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香港詩選》所收集的作品,是由五十六位香港詩人所寫的詩作。通過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們隨之走進了一個個詩人所建構的空間,探索他們筆下的香港。
作為一本年度的詩集,《2014 香港詩選》紀錄的不僅是詩人們的足跡,亦是香港這個城市的一點一滴,屬一本珍貴及難得的記載,顯示其對香港文學的重視。香港憑藉自身的獨特歷史文化背景,多能誘發詩人的奇思妙想,加上近年來社會上的紛爭甚多,值得記載的事情亦隨之更多,閱讀詩人的作品,能夠令我們對香港有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在詩人們的筆下,我們看見的是他們對香港各種議題的關注,探討每一個階層的生活,再以各種各樣的的有趣角度及獨特的意象表達出來,令我們止不住對香港的感情,陷入詩人的世界當中。
作者簡介:
黎漢傑
曾任《聲韻詩刊》總編輯,現為練習文化實驗室有限公司執行總編輯。
著有個人詩集《漁父》。編有《2011香港新詩選》、《2012香港新詩選》、《2013香港新詩選》、《2014香港新詩選》。合著專書:《詩經譯註》、《香港經學研究論著目錄》
章節試閱
布魯各的兩個奧巴馬
飲江
"There but for fortune" (Joan Bacz)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你眼望我眼
你跑不過
無人駕駛飛機
奧巴馬說
我跑不過
無人駕駛飛機
但我跑得過
你呀
另一個奧巴馬回答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奧巴馬與奧巴馬
你眼望我眼
「窗外藍天流動
大海濺起浪花」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你眼望我眼
你不是奧巴馬
你不會懂得
他的幽默
但縱使我是
奧巴馬
我也不懂得
我自己的幽默
奧巴馬這樣回答
這是普世
幽默的時代
縱使沒有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我們都只能
你眼望我眼
除非你跑得
快過那些幽默
除非
你就是
那幽默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奧巴馬與奧巴馬
如是閒談
挨倚窗臺
像Brueghel
一幅名畫
一幅油畫
幸好甚麼都不是真的
幸好甚麼都是真的
幸好有一個奧巴馬
幸好有兩個奧巴馬
「窗外藍天流動
大海濺起浪花」
無人駕駛飛機
在無人的頭頂
廿一世紀
與十六世紀
蹲在同一的窗臺
你眼望我眼
幸好甚麼都沒有發生
幸好甚麼都會發生
幸好這也終將過去
幸好這也終將降臨
無人駕駛飛機在奧巴馬的頭頂
奧巴馬在無人駕駛飛機的頭頂
或曰,奧巴馬在奧巴馬的頭頂
愛人啊,無人駕駛飛機
在無人駕駛飛機的頭頂
我等挨倚窗臺
(或蹲在窗臺)
你眼望我眼
我眼望你眼
不是因為感到悲傷
而是感到惶惑
布魯各的兩個奧巴馬
飲江
"There but for fortune" (Joan Bacz)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你眼望我眼
你跑不過
無人駕駛飛機
奧巴馬說
我跑不過
無人駕駛飛機
但我跑得過
你呀
另一個奧巴馬回答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奧巴馬與奧巴馬
你眼望我眼
「窗外藍天流動
大海濺起浪花」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你眼望我眼
你不是奧巴馬
你不會懂得
他的幽默
但縱使我是
奧巴馬
我也不懂得
我自己的幽默
奧巴馬這樣回答
這是普世
幽默的時代
縱使沒有
無人駕駛飛機
在我們頭頂
我們都只能
你眼望我眼
...
作者序
一、引言
古往今來不少評論家、詩人都希望追求尋覓一個放諸四海皆能運作的標準,去評價所有詩作。當然,這種努力,最後都是徒勞,可是過程之中,他們因研究而得出,有關美學的專屬特質,倒提供了不少合適的框架、視角去審視文學作品。其中,「新批評」(New Criticism)有關「張力」(tension)的探討,在幾十年後的今日,依然是經常使用的批評範式。在二〇一四年的香港,内外交困持續加劇,不少作品無論是意象、人物塑造、敘事觀點,以及所抒發的情志、感覺、態度等,都潛藏了或多或少的矛盾與衝突,只要有心人稍加細讀,定必發現在各自不同藝術風格的詩人筆下,這種「張力」可以說構成了本年度的主旋律。
此處所謂「張力」,若考鏡源流,當知出自泰特(Allan Tate)寫於一九三八年的名文〈詩中的張力〉(“Tension in Poetry”)。陳國球曾有專文介紹泰特的理念:
他先舉出一種倚賴「感傷性質」(sentimentality)鼓動讀者本已潛藏之情
緒的詩歌,認為這種詩經不起分析,因為其中語言的外延義
(denotation/extension)往往不受尊重;泰特以為這是十九世紀詩人的通
病,他們以為準確的語言是科學家專用,詩人自甘退居感情的世界。另一種
是邏輯秩序非常清晰的玄學詩(metaphysical poetry),這種詩如果寫得不
好,忘卻語言原來的豐富內涵(connotation/intension),就可能與讀者的
已有經驗相違背,造成荒謬的效果。因此,泰特認為理想詩歌是:外延義與
內涵義走得最遠,而又不相妨礙、可以相輔相成的。依此而達至的詩歌意義,
他就稱作 “tension”,即是去掉了 “extension” 和 “intension” 的
前綴。
可見,泰特所指的「張力」,原指理想詩歌的形式,亦即外延(字句的字面意義,「知性」)與內涵(字句的暗示意義,「感性」)的距離。這種距離雖然必須是盡最大限度的遙遠,但兩者放在具體作品中亦要「知性」和「感性」互相配合、和諧。這個定義,當然和現在一般教科書所言的例如:「矛盾與衝突的力量」等等,大異其趣。究其原因,和這個術語初來香港批評界時即被誤用、誤解有關。 不過,因泰特本身並沒有就「張力」給予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即便在「原生地」的歐美學術圈,其他新批評學者,由 Philip Wheelwright 到 Murray Krieger,也對這個詞語多所發揮,讓它像滾雪球一樣,涵義愈演愈廣。 時至今日,當我們分析本年度的新詩,則不妨放寬疆域,以比較廣闊的定義,去發掘詩人筆下的美感特質。
一、引言
古往今來不少評論家、詩人都希望追求尋覓一個放諸四海皆能運作的標準,去評價所有詩作。當然,這種努力,最後都是徒勞,可是過程之中,他們因研究而得出,有關美學的專屬特質,倒提供了不少合適的框架、視角去審視文學作品。其中,「新批評」(New Criticism)有關「張力」(tension)的探討,在幾十年後的今日,依然是經常使用的批評範式。在二〇一四年的香港,内外交困持續加劇,不少作品無論是意象、人物塑造、敘事觀點,以及所抒發的情志、感覺、態度等,都潛藏了或多或少的矛盾與衝突,只要有心人稍加細讀,定必發現在各自不...
目錄
序 內外交困的張力
——《2014 香港詩選》代序
洪慧 〈畫雷〉
飲江 〈布魯各的兩個奧巴馬〉
劉偉成 〈石油氣仔〉
熒惑 〈書事了〉
洪曉嫻 〈染一身鳶尾花——給Q〉
盧芷欣 〈連島沙州〉
允默 〈鏡〉
曾詠聰 〈我的快樂時代〉
岑文勁 〈風掠過樹枝後〉
吳美筠 〈電影館看香江光影〉
曹疏影 〈學習空氣的人〉
謝傲霜 〈不准想像〉
彭礪青 〈白〉
藍朗 〈我們都是天使〉
曾瑞明 〈無知〉
王良和 〈生長的枝葉〉
璇筠 〈給海怡半島的詩〉
陳康濤 〈的士司機〉
梁文兆 〈往自己的墓碑〉
洛楓 〈下雨天在地鐵讀詩的荒誕劇〉
呂永佳 〈無花果樹〉
麥樹堅 〈變形床/沙發床〉
甄國暉 〈碼頭工人的獨白〉
廖偉棠 〈在田野上〉
鄧阿藍 〈舞出又舞出〉
葉英傑 〈家族記歷(2)〉
陳穎怡 〈安息日〉
何樹顯 〈晚飯〉
陳永康 〈媽媽的禮物〉
周漢輝 〈落葉樹〉
文滴 〈薄荷黑夜〉
唐大江 〈他住的城市〉
鄒文律 〈拒馬上的啄木鳥〉
可洛 〈布拉格之夏〉
關天林 〈自戒惡習〉
跂之 〈自由〉
馬若 〈過眼河內〉
方頌欣 〈青瓜的自述〉
游欣妮 〈及時〉
浪目 〈社交生活恐懼症候群〉
潘國靈 〈曾經〉
胡燕青 〈父女〉
梁璧君 〈易容冰室〉
鄭詠詩 〈檸檬水〉
鄭政恆 〈風波〉
謝曉虹 〈降噪機器〉
鍾國強 〈雨傘、雲篷與石器〉
梁匡哲 〈往赴之處〉
黎漢傑 〈惠州行〉
黃潤宇 〈鐵馬歌〉
游靜 〈返工與家國〉
莊元生 〈打開寫滿郵寄地址的水果箱〉
陳子謙 〈十七歲的野比大雄〉
西草 〈車禍〉
鍾小龍 〈親愛的,當我夢裏想你的時候請告訴我你的愛情〉
耿凱 〈風箏誌〉
序 內外交困的張力
——《2014 香港詩選》代序
洪慧 〈畫雷〉
飲江 〈布魯各的兩個奧巴馬〉
劉偉成 〈石油氣仔〉
熒惑 〈書事了〉
洪曉嫻 〈染一身鳶尾花——給Q〉
盧芷欣 〈連島沙州〉
允默 〈鏡〉
曾詠聰 〈我的快樂時代〉
岑文勁 〈風掠過樹枝後〉
吳美筠 〈電影館看香江光影〉
曹疏影 〈學習空氣的人〉
謝傲霜 〈不准想像〉
彭礪青 〈白〉
藍朗 〈我們都是天使〉
曾瑞明 〈無知〉
王良和 〈生長的枝葉〉
璇筠 〈給海怡半島的詩〉
陳康濤 〈的士司機〉
梁文兆 〈往自己的墓碑〉
洛楓 〈下雨天在地鐵讀詩的荒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