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愛煲湯,愛飲湯
香港人愛飲湯,日常湯水對一般家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飲食,從小到大我們都經常飲阿媽煲的湯水。所以,香港人對飲湯有一份無法言喻的執着之情。
清代著名的美食家李漁在《閒情偶寄•飲饌部》中如此評價湯:「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無湯下飯,即美味盈前,亦有時食不下嚥。」
廣東(香港)人為甚麼「無湯不歡」呢?因為湯水除了承載着廣東人的飲食文化,同時亦包含不同的養生功效。「醫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正好從日常湯水中反映出來,只要調配恰當,適時飲食,四季湯水就可以幫你調補出一個好身體。
大家不要以為煲湯很簡單容易,隨便拿些肉類和藥材,加大量清水煲成,不就是一道湯水了嗎?其實,飲湯都大有學問,甚麼時候喝甚麼湯,是非常值得考究的問題。一年四季,溫度氣候變化各有不同,只有配合季節飲用湯水,才能發揮其最佳功效和起到最佳的保健作用。
宋代陳直在《四時攝養篇》裏指出:「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當夏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當秋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當冬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鹹而增苦,以養心氣。」
簡而言之,四季節氣不同,我們需因應節氣變化來調配飲食。香港的春天多雨潮濕,湯水應以化氣去濕為主;夏天氣候炎熱,人體代謝旺盛,出汗多,多喝湯不但能補充各種營養和水分,還可以消暑防燥,增進食欲;秋天氣候乾燥,陰氣漸長,五臟六腑更容易因燥熱而致病,故平時應多飲滋潤湯水調和體內燥熱,潤肺生津,兼可滋潤肌膚,補充水分。冬天天氣寒冷,中醫認為要保持腎臟精氣充足,才能維持身體正常代謝運作,所以宜進補湯水。
要煲「靚湯」,材料當然不能馬虎,但並不一定要鮑參翅肚才算得上是好材料,家常湯水一般只需普通地道藥材或蔬果便可。因此本書針對四季不同節氣,精選近百款日常湯水食療便方,為繁忙的都巿人提供方便,每當想飲「靚湯」時,拿出書來便可以找到合時湯水配方。同時,「香港中藥學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推廣「正藥正用」的理念,有見及此,筆者特邀請中藥業界的老行尊楊飛義先生參與撰文,為大家講解地道藥材的功效和品質鑑定。飛義兄從事中藥貿易生意已有三十多年,由原藥培植、採購到銷售都有極豐富的經驗和心得,相信可有助讀者更了解常用藥材的效用和增加對中藥的認識。
本書籌劃過程中蒙香港大學中醫學院的陳建萍博士支持,給了許多寶貴意見和指導,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限於我們的水平和時間,此書集結付梓如有問題或錯漏,期盼各方不吝指正。
香港中藥學會會長
徐錦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