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大師、台灣文化建設委員會「海外傑出文學成就獎」得主──吳正經典巨著!
★ 《長夜半生》又名《立交人生》入選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並被譽為「雙現」主義的傑作,中國文學新座標!
本書為當代著名作家吳正的長篇力作,具有相當高的思想內涵,哲理境界和藝術造詣。作者一改以往寫實的創作風格,獨僻蹊徑,以幾個人物心理世界的衝突和演變,演繹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巨變;以嶄新的意識流、心理流、夢幻流、時空流和語言流等交替疊更的創作手法,精彩地刻畫了所謂「生活的斷流」狀態。而於小說創作的藝術方面,作家更在傳統——現代,真實——虛擬,表敘——幻化的統一與整合性上達到了一個水乳交融的新境界。
1949年,被譽為「東方巴黎」的中國大都市上海關閉了她通往世界的所有門戶,直至1979年再度打開,其間整整三十年……
1979年,上海重新融入了國際社會,而後,經歷的是另一個天翻地覆的二十年,社會的一切生態都已發生了根本意義上的變異,與此同時,香港,這座「東方倫敦」,一百五十四年的殖民長河也終於流盡,流到了1997年7月1日,這個大限的懸端崖沿,日子開始飛瀑而下。這是中華民族史上的一個非常時期,謎一般的時代,謎一般的城市,謎一般的整整一代人。一切無可奈何,一切總也可以奈何;而不可理喻的結局永遠是終能理喻。
有這麼四個人物兩對夫婦,已齡屆中年。每一個時代都在他們心靈的深處刻下了不同形態的、難以磨滅的刀創斧痕。小說以其為承重樑柱,支撐起了這麼個特色時代的整座舞台,然後再讓一幕幕的人間悲喜劇在此上演。背景人物不停地變幻,夢境現實時刻在交替,理念與意識反覆重疊。在這個價值觀、生命觀、理想觀都嚴重錯位了的時代,人們的肉體和感官都在享受,在醉生夢死,精神卻在掙扎,而精神所付出的代價正是肉體所耗去的。
精緻的思維,精緻的心理,精緻的刻畫,精緻的語言,精緻的細節,構築成了當代中國社會最精緻的一個階層的日常點滴與其豐富多彩的精神圖貌。猶若一個明清朝代的精瓷花瓶,珍貴卻十分脆弱、易碎,她在半明半晦的光線中閃爍著一種誘人的幽光。這是當代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相切面上的某個最短兵相接的觸點,與眾多的以「黃土地」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互相對峙,然而又不對立,它們共同構築起了立體中國形象的雙重個性。
真相,就離他一步之遙。
他站立在原地猶豫了兩三分鐘。但他平靜,平靜得出奇,也很理智,理智得出奇,就像一個第三者在觀看一幕與己完全無關的電視連續劇中的高潮戲一般。他想,他也沒甚麽,他不就是將一件他在三十多年前偷搶來的物品歸還了原主?……
他打開了大門的保險,打算從正門離去。離去,然後回到他的太湖度假村繼續他的寫作。但就在此時,房中傳出來的呻吟聲突然響亮了起來,這是她的聲音,他太熟悉這種聲音了。他把剛打算跨出門檻去的一隻腳又收了回來。但他告訴自己說,快走,你要趕快走!他在客廳裡左右環顧地尋找了一番,發現了一份掛曆。他掏出筆來,他要在上邊做個記號,一個很明顯的,只有他兆正才有可能留下的記號。在那一天的那一個時刻……
就這麼個亮點,或者說是黑洞,構成了他對於事件的全部反應與報復。
有時,「人生的緣分有點像七竅拼板,盈缺凹凸,這個人此一刻的鑲入處正是那一個人那一刻的凹缺處。」
就這麼樣的一部有著強烈中國特色的「新雙城記」,在大文豪狄更斯離世150多年後的今天再度問世。
時代是平面的,生命是縱直的,一線生命洞穿過多少面繽紛而又奇異的時代,而一片時代又切斷了無數條偉大或者可憐的生命。
命運很無情,但很公正……
海內外文學名家聯袂推薦:
「小說將稀釋了多少倍的一顆詩核溶化進作品的字裡行間,敘述的汪洋大海中去。讓這裡那裡都瀰漫著某種詩的韻味。這是『詩對小說的滲透』,它表現為『追求一種氛圍的凝聚濃度與籠罩效果』」。——顧驤(評論家)
「感謝這部作品給悲牄與失落的一代人所帶來的巨大的溫暖於慰籍。」——陳建功(作家、評論家 )
「被現代主義修正了的現實主義,姑且稱之為現代現實主義。吳正的《長夜半生》正是這種受現實主義修正了的現代現實主義。」——田地(評論家)
作者簡介:
吳正
著名作家詩人。1948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世家,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上海度過,1978年赴港與家人團聚並定居。文革時期,吳正閉門自習英語又刻苦練琴、寫作十餘年, 培養出其獨特、深邃的創作於與審美個性。
吳正的文學創作活動廣泛、持久而深刻,歷經四十餘年,題材多涉滬港雙城的文化記憶、時代變遷等。由於作品中蘊含極其深刻的上海情結,對上海的描寫深刻、細膩,近年來被海內外文學界普遍視為海派文學的座標式人物。
吳正迄今完成出版的純文學作品計有長篇小說、詩歌、散文 、隨筆、譯作、文藝美學理論等三十餘種,創作發表三百五十多萬字,並獲得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内地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文學(藝)獎將近二十多種。
2004年,在悉尼文化文學界為其長篇小說《立交人生》和小說創作隨筆《小說小說》舉行的專題研討會上,該等作品被譽為是代表二十世紀華文文學走向性和里程碑式的宏創巨作。
2011年1月, 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吳正文集》(四卷)包,囊括 《長夜半生》、《深淵》《後窗》等代表作是吳正文學觀、創作觀的一次全面亮相,標誌著吳正文學作品所獨具的「現代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被正式推向公眾視野。而這種被命名為「雙現」主義的創作手法,極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華語文學的走向性流派,為中國文學以及海派文學(化)的崛起樹立起界石碑,打開一番新天地。
章節試閱
1. 兆正離家走上街去的時候,兩旁的街燈恰好在那一刻間開始煜煜放亮
他不知道,如能讓他從頭來過,重經一次生命歷程的話,他會不會再去愛?又會去愛誰?
Exactly at the moment when Zhao Zheng left home and set his foot on the street, the ligh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started glowing
He wondered, if he could re-start his life and go through it again, whether he will be able to love again, and whom he will then love?
兆正離家走上街去的時候,兩旁的街燈恰好在那一刻開始熠熠放亮。
這種青銅質的,巴黎式路燈是近幾年來上海市政改造的特色之一,尤其在這個地區。人們竭盡努力地從已發了黃的史料與圖片之中,也從老一代人的記憶的底層,挖掘出百多年前租界時代的點點細節來裝飾來復舊這個改革開放後的上海,上海的這片「上隻角」地區。
路燈所發出的光芒顯得極之柔和,襯托在這一片青白未退的天空光的明亮背景上,你只知道,路燈已全被點亮,卻還遠沒能發揮出它們的夜間照明功能。九月底的仲秋季節,氣候爽淨,街道兩邊的梧桐樹葉仍很茂密,深綠色之中夾帶著一斑一塊的金黃。人行道是在新近才完成陶花街磚的鋪設的,樹冠自青銅路燈的尖帽頂上層層密密地覆蓋下來,街道兩邊洋味兒十足的餐廳酒吧的霓虹光管也開始蒼白地閃爍了起來。
兆正逆著人流向前走去,正是下班時分。過兩條橫街便是淮海路,現一刻,從那主幹道上分流出來的歸家的人潮在這橫街之上突然氾濫起來:滿目的黑與白,這是今秋國際服飾的流行色。單個的,三兩並行的,有說有笑,閒雅沉思。但也有面紅耳赤,嗓門兒特別響亮的那一類,他們揮動著的手臂一瞥而過,像是在形容白日裡的某個激動時刻。有人在街邊截停的士,車門打開後,人先鑽進車去,最後,一條穿著絲襪的玉腿一縮,門便關上,車也跟著啟動了。也有人推門進咖啡店裡去。其實,只要見有人在門口一站,咖啡店的落地大玻璃門便會被率先拉開,穿紅白藍黃各色制服的帶位小姐身影一閃:「歡迎光臨!」讓你本來還有些猶豫的腳步也不由得踩進了門去。
兆正突然覺得自己好寂寞,好孤獨,也好可憐。他感到有一股寒意由內至外地透出來,他不由得把外套將自己緊了緊。
他開始沿著牆邊走。咖啡吧開啟的門縫中有奶油的香味飄出來,好幾家咖啡店的活動長玻璃都打開了,一扇扇地朝著人行道開啟。鋪草綠方格枱布的咖啡小桌一直擺放到街道中心,一幅十足的巴黎街畔景致。店堂深入一點的地方,光線已呈幽暗,朵朵燭光在那暗處躍動;只是近街的部位光線依舊充沛,一對青年男女相對而坐,男的面前擺著一隻清啤,女孩正低著頭,用小湯匙在咖啡瓷杯中慢慢攪動,她高梳起的髮髻之下露出半截長長的白色的頸脖,與她那烏黑的套裝衣領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色調對比。
立刻,他的感覺便潮湧了起來。女性的玉頸,尤其是十八,二十幾歲少女的玉頸,是令他感性以及感性器官們驟然升溫的身體部位之一。他幻想著那種將他濕濡濡的嘴唇按上去,然後再慢慢磨蹭時的感覺。他喜歡半閉著眼地來享受這種感覺一寸寸的延伸,同時也耐心地等待著那塊面孔緩緩地擰轉過來——他幻覺有兩片玫瑰花瓣樣的朱唇向他迎送過來。
兆正擅長於這種介乎於性愛與情愛之間的幻想是與他從事的職業有關。他已是個出版有多部小說、散文和詩歌集,很享有些名氣以及聲望的作家了,在上海,全國乃至海外。應該說,他是個才華橫溢之人,不僅是文學;音樂、繪畫、建築、攝影乃至政治、經濟、歷史、宗教和心理學的領域上,他都常會有出其不意的想像和思考。只是他都將它們逐點逐滴地凝結成了方塊文字,文字被印刷在書頁上,於是,他便沒成為音樂家、畫家、攝影家、建築師,而成了作家。
對於女人白頸脖特別敏感的另一大原因是因為了他和湛玉。那時的他老喜歡,她也老喜歡他,在她的後頸脖的部位上軟軟柔柔地親吻,那種癢癢的感覺,從他的嘴唇傳遞到她脖子細嫩的皮膚上,於是便再往各自的心中去了。
那時,他倆愛得如膠似漆。
兆正在一家服裝店的櫥窗跟前放慢了腳步。這是家西服店,在背景佈置成了十分高雅的深棕色格調的櫥窗裡立著一尊沒有腦袋也沒有下半肢的模特兒。它寬厚的胸脯雄健,將那件烏黑筆挺的西服上裝支撐著一種氣勢一種魅力一種可供依靠的安全感來。而米黃色的射燈光從頂篷上的某個角落投射下來,暖融融的,照耀在那朵內襯的領結上以及從西服斜插袋裡抽拔出來的半截白絲質的餐巾上,又增添了幾分柔情與服貼。
一切都是完美的,對於女人也對於男人。
但他聯想到的卻是湛玉的那副猶若冷霜打過的面孔,她面部的一切器官的輪廓都顯得異常分明,刀子一般鋒利的目光從她那對曾溫柔、美麗,即使到了今天,仍不失幾份嫵媚的眼睛中輻射出來。她那兩片相諷相嘰的嘴唇一樣鮮紅一樣潤澤,一如昔時。她說:「你難道就沒見過世界上有這麼一種男人嗎?其實,根本就不能算是個真正的男人。男人只有當他在女人的眼中成為一個男人時,才是個真男人。」她說話時的語調顯得輕鬆、淡定、若無其事,仿佛她只是在提及一個與她和他都毫不相干的誰一樣。
那女人呢?——女人應該是男人眼中的女人呢?還是女人自己眼中的女人?
兆正很想反問一句,應該說,他真的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對應答案究竟是甚麽?但他卻永遠也不會真正如此這般地說出口來——或者,這僅是他的小說人物間的某句對白罷了。通常在這一類的場合,他只會保持沉默;好像他根本沒有聽見甚麽,又好像,聽見了也沒往心中去。
於是,他又覺得自己很萎縮,很卑微,很無能,很……甚至連自己是個作家的他也很難找到某個狠狠卻又貼切的辭彙來打擊自己來挖苦自己從而自反面來激勵自己。他面對著櫥窗裡的那個沒有腦袋的模特兒模仿著地也挺起了胸脯來,但他立即感到有一股強制性的反張力自他的後脊樑骨間產生,令他隨時準備恢復到原來的形態中去。
一對情侶從西服店裡挽著膀子走出來,女的靠在男的肩頭上,她的粉拳細雨點般地敲打著男人的那塊胸膛:「儂——老壞喔!……」兆正望著他倆,目不轉睛的,甚至相當有些不禮貌的用目光追隨著他們的身影,轉過臉去之後再轉過身去,直至他們完全溶入到了人流之中無法辨認為止。
他不知道,如果讓他可以選擇用他以半生努力換來的那十多部著作以及人生成熟再去換回一段青澀而又火熱的生命,他會不會願意?他不知道,假如能讓他從頭來過,重經一次生命歷程的話,他會不會再去愛?又會去愛誰?
1. 兆正離家走上街去的時候,兩旁的街燈恰好在那一刻間開始煜煜放亮
他不知道,如能讓他從頭來過,重經一次生命歷程的話,他會不會再去愛?又會去愛誰?
Exactly at the moment when Zhao Zheng left home and set his foot on the street, the ligh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started glowing
He wondered, if he could re-start his life and go through it again, whether he will be able to love again, and whom he will then love?
兆正離家走上街去的時候,兩旁的街燈恰好...
作者序
序
一片時代,幾個角色,縱深半個世紀的時空。小說以當代滬港雙城的變遷史為背景,寫出了都市人彷徨的生活歷程,迷惘的精神世界以及始終處於取捨不定的激烈碰撞中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這,正是作者那代人所歷經的生命現實。
本書為當代著名作家吳正的長篇力作,具有相當高的思想內涵,哲理境界和藝術造詣。作者一改以往寫實的創作風格,獨僻蹊徑,以幾個人物心理世界的衝突和演變,演繹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巨變;以嶄新的意識流、心理流、夢幻流、時空流和語言流等交替疊更的創作手法,精彩地刻畫了所謂「生活的斷流」狀態。而於小說創作的藝術方面,作家更在傳統——現代,真實——虛擬,表敘——幻化的統一與整合性上達到了一個水乳交融的新境界。
——編者按
序
一片時代,幾個角色,縱深半個世紀的時空。小說以當代滬港雙城的變遷史為背景,寫出了都市人彷徨的生活歷程,迷惘的精神世界以及始終處於取捨不定的激烈碰撞中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這,正是作者那代人所歷經的生命現實。
本書為當代著名作家吳正的長篇力作,具有相當高的思想內涵,哲理境界和藝術造詣。作者一改以往寫實的創作風格,獨僻蹊徑,以幾個人物心理世界的衝突和演變,演繹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巨變;以嶄新的意識流、心理流、夢幻流、時空流和語言流等交替疊更的創作手法,精彩地刻畫了所謂「生活的斷流」狀態。而於小說創...
目錄
1. 兆正離家走上街去的時候,兩旁的街燈恰好在那一刻間開始煜煜放亮
2. 回去少年時
3. 兆正所說的「他」,就是我
4. 1964:那條弄堂,那幢洋房,那條帶圓把的闊扶梯
5. 湛玉和那份月曆牌
6. 復興別墅: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7. 湛玉和我:三十年之前與之後
8. 白老師的目光
9. 黃昏,那同一個黃昏
10. 拔河賽:兆正變成了我與湛玉間的那根繩索
11. 雨萍·童年·東上海
12. 兩條人生平行線
13. 湛玉眼中的某個1964年初夏的上午
14. 我與湛玉牀第間的一次對話
15. 究竟,那件「千結衫」去了哪兒?
16. 都整整三十年了,但路又是怎麼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呢
17. 讓時光再一次倒流
18. 財富的背面
19. 那本叫《從醜小鴨到女明星到超級富婆》的暢銷書
20. 那幢紅磚的猶太老洋房:記憶從那兒始端,也從那兒隱去
21. 夜,深沉的夜,房內沒點燈
22. 機場遇故
23. 世界,從秀秀的眼中呈現出來
24. 那個香港之夜,那個香港之午
25. 有一幅相片站立在梳妝矮櫃上,正面對著大牀
26. 「SOMEWHERE IN TIME」
27. 寶大西餐館裡的白老師以及誰
28. 同是那個晚春的黃昏天:時空的另一個切面
29. 獨行,在香港太平山頂的山道上
30. 算不上是真相的真相
31. 尾聲
1. 兆正離家走上街去的時候,兩旁的街燈恰好在那一刻間開始煜煜放亮
2. 回去少年時
3. 兆正所說的「他」,就是我
4. 1964:那條弄堂,那幢洋房,那條帶圓把的闊扶梯
5. 湛玉和那份月曆牌
6. 復興別墅: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7. 湛玉和我:三十年之前與之後
8. 白老師的目光
9. 黃昏,那同一個黃昏
10. 拔河賽:兆正變成了我與湛玉間的那根繩索
11. 雨萍·童年·東上海
12. 兩條人生平行線
13. 湛玉眼中的某個1964年初夏的上午
14. 我與湛玉牀第間的一次對話
15. 究竟,那件「千結衫」去了哪兒?
16. 都整整三十年了,但路又是怎麼一步一個腳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