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一名,源自孟公屋村附近一條水坑。該水坑直通大海,而「坑口」位處於水坑的出口,故以之命名。
開埠初期,坑口居民仍以務農、捕魚為主。後來因為地利因素,坑口逐漸出現各種工、商業運作,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是「坑口墟」。時至今日,坑口墟也隨着社區變遷而消失,坑口的發展也越趨多元化。
聯合推薦:
「本書編寫成多個坑口鄉村歷史專題,其中包括了將軍澳新城市發展中坑口鄉村所作的貢獻,以及探討昔日坑口鄉民的生活面貌及傳統風俗。」
坑口鄉事委員會主席——成漢強 BBS, MH
「將軍澳村為該區最早創立之聚落,早於明代中葉之地圖上已有記載。」
蕭國健 教授
作者簡介:
葉德平 (編)
葉德平,香港中文大學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專研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
現任職講師,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業餘於《香港商報》、《教協報》等報刊,撰寫歷史文化專欄。
近年,致力於香港歷史、鄉土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推廣工作,論文與講座不絕,又負責多個研究計劃,並著有《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合著)、《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合著)、《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合著)等專書。
章節試閱
本書結構
本書共有八個章節,分為三大範疇。
第一章是〈獻力固所當——坑口對將軍澳新市鎮發展的貢獻〉,主要論述坑口鄉民對將軍澳新市鎮發展的貢獻。在民生福祉的前提下,坑口鄉民甘願犧牲自身利益,例如遷離原居地、忍受堆填區的環境問題等等。
第二章是〈謀生未有涯——昔日的謀生模式〉,主要寫區內居民的營生方法。以往,務農、捕魚是鄉民主要謀生方法。隨着坑口的發展,鄉民的謀生模式也改變了,例如部份會到區外打工,有些更離開香港,到外國營生。
第三章是〈玉麟兆瑞祥——傳承千年麒麟舞〉,主要寫坑口的麒麟舞發展情況。「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位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是坑口當地重要的文化遺產。
第四章是〈路修漫漫長——築建便民鄉村路〉,主要寫坑口各條村路的修築歷史。在以往物質匱乏的年代,坑口鄉民不惜工本,出資出力,建設村路,惠澤後人,為社區盡了很大的力。
第五章是〈家祠傳孝悌——宗祠與村公所〉,主要寫坑口十八村宗祠與村公所的功能。「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坑口鄉民都尊祖崇宗,宗祠與村公所就是最佳的體現。
第六章是〈歲月的味道——溫暖人心的傳統食物〉,主要寫坑口的美食。茶粿、米層、豬肉砵等,都是鄉民從小到大的美食回憶。通過對美食的回憶,往昔的歷史好像歷歷在目,味蕾也不禁躍動起來。
第七章是〈鄉賢重教育——書法班、客家話班〉是總結坑口鄉事委員會過去的學習活動。本章通過訪問客家話班導師何觀順先生、書法班導師陳夢標先生,述寫這些活動的點滴。
第八章是〈遊走十八鄉——歷史文化新路線〉。我們設計了兩條文化路線,希望讓區外朋友按圖索驥,在暢遊坑口之餘,同時一起認識坑口的歷史。
在第八章之後,本書設有〈流光掠影〉一節,透過村民提供的照片,利用光與影展示坑口昔日時光。「流光」與「掠影」雖然急遽,卻保留了鄉民久遠的回憶。
本書結構
本書共有八個章節,分為三大範疇。
第一章是〈獻力固所當——坑口對將軍澳新市鎮發展的貢獻〉,主要論述坑口鄉民對將軍澳新市鎮發展的貢獻。在民生福祉的前提下,坑口鄉民甘願犧牲自身利益,例如遷離原居地、忍受堆填區的環境問題等等。
第二章是〈謀生未有涯——昔日的謀生模式〉,主要寫區內居民的營生方法。以往,務農、捕魚是鄉民主要謀生方法。隨着坑口的發展,鄉民的謀生模式也改變了,例如部份會到區外打工,有些更離開香港,到外國營生。
第三章是〈玉麟兆瑞祥——傳承千年麒麟舞〉,主要寫坑口的麒麟舞發展情況。「西...
作者序
坑口風物志序
坑口為九龍半島東部孟公屋村附近一條大水坑之出口,出口處之港灣名將軍澳,其東為清水灣半島,西為調景嶺,北部沿岸陸上有將軍澳村、魷魚灣村、及坑口村等大聚落。
將軍澳村為該區最早創立之聚落,早於明代中葉之地圖上已有記載。清初遷海,該村居民遷回內陸,鄉村一度廢置,復界後(十七世紀末)遷回,重建家園。其後(十八世紀初)魷魚灣村、及坑口村相繼創立。
十九世紀末,坑口村因位將軍澳及清水灣半島之地域中心及市場中心,加以鄰近之海灣可供漁船停舶,故該地發展為墟市,村前坑口街有眾多店鋪。至二十世紀初,該墟市與筲箕灣及西貢兩地,更有街渡連接,其經濟更為發達。
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地之交通地位漸失,惟市場中心地位仍存,時稱坑口鎮。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將軍澳沿海地區進行填海造地,各村遂多被遷建,土地另作發展。九十年代,填海地區上已建有眾多之公共房屋及私人屋苑。如今,該地已發展為一新市鎮,名坑口新市鎮。除將軍澳村仍位原地,其他村落皆遷建新址。
得聞葉德平兄對坑口認識甚深,並獲委修編《坑口風物志》。今書成,囑余為之序。余以其對地方文化保存幫助甚大,故特加推薦。望日後更多此類書籍得以出版,余之願矣。是為序。
貳零壹捌年暮春壹月蕭國健於顯朝書室
坑口風物志序
坑口為九龍半島東部孟公屋村附近一條大水坑之出口,出口處之港灣名將軍澳,其東為清水灣半島,西為調景嶺,北部沿岸陸上有將軍澳村、魷魚灣村、及坑口村等大聚落。
將軍澳村為該區最早創立之聚落,早於明代中葉之地圖上已有記載。清初遷海,該村居民遷回內陸,鄉村一度廢置,復界後(十七世紀末)遷回,重建家園。其後(十八世紀初)魷魚灣村、及坑口村相繼創立。
十九世紀末,坑口村因位將軍澳及清水灣半島之地域中心及市場中心,加以鄰近之海灣可供漁船停舶,故該地發展為墟市,村前坑口街有眾多店鋪。至二十世紀初,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