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詠博士序
舜老師的雜文、詩詞及其他
在平行時空、「元宇宙」等概念還未大行其道的時候,陳煒舜老師已經超前示範如何自由自在又悠然自得地出入不同領域了,例如《屈騷纂緒:楚辭學研究論集》便是他專研《楚辭》的研究成果結集,《從荷馬到但丁》是他教授神話學的教學心得,《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是他堅毅不斷地訪問學術界專家耆宿的文章。這些包含古代文言、西方神話、名師嘉言等著述,只是煒舜老師的部分著作,他的最新創作是《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
雖說我們每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的流逝都已經盡在自然法則之中,但煒舜老師似乎早已與時間定律分道揚鑣,證明世間事物絕不能妨礙他遨遊於思想的海洋和想像的天空。在這本雜文集中,煒舜老師憶師長、談舊友、論詩作、說宗教、觀電影、敘文藝,除了範疇廣泛和意義深刻,我們都知道以「雜文」這一文類來寫作,實在不容易。「雜文」既寫人物又寫事物,既回憶過去,又展望未來,既著重感情聯想,又注重歷史細節,既保持冷靜與客觀,又投入熱情與主觀,不過不用擔心,煒舜老師寫來都能遊刃有餘又得心應手,看來是賞心樂事了。當然,我們不會忘記,現時科技發達,每人都可在網上表達意見,所以,如何能寫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便是關鍵了。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有說三秒的精髓便能決定能否留住我們寶貴的注意力,至於如何施展渾身解數去爭取那珍貴的三秒鐘,便各展所長了。《以寫療寫》每篇文章約有三千字,看似不太適合現今繁忙都市人的生活要求和節奏,但煒舜老師自有秘技,那就是與他的雜文配合得天衣無逢的「副題」。
一個醒目而不硬銷的副題,往往是心之所向,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看看第一輯第一篇的「觀瀾於海,遊心於聖」,這八字副題取自題目〈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滄海觀瀾」會議小記〉,令人想到會議的波瀾壯闊,更特別的是全書只有這一篇是八字副題,究竟有何妙語錦囊給後學參詳,副題已埋下了可供無限聯想的伏筆了。至於七字的副題則佔最多,第三輯「影劇聲光」都是神奇的構想。我們看看「我所思兮在九歌」的一篇評黎海寧舞劇《九歌》,正與《文心雕龍‧神思》的「神思」互相映襯。《神思》論藝術構思,不就是「我所『思』」《九歌》裡中國神話與舞劇《九歌》的關係嗎?六字如「天人來共相酬」憶學界前輩吳璵老師,「天」與「人」雖有物理距離,但所「共」的當是超越年齡並永誌難忘的感情。總括而言,副題工整中有變化,變化中又增添新意,原來文字的精煉可達至如此高遠的境界啊!
煒舜老師研究詩和詞,不論是《詩經》《楚辭》,還是打油詩對聯,都是他的興趣,更是他的專長。說到詩詞,我們不妨從第二輯的「文化隨筆」談起。第一篇文章〈似煙還似非煙——從「全港詩詞創作比賽」評審會議說起〉有關「全港詩詞創作比賽」的歷史,相信我們都知道這個比賽,但未必十分了解箇中「秘聞」﹝這正與副題「似煙還似非煙」的「煙」和應了﹞。例如入圍者需要在面試時對對聯,考核基本功,獲獎者日後組成詩社,惠及後輩,自不待言。接續的一篇〈妙悟熟參門不二——「詩選及習作」授課散記〉有關中大中文系「詩選及習作」的個人教學經驗,無獨有偶也有「揭秘」的成份,例如學寫格律詩要先學好對聯,煒舜老師並慷慨寫出題目,讓我們好好練習,也讓好學有心的同學預習,說不定將來能成為煒舜老師的學生。
這些絕妙好句自當細味,但驚喜之作不止於此。我原本以為〈古來王道不偏安——談孔晬錄〉是孔子譜系研究,學術成份較多,其實是深情的懷人念舊之文,〈長將梟鏡薦軒轅——破鏡與貓頭鷹〉應是與香港當紅男子組合Mirror有關?還是講解飼養動物的守則?其實是「考古」之文。因此,文章題目之吸引實屬必要。瘂弦〈如歌的行板〉說過:「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讀過這本雜文集後,我們可加上「幽默之必要」、「新穎之必要」……
詩詞都講求節奏感,本書第三輯「影劇聲光」不但有聲音,還有影像。音樂專注聽覺、舞蹈強調肢體動態、電影與戲劇融合聲、色、情,這些對於讀者和作者的要求都不低,但這當然難不倒煒舜老師這位跨領域的人才了。煒舜老師的興趣廣泛,文學以外,音樂繪畫電影等藝術無一不熟悉並精通。看過《文學放得開》節目的觀眾,必定為煒舜老師博聞強記,盡覽中外古今知識的形象迷倒。除了演唱外文歌曲、翻譯外文歌詞,他在〈花魂月魄最吳儂——電影《花樣年華》〉還分析了西班牙語歌曲〈也許,也許,也許〉(Quizás, quizás, quizás)、〈你說過,你愛我〉(Te quiero, dijiste)和〈那雙碧綠的眼睛〉(Aquellos ojos verdes)在電影中的作用。《花樣年華》的上海元素何其豐富多姿,但中西文化交流就是香港的特色,煒舜老師從跨地域跨文化的角度展現藝術的多種可能,聲情並茂地帶領讀者走進更加璀璨的光影國度,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這輯文章談論最多的是電影。我也喜歡看電影,寫過幾篇所謂的影評,事有湊巧,本輯評論的電影《Drive My Car》、《誰與誰共母》、《第一爐香》、《花樣年華》和《繼園臺七號》,我大多看過但沒評過,這不能不說是幸運的。因為煒舜老師總能選取最獨到的角度,精挑細選最精準的用詞用字,寫出極具吸引力的影評,例如〈翠黛紅妝好畫皮——《繼園臺七號》的互文想像〉既把握電影回憶香港的主題,又能由情節聯想到《紅樓夢》妙玉一角,還能連繫衛慧小說內容。作為讀中文系的人,這些嚴肅與通俗並存,影像與史實並重,古典與現代並列的文字,寫來渾然天成,令人相當佩服,我們怎能不視之為學習範例呢!
談到學習,煒舜老師見多識廣,其文當然是佳作,但其人是更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他對於學術界和文壇前輩的照料和關顧,充分表現其心存善念的品德和細心觀察的性格。他與其母校拔萃男書院、曾任教的台灣佛光大學、現職的香港中文大學各位師長都一直保持良好關係。我們閱讀第一輯「師友憶舊」中,可見煒舜老師交遊之廣之闊之深,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是曾擔任台灣佛光大學文學系系主任的潘美月老師。多篇文章都有潘老師的身影,潘老師的尊師重道,潘老師的和藹可親,潘老師的學養深厚,潘老師的處事有度等,我們不難在字裡行間心領神會。至於對戲曲稍有涉獵的,都會聽過曾永義教授的大名,我們在〈寧識杯中也真意——懷曾永義老師〉也看到書名《以寫療寫》四字,怎會不明白這篇文章在煒舜老師心目中的位置呢?由捷運初見的「雲鬢闊唇、身型廣碩的老先生」,到共進晚餐時「把厚重的手掌伸過來,與我緊緊握了一下」的親切,由「金太太、施先生」的玩笑,到「人生之中,不如意的大事小事太多,就把它當成磨練砥礪,讓自己進步就是了」的勉勵,讀來繪形繪聲,更難能可貴的是記錄了曾教授人生中某些刻骨銘心的美好時光。故人和往事都應追憶,如何追憶則是費心力考功夫的學問了,所以這輯文章尤為重要,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最後補充一下,準確算起來,我是煒舜老師的師妹,更是煒舜老師臉書的眾多追隨者(followers)之一,能夠先睹為快這本精彩豐富又動人的雜文集,還有幸在這裡寫下一點外行人的感想,實屬榮幸。此外,以上一直用「老師」一詞,並不是因為他的年紀,他很年輕,不要誤會,也不只是因為他的學術身份,更不是為了攀附關係。「老師」的稱呼只為了突顯他有非常清晰的頭腦,將難以名狀的情感或理念都梳理分明,加上同學一致稱讚他循循善誘地耐心教學,將艱難的理論或概念都深入淺出地解說清楚。遇到才氣逼人、勤勉自勵又不吝賜教的好老師,我當然需要常常請益,並勤加鍛鍊,好彌補我先天能力的不足和掩飾後天的懶散好閒了。說到這裡,相信不用再介紹了,我們還是趕快熱情投入地閱讀這本《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的一字一句吧!
葉嘉詠
二○二三年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