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李白、杜甫、祖詠、李賀、李商隱、劉長卿……
以詩說史的故事新寫,一幅唐代的生命長卷
初盛中晚的唐代詩人,各自面對生命的苦難與悲痛
他們的心底究竟會是怎麽樣呢?
深沉的詩人大都是智者,對人生有透徹的領悟,即使是在桃花源,人亦未能免卻生老病死之苦,佛經所謂人生有八苦,可以歸結為只有一苦,就是:「求不得苦」。人的渴求和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而理想與現實必定有差距,這似乎是痛苦之根源。其實當欲望得到滿足時,那才是最痛苦之開始:因為無邊的空虛感隨即降臨!詩人對這個終極的不可化解的人性矛盾自然了然於胸。
作者簡介:
江思岸
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香港成長。長期從事翻譯工作,文學乃業餘興趣。近著有:《壹元大照相館》。
章節試閱
空谷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杜甫
又是一個憂鬱的黃昏的來臨。我是應一位「佳主人」之邀請來這裡暫留或定居,他說此幽谷遠離煩囂,此正合我意,但來到之後,日常生活所需固然沒有提供,連主人也不見現身。也許在亂世,任何許諾都沒有意義,我有如是一個被遺棄的人。不,這不是憂鬱的真正原因。
此空谷在落日時很快就暮色四合,因為四周崢嶸而沉默的巖崖,投射下沉重的幽靈般巨影,吞噬整個山谷,這種重壓感令人無法逃避:「日下四山陰,山庭嵐氣侵」。
孟浩然不就是如此說過嗎:「愁因薄暮起」,何況他寫下此句詩時是太平盛世,而此時正當漫天烽火,大唐江山岌岌可危,我也是因戰亂而舉家逃難來到這裡,我不知道可以停留多久,因為戰火很快就會蔓延到此,那時我一家人又不知要逃往何處去。
所以如今我之黃昏憂鬱,不似孟浩然那麼有詩意,而是還夾雜著顛沛流離之不安和恐懼。這時那熟悉的琴聲,又跟隨流泉淙淙之音而飄來,依然是那麼平和又沉著,在竹林深處茅屋獨居的女子,只有一個婢女作伴。常常彈琴來排遣寂寥,尤其是在傍晚或是在月夜時撫弦,那是回憶的聲音,思念的聲音,哀而不傷。
她也是逃難而來到這裡的,不過比我更早一點來定居。「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她是要遠離俗世,塊然幽居,對塵寰已無眷戀。正是:「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她的遭遇比我悽慘得多,在戰亂中我的小兒因無食而成為餓殍,我愧為人父,已是十分之悲痛。但與她之慘況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她的母家是朝中的大官,當叛軍攻入長安,她的父母及兄弟由於不肯接受偽職,全家慘遭殺害,可說是闔門從容就義,曝屍東市,她不敢收屍安葬。正是:「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高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她遭此巨變,更不幸的是,跟著還被丈夫拋棄:「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她的丈夫不單是貪新忘舊,最大的原因新人的娘家可能有財有勢,令他有所依靠,不似她如今已成為孤單一人,遂移情別戀,人之卑劣和無恥,可以到此田地!
我同情她,亦有同病相憐之意,她是個棄婦,我何嘗不也是如此。當宰相房琯在陳濤斜戰敗,即遭罷相,無人敢為他發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況且宰相乃調燮陰陽事理,戰略非其所長。只不過無將帥敢主動出戰,他深知主上急於收復兩京,才自動請纓,但在軍機上又受到中官之制肘,故招此敗,實非戰之罪。
我和房琯是布衣之交,何況當時我身為左拾遺,規諫是我的職責,於是獨力上疏相救,結果我亦被貶出京師,到華州為司功參軍,我是:「竊比稷與契」,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既然已不在天子左右,無法發揮我之抱負,於是我索性掛冠而去,其後逃難來到此徧僻之山谷。
空谷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杜甫
又是一個憂鬱的黃昏的來臨。我是應一位「佳主人」之邀請來這裡暫留或定居,他說此幽谷遠離煩囂,此正合我意,但來到之後,日常生活所需固然沒有提供,連主人也不見現身。也許在亂世,任何許諾都沒有意義,我有如是一個被遺棄的人。不,這不是憂鬱的真正原因。
此空谷在落日時很快就暮色四合,因為四周崢嶸而沉默的巖崖,投射下沉重的幽靈般巨影,吞噬整個山谷,這種重壓感令人無法逃避:「日下四山陰,山庭嵐氣侵」。
孟浩然不就是如此說過嗎:「愁因薄暮起」,何...
作者序
序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更是詩國的巔峰,舉國上下都喜愛詩,詩人受到尊重,有些詩人由詩賦而平步青雲,甚至拜相也為數不少。即使如此,大多數詩人的一生都是坎坷的,尤其是到了暮年,晚景頗為淒涼,寫詩愈多愈佳的人,生活就愈為困苦拮据,於是有人發出寫詩會令人貧窮之哀歎,說甚麼:「家國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功。」
作為詩人全心全意致力於詩作,漠視營生,乃至對人生終極的追求,價值觀與世俗大異其趣,物質生活欠佳不足為奇,即使家境曾經富裕,以詩人天性浪漫又灑脫的性格,必然會散盡家產,唐代之李白和近代之袁寒雲,就是絕佳的詩人本色之經典例子。
詩人是敏感的,對花開花落,人生之聚散,時光流逝,世事無常,所謂曲終人散,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一般人認為是很平常之事,但對詩人來說,卻是刻骨銘心而感慨良多。
深沉的詩人大都是智者,對人生有透徹的領悟,即使是在桃花源,人亦未能免卻生老病死之苦,佛經所謂人生有八苦,可以歸結為只有一苦,就是:「求不得苦」。人的渴求和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而理想與現實必定有差距,這似乎是痛苦之根源。其實當欲望得到滿足時,那才是最痛苦之開始:因為無邊的空虛感隨即降臨!詩人對這個終極的不可化解的人性矛盾自然了然於胸。
說到最有財富和權勢,享盡人間榮華富貴,長壽又多產(他大約寫了四萬多首詩,相當於全唐詩的總數),自翹為「十全老人」的「所謂詩人」,他就是乾隆皇帝!但有誰記得他任何的一首詩呢?甚至一聯半句也没有!這樣的詩人不要也罷。
真正的詩人是不會追求財富和權力的,甚至對之蔑視,李白就如此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只是忠於自己的感受,將喜怒哀樂化為晶瑩通透的文字,人生的苦難正是其最大的創作動力,有如老蚌將折磨牠的砂粒,以分泌物將之包裹起來成為珍珠。詩人就是以精煉的神奇的詩句,將最幽深又最細膩的感受凝結下來,成為人類文化的瑰寶,穿越時空而流傳,比任何物質文明更為廣泛和久遠,李白不是這樣形象地說過嗎:「屈原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序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更是詩國的巔峰,舉國上下都喜愛詩,詩人受到尊重,有些詩人由詩賦而平步青雲,甚至拜相也為數不少。即使如此,大多數詩人的一生都是坎坷的,尤其是到了暮年,晚景頗為淒涼,寫詩愈多愈佳的人,生活就愈為困苦拮据,於是有人發出寫詩會令人貧窮之哀歎,說甚麼:「家國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功。」
作為詩人全心全意致力於詩作,漠視營生,乃至對人生終極的追求,價值觀與世俗大異其趣,物質生活欠佳不足為奇,即使家境曾經富裕,以詩人天性浪漫又灑脫的性格,必然會散盡家產,唐代之李白和近代之袁寒雲,就是絕...
目錄
序
遁世
空谷佳人
訣別
夢李白
落花時節
寂寞
對雪
雕蟲
九日
山中道士
行宮
淪謫
冬暮
謫宦
獄中
故夫
雲英
籌邊樓
廢園
週期性憂鬱:十七歲金色的足印之一
寂寞的長堤:十七歲金色的足印之二
序
遁世
空谷佳人
訣別
夢李白
落花時節
寂寞
對雪
雕蟲
九日
山中道士
行宮
淪謫
冬暮
謫宦
獄中
故夫
雲英
籌邊樓
廢園
週期性憂鬱:十七歲金色的足印之一
寂寞的長堤:十七歲金色的足印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