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壇名家匯聚,星光熠熠,容納不同的頻譜和波段,當然也會引發激烈的論戰,呈現出熱鬧、喧嘩、活色生香的香港。
《香港文學構圖》在洪荒大地中浮現出翠壁紅樓的影像,繁弦脆管,歌樂雜作,無論高級低級、左河右界、甚麼書都有,報刊上的「雜文」固然精采,其實香港出版界的「雜書」更屬奇蹟,包容眾生,吹奏喧嘩時代的「雜音」,描繪社會真實「複雜」的面相。
重現寫作和閱讀的不同場景,自然構成了香港文學一幅幅精采多姿的拼圖,崇山幽谷,風姿綽約,乃是千禧世紀新時代的偉大創作,呈現出近二十年來香港文學的不同面相,不受制約的自由書寫,觸鬚敏銳,暢所欲言,傾情演出,也是香港文學構圖中重要的組成板塊,帶出學術思考的深度。
古調新聲,繁紅似錦,吸引讀者信步尋芳,參觀展出。在維港兩岸空江月明千里中觀賞瓊樓華廈的燈火,幻采現香江,也就折射出不同頻譜的霓虹光影,紛披爭豔。
本書分甲、乙兩編。甲編《翠壁紅樓起,香港文學構圖》彙錄書評23篇,偏重學術研究。從1927年魯迅來港喚起大家對新文學的熱情,到50、60年代金庸武俠小說的崛起及一統江湖,60、70年代更大規模翻印促銷大陸的現代文學專著,引進臺灣文學,從而構成了香港文壇的盛世,名家匯聚,星光熠熠,容納不同的頻譜和波段。乙編《空江月明千里,香港文學探新》19篇,以創作為主調,都是2006年以來香港詩、文、小說以及詩詞藝苑的成品,湧現了大批新時代的作者,各有不同的構思和想像,就像留學紀趣、戲劇評論、太平洋的呼喚、雨中尋書、小說旺角、怪物描寫、靈魂獨舞等,從無到有,發揮想像,構築文化的場景,醒目耀眼。
作者簡介:
黃坤堯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資深書院導師。主要研究聲韻訓詁、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及從事詩詞、散文的寫作。著有詩集《清懷詩詞稿》、《沙田集》、《清懷詞稿.和蘇樂府》、《清懷三稿》、《清懷新稿.維港幽光》五種。散文集《舟人旅歌》、《清懷集》、《書緣》、《翠微回望》、《一方淨土》五種。
學術著作有《溫庭筠》、《詩歌之審美與結構》、《香港詩詞論稿》、《詩意空間》、《香港文學拼圖》、《新校索引經典釋文》、《經典釋文動詞異讀新探》、《音義闡微》、《經典釋文論稿》等。
編纂《古文觀止》(「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古文觀止精讀》、《大江東去——蘇軾〈念奴嬌〉正格論集》(合編)、《劉伯端滄海樓集》、《番禺劉氏三世詩鈔》、《繡詩樓集》、《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名家近體詩選》(合編)、《餘事集——中華當代教授詩詞選》(合編)七種。
多年來致力推廣詩詞寫作活動,擔任「全港學界律詩創作比賽」、「全港詩詞創作比賽」評判。籌辦「穗港澳大學生詩詞大賽」、「粵港澳臺大學生詩詞大賽」、「中華大學生研究生詩詞大賽」等。
章節試閱
魯迅研究在香港
《林曼叔文集Ⅳ》 收錄《魯迅論稿》及《香港魯迅研究史》二種,兩者同以魯迅(1881-1936)及其相關研究作探討對象,前者是整體的論述,後者則為香港的地區狀況。此外林曼叔編著:《香港魯迅研究資料匯編(1927-1949)》 彙錄在香港出版的魯迅研究資料(1927-1949),以1949年以前的報刊雜誌所載文本為限。由於聚焦的角度不同,三者各具體系而又密切相關,放在一起談論可能比較恰當。
一、《魯迅論稿》
林曼叔長期從事寫作、評論、學術研究和編輯工作,著《林曼叔文集》五卷。《魯迅論稿》探討魯迅研究中所呈現的思想課題,包括魯迅與中國現代化問題、中國現代自由主義者的風度及其命運、一個偉大人道主義的追求和奮鬥、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恐慌與憂患、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魯迅的悲劇精神、當下性、《魯迅評傳》、「拓尼學說」〔指拓爾斯泰(1828-1910)和尼采(1844-1900)〕,涵蓋各方面的範疇,顯得全面,描寫細緻,表現個人的觀點,亦有所見。這是林曼叔長期研究魯迅的基本心得,而作者更認為魯迅是當代的文化巨人,對中國的思想界貢獻極大。閻純德(1939-)在序文〈永遠的魯迅〉說:「魯迅不僅是中國新文學的開拓者,更是偉大的思想者,也是現代史上的一位聖人。在中國人從愚昧走向自覺和解放道路上,他是一面旗幟。」甚至提升到「聖人」的層次,評價更高。(p.3)而林曼叔在〈魯迅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的結語中也說:「面對物慾橫流,道德淪喪,人性惡化的社會,魯迅『首在立人』思想理念,用愛建設我們的道德觀,更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p.34)所謂現代性,就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重建整體的道德觀念,與時並進,千古常新,這是林曼叔所期待的「聖人」能夠挽救苦難的蒼生。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魯迅心中傳統的禮教都是「吃人」的勾當,而魯迅生活於晚清民國期間其實到處都是洪水猛獸,遍佈敵人,必需用匕首和投槍作武器,才能保護自己,可見魯迅之「愛」只能施之於身邊少數的友人,相濡以沫,而魯迅雜文面對荒謬的時代,更只能大聲疾呼,甚至惡言相向了。平心而論,由晚清、民國,以至今日的中國,三者比較,哪一個時代道德不敗壞,哪一個時代沒有苦難,好像一切都沒有改變似的,魯迅渡不了眾生,而魯迅的作品也漸漸從中學課本中淡出了。
作者認為「魯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鬥的自由主義者」(p.55),這是事實,魯迅對一切不公義的事情必然發聲,必然反抗,寧死不屈,連胡適(1891-1962)也十分敬重魯迅:「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p.57)所謂「我們」,是相對於左派、共產黨、敵人等的概念說的,林曼叔也很明白的指出,「中國向來就缺乏成長自由主義的陽光、空氣和土壤。須知道,一個自由主義者活躍的社會,才是真實開放的社會,才能產生推動社會的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力。」(p.58)如果魯迅活在當下,他還能配當「戰鬥的自由主義者」嗎?還是淪為「反對派」的角色。
關於人道主義的問題,林曼叔指出魯迅「他發現封建禮教對人性的踐踏,造成一種畸型的社會文明」,「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慘無人道的歷史」,(p.66)「魯迅對社會現實的觀察,無不從人道主義的觀點出發作出批判」,(p.68)「『托尼學說』對魯迅的影響尤深,從尼采學說的『個性解放』以改變中國民族的奴性,而托爾斯泰『大愛主義』的無私奉獻,更是人道主義的最高境界,這是魯迅所推崇的。」「『愛』才是人道主義的核心。」(p.73)不過面對敵人,魯迅有時還得保持清醒,魯迅說:「所以要排斥人道主義之故,因為如此厚道,是無論在革命,在反革命,總要失敗無疑,別人並不如此厚道,肯當你熟睡時,就不奉贈一槍刺。」(《魯迅譯文集》第10卷,《香港魯迅研究史》p.7)可見在是非對立的年代,必要辨識敵我,人道主義的大愛精神不能濫用。此外其他的探索尚多,林曼叔對魯迅的研究是相當深入的,同時也很關注周圍的研究狀況,表現深度和創意。
二、《香港魯迅研究史》
《香港魯迅研究史》是一部重頭戲,資料搜集相當豐富。作者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1927-1936)魯迅赴港演講對香港文學發展的意義,及香港文化界對魯迅逝世的沈痛悼念;第二階段(1937-1942)抗戰時期香港魯迅紀念活動及魯迅研究;第三階段(1946-1949)戰後魯迅研究的新動態;第四階段(1950-2015)香港學者的魯迅研究。
1927年2月18-20日,魯迅應香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曹炎申和香港大學黃新彥(1894-1985)教授的邀請,由許廣平(1898-1968)、葉少泉(1896-1974)二人陪同,匆匆過港,當晚九時就在香港基督教青年會講〈無聲的中國〉,翌日下午又講〈老調子已經唱完〉,可是年代久遠,有些過程難免會引出誤說,真偽雜陳。林曼叔列出劉隨(前度)〈魯迅赴港演講瑣記〉(1981)、趙今聲(金振,1903-2000)〈八十八歲自述〉(1993)、劉蜀永(1941-)〈趙今聲教授談魯迅訪港經過〉(1993)、李偉江(1936-2000)〈魯迅赴港講演始末考〉(2001),帶出了很多不同的觀點,並通過《魯迅日記》、魯迅致友人的書簡及當時《華僑日報》的報導及廣告等,通過考證,羅列證據,排除了趙今聲邀請魯迅來港演講及住在皇后大道中勝斯酒店之說,釐清若干真相,論證嚴密。魯迅〈無聲的中國〉云:「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老調子已經唱完〉亦云:「中國的文章是最沒有變化的,調子是最老的,裏面的思想是最舊的。……但是一般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們,卻決不肯以民眾為主體,而專圖自己便利,總是三翻四覆的唱不完。於是,自己的老調子固然唱不完,而國家卻已被唱完了。」(p.219)針對時弊,暢所欲言,到今天還有參考意義,而這自然也反映魯迅作品的當下性、現代性,可見魯迅說真話永遠都不會過時的,不同的時代和地域都很管用。
《香港魯迅研究史》除了專述魯迅來港演講,以至逝世後連年的紀念活動之外,林曼叔主要著力於探討香港作家對魯迅的評說。他認為:「後魯迅時期的魯迅研究可說是從香港開始的。在那國難當頭的時刻,從魯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和戰鬥的勇氣。而要學習魯迅,就必須對魯迅的學問思想及其人格力量有更為深入的研究。」(p.249)例如茅盾(1896-1981)「認為魯迅是一個人道主義作家,使他作品具有現代意義和世界意義。……認為應從魯迅思想作整體性的研究,特別是魯迅對『最理想的人性』的追求。」(p.252)其他端木蕻良(1912-1996)、周木齋(1910-1941)、林林(1909-2011)、胡風(1902-1985)、李健吾(1906-1982)各有不同的論述,肯定魯迅的歷史定位。而許廣平也在香港報章發表了不少回憶的文字,提供珍貴的史料。蕭紅(1911-1942)創作了啞劇《民族魂魯迅》,又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記憶中的魯迅先生》(1939年10月20-28日),憶述很多生活細節。五十年代以後,香港的魯迅研究尚多,主要有姚克(1905-1991)、曹聚仁(1900-1972)、徐訏(1908-1980)、李輝英(1911-1991)、葉靈鳳(1904-1975)等,褒貶互見,本書都作了詳盡的評述。其後則為當代香港學者對魯迅的研究,包括李歐梵(1942-)、胡菊人(1933-)、司馬長風(1920-1980)、一丁(樓國華,1906-1995)、鄭子瑜(1916-2008)、張向天(1913-1986)、曾敏之(1917-2014)、黃繼持(1938-2002)、孫立川(1950-)、璧華(紀馥華,1934-)、東瑞(1945-)、舒巷城(1921-1999),劉再復(1941-)、林曼叔、黃維樑(1947-)、馮偉才(1952-)、陳岸峰、徐復觀(1903-1982)、余英時(1930-2021)、梁錫華(1947-)等,百川匯海,內容廣泛,帶出不同的觀點,並非單方面的歌功頌德,甚至更多的是反面的意見,作者都作了詳盡的評述,值得重視。例如璧華編著《魯迅與梁實秋論戰文選》(1979),跟傅光明(1953-)編輯《論戰中的魯迅》(2006)比較,輯錄的文章各有不同,可以相互補足。「這場論戰,就其實質來說它是以梁實秋(1903-1987)為代表的『新月派』和以魯迅為首的普羅文藝派的論爭」,「爭論的核心是文藝批評中最引起爭論的問題──『人性論』」,這本集子「把魯、梁論戰按內容編成四組:一、圍繞著『盧梭論女子教育』的論爭;二、圍繞著『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的論爭;三、圍繞著『好政府主義』的論爭;四、圍繞著『資本家的走狗』的論爭」。(p.379)香港具有言論自由的空間,而讀者也可以持平地來審視這一椿歷史事件及文藝論爭了。
本書也有一些明顯的錯誤,例如作者說「1942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香港文壇也隨之淪陷。中國作家紛紛逃返內地。」(p.248),事實上應為1941年,晚了一年。因此連帶文中「1942年為紀念魯迅逝世六週年,《文藝陣地》(第七卷第三期,1942年10月)刊出的紀念專輯」等相關的論述(p.247),可能都要刪去,始合體例。其他錯字如「猩猩相惜」(p.57),當為「惺惺」等,只是無心之失,不必多說了。
魯迅研究在香港
《林曼叔文集Ⅳ》 收錄《魯迅論稿》及《香港魯迅研究史》二種,兩者同以魯迅(1881-1936)及其相關研究作探討對象,前者是整體的論述,後者則為香港的地區狀況。此外林曼叔編著:《香港魯迅研究資料匯編(1927-1949)》 彙錄在香港出版的魯迅研究資料(1927-1949),以1949年以前的報刊雜誌所載文本為限。由於聚焦的角度不同,三者各具體系而又密切相關,放在一起談論可能比較恰當。
一、《魯迅論稿》
林曼叔長期從事寫作、評論、學術研究和編輯工作,著《林曼叔文集》五卷。《魯迅論稿》探討魯迅研究中所呈現的思想課...
作者序
眾書喧嘩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聲音,觀點各異,見解不同,彙聚在一起的時候,看來十分吵鬧,並不安靜。近年閱讀了很多香港文學的新著,也寫過一些評論的文字,發表心得,當然受益也多了。現在選出書評42篇,商量文苑,析論英華。這些書絕大部分都是在2006年以後出版的,很多還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刊印的作品,僅有一兩種例外。這批作品基本可以反映近二十年香港文壇的風會:學術+創作,也是千禧世紀以來香港文學新一代的拼圖。
《香港文學拼圖》分甲、乙兩編。甲編《翠壁紅樓起,香港文學構圖》彙錄書評23篇,偏重學術研究。從1927年魯迅來港喚起大家對新文學的熱情,到50、60年代金庸武俠小說的崛起及一統江湖,60、70年代更大規模翻印促銷大陸的現代文學專著,引進臺灣文學,從而構成了香港文壇的盛世,名家匯聚,星光熠熠,容納不同的頻譜和波段,當然也會引發激烈的論戰,呈現熱鬧、喧嘩、活色生香的香港。因此《香港文學構圖》在洪荒大地中浮現出翠壁紅樓的影像,繁弦脆管,歌樂雜作,無論高級低級、左河右界、甚麼書都有,報刊上的「雜文」固然精采,其實香港出版界的「雜書」更屬奇蹟,包容眾生,吹奏喧嘩時代的「雜音」,描繪社會真實「複雜」的面相。黃維樑《香港文學初探》出版於1985年,描畫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的草圖,體大思精,引領作者、讀者繼續深挖,自然是很好的座標指南,可供比對參考。從《香港文學拼圖》所引用的42種著述來看,這是唯一一本在上世紀出版的專著,也可以說是香港文學的入門磚,不可捨棄,值得學習。其他許定銘、馮偉才、翁靈文、洛楓、趙曉彤、馮珍今、李浩榮、鄒芷茵、趙浩柏、朱少璋十一家通過不同角度的敘述、考察、回憶和訪問,分別紀錄香港的文學活動、香港文學的源流發展、香港文壇話舊、香港作家的獨白、香港閱讀風情畫、香港詩壇演義等,都能重現寫作和閱讀的不同場景,自然構成了香港文學一幅幅精采多姿的拼圖,崇山幽谷,風姿綽約,這是千禧世紀新時代的偉大創作,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香港藝術發展局在2002年度委約出版的文學雜誌有《文學世紀》、《詩潮》、《執書》、《童學站》、《香江文壇》、《詩網絡》、《科科世紀》、《性情文化》八種,花樣繁多,視野廣闊,這裏收錄早期撰寫的一篇評述,可以反映千禧初年多元寫作的熱度和盛況。其他文學史的書寫、粵語書寫、傳記文學的理論探索、當代政治史料的辨析,以至飲食文學、繪本文學、旅遊文學、十四行詩等,都能分別呈現出近二十年來香港文學的不同面相,不受制約的自由書寫,觸鬚敏銳,暢所欲言,傾情演出,也是香港文學構圖中重要的組成板塊,帶出學術思考的深度。
乙編《空江月明千里,香港文學探新》19篇,以創作為主調,都是2006年以來香港詩、文、小說以及詩詞藝苑的成品,湧現了大批新時代的作者,各有不同的構思和想像,就像留學紀趣、戲劇評論、太平洋的呼喚、雨中尋書、小說旺角、怪物描寫、靈魂獨舞等,從無到有,發揮想像,構築文化的場景,醒目耀眼。小說作品《誰能聽見我的痛》、《靈神與凡人》、《詩探卡維爾之黑夜.橋上》忽發奇想,點破渾沌的世界,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此外《荊山玉屑》、《三癡堂詩草》、《聽車廬詩草》繼續唱出蒼涼的樂音,古調新聲,繁紅似錦,吸引讀者信步尋芳,參觀展出。在維港兩岸空江月明千里中觀賞瓊樓華廈的燈火,幻采現香江,也就折射出不同頻譜的霓虹光影,紛披爭豔。
諸書42種,有些在出版之前撰文,有些則是在出版後評論的,看的很多都是稿本,有時甚至還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例如《荊山玉屑四編》所有詩人的名字全部隱去,只能不管作者誰屬,專心讀詩了。有幾本到現在一直都還沒有看到出版後的書,例如王璞《九個故事》,只能在茫茫網絡中尋找相關的資訊。書評寫好後,來得及出版的,有時會被作者用作序言,或引錄部分語句節錄於書中。大約半數的書評已在不同的刊物發表過,半數的文稿還沒有發出。為了方便參考,查看記錄文本上的寫作日期,有些還會早於書刊的出版。
諸書絕大部分都是2006年以後在香港出版的著作,或屬佳製,可是巿場很窄,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流轉,甚至未能進入大陸讀者廣大的視野,讀過的人未必很多。現在諸書彙聚在一起,竟然也起了一種化學促進作用,抱團取暖,相互補足,雖然各據獨立的版圖,合起來竟然可以構成香港文學的有機組合,包括學術生態和創作空間,探尋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展示不同的文類、體裁、作法和風格,閱讀一些精采的片段和故事,看來也是此時此地香港新一代的文學、豐收的文學。
黃坤堯,27.9.2022
眾書喧嘩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聲音,觀點各異,見解不同,彙聚在一起的時候,看來十分吵鬧,並不安靜。近年閱讀了很多香港文學的新著,也寫過一些評論的文字,發表心得,當然受益也多了。現在選出書評42篇,商量文苑,析論英華。這些書絕大部分都是在2006年以後出版的,很多還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刊印的作品,僅有一兩種例外。這批作品基本可以反映近二十年香港文壇的風會:學術+創作,也是千禧世紀以來香港文學新一代的拼圖。
《香港文學拼圖》分甲、乙兩編。甲編《翠壁紅樓起,香港文學構圖》彙錄書評23篇,偏重學術研究。從1927年魯迅來...
目錄
眾書喧嘩/9
甲編:翠壁紅樓起,香港文學構圖
魯迅研究在香港/15
改寫歷史,考古挖掘: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25
香港故事與金庸小說之誕生/33
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的草圖/39
雲煙過眼,芳草綠茵:香港文學活動紀實/47
香港文學「史」的氣派/59
香港文壇話舊/69
情書光影/77
各說各話:香港作家的獨白/83
字旅巧相逢/91
寓工作於娛樂,消遣繁華/97
品味廚神作家的飲食文學/103
香港閱讀風情畫/111
各師各法顯神通:《璞社談藝錄》演義/117
香港藝術發展局2002年度委約出版的文學雜誌述評/125
騰飛歲月/141
文學史書寫的思考/147
清末民初粵語書寫探源/155
傳記文學寫作的理論探索/159
現代史料的選擇與辨析/167
親子閱讀看繪本/173
一個人去旅行:生命的可能/179
意象翩飛十四行:韻律舞動與愛情想像/187
乙編:空江月明千里,香港文學探新
奧地利留學記趣/197
九個城塔雪影羽/201
王璞《九個故事》/209
黃雪慧《醒來的話》/213
藍巴勒隨想/217
戲劇評論倫敦篇/221
太平洋的呼喚/225
東瑞尋書人間有情/229
靈魂在陽光中飛舞/233
車正軒的旺角想像/237
陳子謙的怪物江湖/243
潘國靈的字畫像/249
麥瑞茹的社會病變/255
陳愴《靈神與凡人》/261
詩探的推理小說/267
《荊山玉屑三編》/273
《荊山玉屑四編》/281
細水引思金闕瀑,淺甌試擬玉梨渦/287
月訂永和約,筆搖圈點全/295
眾書喧嘩/9
甲編:翠壁紅樓起,香港文學構圖
魯迅研究在香港/15
改寫歷史,考古挖掘: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25
香港故事與金庸小說之誕生/33
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的草圖/39
雲煙過眼,芳草綠茵:香港文學活動紀實/47
香港文學「史」的氣派/59
香港文壇話舊/69
情書光影/77
各說各話:香港作家的獨白/83
字旅巧相逢/91
寓工作於娛樂,消遣繁華/97
品味廚神作家的飲食文學/103
香港閱讀風情畫/111
各師各法顯神通:《璞社談藝錄》演義/117
香港藝術發展局2002年度委約出版的文學雜誌述評/125
騰飛歲月/141
文學史書寫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