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男的詩風,不依賴修辭雕琢,自在中飛揚着年輕的抑鬱和自由,在香港到臺灣再到澳洲,都沒有改變,那應是他個性的特色,只是歲月留痕,詩的主題和觀照,都帶着不同時候的斑爛色彩。
——黃建業
作者簡介:
張偉男
一九五二年生,臺灣東吳大學外文系畢業。自初中起熱愛文學及電影。在香港唸中學時期與同班同學創辦衞影會,該會曾於七十年代與市政局合辦多屆全港實驗電影展。歷任各電視台翻譯員、編劇及節目採購主任等職。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五年任職TVB字幕及翻譯部門主管。一九九四年移民墨爾本至今。移民初期,曾任職墨爾本中文報刊編輯長達七年。
早年詩及散文創作散見港、臺各文藝刊物。自一九七八年起,同時在《年青人周報》、《青年周報》、《星島晚報》、《快報》、《電視周刊》等撰寫專欄。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二月前後五年多在《年青人周報》以筆名阿男不間斷撰寫專欄「第三眼」。
曾在臺灣出版翻譯書籍:《現代電影風貌》(新潮文庫志文出版社)及《電影經驗》(書林出版社)(此書與黃建業合譯)
章節試閱
懼
昨夜我
做了一個夢
從隱約之間
重重疊疊
來了
一個夢
似乎是從鏡子
我看見我
似乎是從鏡子
重重疊疊
從隱約之間
我看見我
在昨夜做的
一個夢
我看見我
從鏡子走出的我
禿了 禿了
沒有髮了
我頭顱失去所有的髮
從鏡子走出的我
頭顱沒有半根髮
代替髮的
泛起的
是從鏡子走出的我的
前額泛起了
泛起了皺紋
泛起了
陪襯在那額下
我看見了
是一對乾涸的
乾涸的我看見了
是從鏡子走出來
我一對眼
眼下眼左眼右
鼻和口之左之右之上下
都泛起了
泛起了我的皺紋
我用力用手用一雙手
用那泛起皺紋的手
用它搓了又搓
我要搓平 要搓平
搓平我面部泛起的
皺紋
我搓了又搓 我找尋
從鏡子走出來的
我希望走出
一副不是皺紋的
臉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懼
昨夜我
做了一個夢
從隱約之間
重重疊疊
來了
一個夢
似乎是從鏡子
我看見我
似乎是從鏡子
重重疊疊
從隱約之間
我看見我
在昨夜做的
一個夢
我看見我
從鏡子走出的我
禿了 禿了
沒有髮了
我頭顱失去所有的髮
從鏡子走出的我
頭顱沒有半根髮
代替髮的
泛起的
是從鏡子走出的我的
前額泛起了
泛起了皺紋
泛起了
陪襯在那額下
我看見了
是一對乾涸的
乾涸的我看見了
是從鏡子走出來
我一對眼
眼下眼左眼右
鼻和口之左之右之上下
都泛起了
泛起了我的皺紋
我用力用手用一雙手
用那泛起皺紋的手
用它搓了又搓
我要搓平 要搓平
搓平我...
作者序
序
黃建業
把多年詩稿,結集成書,是一樁高興的事。從高中開始,就喜歡看張偉男的詩。表面上看似白描,回頭細味,每在不經意間,窺見另一番心靈的景致。
還記得他早期的〈石室念海——致李金鳳〉,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四日發表於《學生周報》,那時香港新世代文藝青年的讀物。裏面描述了一位我並不算熟悉,但印象深刻的朋友,非常有個性的,沉默厭壓着强韌生命力的女孩,很喜歡那詩的後段:
她又說
她是屬於海的
在未出生以前
她已經是雙魚星座的
奴僕
而關於海
她未有再說下去
我如此如此突然渴望有
人帶我去捕魚
譬如說:
海明威
張偉男的詩風,不依賴修辭雕琢,自在中飛揚着年輕的抑鬱和自由,在香港到臺灣再到澳洲,都沒有改變,那應是他個性的特色,只是歲月留痕,詩的主題和觀照,都帶着不同時候的斑爛色彩。
看他到臺北後的〈四月一日幼獅茶座〉中間一段:
還有長長的長長的虛煙
自你年青的臉
展放
那黑色的年代
如一杯咖啡
冰的你在心頭
那時代的苦澀文藝氛圍和西門町咖啡文化,如今讀來,躍然紙上。臺北在一九七〇年代的環境,確實為他撰詩的內容,造就了新的感性層次。再加上他唸東吳外文系,接觸多面向的西方文學領域,而臺灣現代詩壇當年的百花盛放,都是不可多得的時機。對一位隻身來自香港的青年來說,身旁的憂鬱和喜悦,俱是瑰麗的真情感觸。
像大部分詩人,張偉男有他自身的浪漫和善感,作為他共同從香港來臺的好友,讀他的詩作,過去在臺的生活,歷歷如在目前,有一段冬天雨季,他還搬到陽明山華岡,與我為鄰,只是那年連綿冬雨,讓善感的他,將斗室的困頓,渲潑為陰霾的圖像。他的〈缺題〉以冬雨開始,應是寫這樣的一段日子:
若能從流盡的淚眼
再擠出一滴
已結成冰塊的
威士忌
窗外必會濺滿鮮紅
那三月前已死掉的
杜鵑
讀這些段落,仍能感受那受困於寒涼冬雨的鬱結。〈失題〉寫着:
夜雨不着意間築起一冽寒水
自簷楣映過
我無顏色的雙目
這些詩句流淌的寂寞,也似乎要等待感情的滋長才驅散陰霾。〈少女〉讀來明朗,正見證他情感昂揚轉變的軌跡:
她是一支
童年的短笛
吹起
星期六下午的小陽春
不能自已的
笛聲
便結在風意裏
這份情感的小陽春,也讓「南方的鳥/穿過許多秋天/和白色如同十二月的嚴冬」詩的世界,自此便有了暖暖的陽光和喜悦了。
我特别喜愛他寫給太太小貝的幾首詩,〈二十三歲的秋天及以後——獻給小貝〉上寫道:
妳的雨是臺北的十月
美麗而且淒迷
妳已是
我水中的倒影
妳含笑的嘴角
已是
我口中的
一枚青澀的橄欖
這最茫然的城市,他已尋覓到那撑着傘的小手。在咫尺千里,重重窗外,淡開朵朵微笑。
到了近期詩風,當然歲月已沉澱為對生命冷静的容顏,經驗中瞭解生活的皺摺,值得珍藏。記得他喜歡陸游的兩句詩:「閒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 人詩俱老,多一點瞭解那空虛的真實。讀〈妻的Grandma Chair〉有一種愴然。詩中的真實溫柔裏浮動生命的殘忍。倫理最大的包容,原來早已透露現實無奈的缺陷!或許張偉男的詩就如同他所說的那樣,這個不知算不算幸運的世代,有幸用詩篇來紀錄飄泊中的憂喜,如日記一樣,載下心中的節奏,成就純淨的謬司。也祝願我的好友和愛詩的人們,說一句一切安好!
序
黃建業
把多年詩稿,結集成書,是一樁高興的事。從高中開始,就喜歡看張偉男的詩。表面上看似白描,回頭細味,每在不經意間,窺見另一番心靈的景致。
還記得他早期的〈石室念海——致李金鳳〉,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四日發表於《學生周報》,那時香港新世代文藝青年的讀物。裏面描述了一位我並不算熟悉,但印象深刻的朋友,非常有個性的,沉默厭壓着强韌生命力的女孩,很喜歡那詩的後段:
她又說
她是屬於海的
在未出生以前
她已經是雙魚星座的
奴僕
而關於海
她未有再說下去
我如此如此突然渴望有
人帶我去捕魚
譬如說:
...
目錄
輯一、香港
1. 懼
2. 某種悲哀
3. 熟
4. 影子
5. 做詩
6. 戰敗
7. 一日之渡之我
8. 遙古的事
9. 關於自己
10. 洋娃娃
11. 武鬥
12. 初春
13. 長子
14. 晨愁
輯二:臺北
15. 思鄉病
16. 生涯
17. 十一月下雨天
18. 石室念海——致李金鳳
19. 缺題
20. 冬感
21. 超現實主義
22. 陽明山之冬色
23. 蘆葦
24. 守在故鄉外的墓園丁
25. 四月一日幼獅茶座
26. 回鄉再夢
27. 少年的故事
28. 獨行者之歌
29. 失題
30. 抽水馬桶日誌
31. 少女
32. 臺北石牌居雜感
33. 給母親——您的白髮
34. 小女孩
35. 他們問我甚麼叫做愛
36. 雨情
37. 雨港六則
38. 夜晚
39. 二十三歲的秋天及以後——獻給小貝
輯三:墨爾本
40. 十二月初夏
41. 古典主義
42. 過路風景
43. 妻的 grandma chair
輯一、香港
1. 懼
2. 某種悲哀
3. 熟
4. 影子
5. 做詩
6. 戰敗
7. 一日之渡之我
8. 遙古的事
9. 關於自己
10. 洋娃娃
11. 武鬥
12. 初春
13. 長子
14. 晨愁
輯二:臺北
15. 思鄉病
16. 生涯
17. 十一月下雨天
18. 石室念海——致李金鳳
19. 缺題
20. 冬感
21. 超現實主義
22. 陽明山之冬色
23. 蘆葦
24. 守在故鄉外的墓園丁
25. 四月一日幼獅茶座
26. 回鄉再夢
27. 少年的故事
28. 獨行者之歌
29. 失題
30. 抽水馬桶日誌
31. 少女
32. 臺北石牌居雜感
33. 給母親——您的白髮
34. 小女孩
35. 他們問我甚麼叫做愛
36. 雨情
37. 雨港六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