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長廊下卷,十三章,勒龐、柏格森、朱利安班達、雷蒙阿隆、加謬、保羅薩特、西蒙娜波伏娃、福柯、雅克馬里旦、拉康、列奧塔、德里達 ⋯⋯
趙越勝坦承二十世紀法國思想 — 結構主義、語言學符號、後現代主義 對人類思想的種種挑戰,不過,他說他始終相信,在思想史中,一切現代問 題都是古典問題。我們很難發現不曾在古典哲學中提出過的現代「問題」。這 就是列奧.施特勞斯要「細讀」古典,要花了二十多萬字來討論色諾芬萬把字 的《論僭政》,以致施特勞斯感嘆道:「當我們與僭政直面相逢時,我們的政 治科學竟然不認識它」。甚至最標榜「脫軌」的德里達,也坦承他的《論精 神》書名,取自啟蒙學者愛爾維修那部被燒毀的著作《論精神》。他高聲宣 佈:「在今天的陽光之下,我們不得不繼承好比光芒的啟蒙主義者。我們不能 也絕不可以放棄啟蒙,這是天命也是天規。換句話說,我們不可放棄那迫在眉 睫的神秘渴望,渴望那黑暗中的守夜禱告,渴望光明,渴望批判和真理。這種 真理同時包含着一種對末世的渴望,一種對澄明與神祇的渴望。這是因為它要 解構末世話語本身,解構一切對神顯示的猜度,解構降臨的末世,神的顯現和 神的再臨,解構最後審判」。
所以,我們可以說,法國思想長廊下卷在一系列的解構下,只是為了重新 啟蒙,一種新啟蒙。
作者簡介:
趙越勝
七〇年在北京當工人,七八年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八九年移居法國。著作有《燃燈者》《精神漫遊》《蒼雲遠道》《既見君子》《法國思想長廊》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