Viol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一片,講一個年輕人,學的是 Viol,這種樂器比小提琴大,比大提琴小,在電影背景的當年,一共有七條弦。
青年得知有位Viol大師,深居不出,特地跑到鄉下去學藝。但大師一聽到他的意願是想當宮廷樂師,即刻不屑,趕他出門。
反而是大師的女兒愛上了青年,偷偷把琴藝傳授了他,等到他學成,女兒得到重病,青年沒有留下照顧,上京去也。
青年得到他的願望,老後,對此事終生後悔,但已太遲。
鞏紐怎麼能導出這麼細膩的戲,是跟他的音樂底子有關的,他在法國學電影剪接和編導後,就跑到美國拍爵士音樂紀錄片,深深愛上了爵士,也是受了當年的法國片以爵士當背景的影響。
返法國有幸當上巨匠 Costa-Gavras 的副導演,拍了Confession 1970一片,才正式進入電影界的。
處女作叫France Inc. 抄足新浪潮高達,未下成功。當副導演時認識男主角伊夫 • 蒙丹,導演了奪命憤式的Police Python 357,才略有名氣。
接看他和蒙丹再合作二部戲,其中講沙漠兵團的Fort Saganne 1984,由蒙丹和嘉瑟琳 • 丹露芙兩大明星主演。
不過鞏紐還是對法國的黑色電影film noir 警匪片著迷,一向崇拜大師 Jean-Pierre Melville。當他有機會重拍Le Deuxieme souffle時,以為自己會勝過Melville,哪知文藝片才是他的強項。
記得《日》片,才記得導演鞏紐,享年六十七。
後記:若看了《日》,對Viol這種樂器的演奏有興趣,可找Martin Marais的作品,該片就是以這位作曲家一生為藍本的,《日》的DVD正版不容易買到,一撞見了就應該即刻購入。
從今以後
以通靈感應為題材的Here After,大陸直譯《從今以後》,很平實和切題。
故事由一個小時患病而得到感應能力的男人,加上一個在海嘯後大難不死的女子,和一對孿生兄弟,弟弟一直懷念他死去哥哥的三線發展。
起初支離破碎,後來結合起來,不是高手,引不起觀眾一口氣看完此片。
導演竟然是奇連.伊士活,此君不演西部片後,專注導演一系列的低成本戲,由自己的公司製作,得過多項獎,賺個滿缽。
不得不佩服這個人,拍甚麼題材都行,可惜的是,多數宣揚大美國主義。像拳擊片、小鎮英雄反抗惡勢力電影,我並不喜歡,寧願看他主演的《奪命槍》系列,殺個痛快。
也並非全是佳作,有一部甚為尷尬,他選了史翠普去演意大利女人,自己扮老去的攝影師,拍當年最暢銷的小說《麥迪遜之橋》。史翠普的演技甚佳,但怎麼都不像,不如錄音書中叫羅西里尼的女兒伊麗莎白來說書,更有意大利味,與她上床還覺性感。史翠普和伊士活兩個男老女,一點情慾也說不上。
另外拍的兩個版本的太平洋戰爭戲,一個從美軍角度,另一個是日本的看法,結果不三不四,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