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暴露了香港教會尚未學懂在九七回歸之後要學的功課。從一個時代轉折過渡到另一個時代,我們沒有把握時間,好好自省自身在信仰知識上的缺失,在信仰踐行上的岐路,在處境認識上的短少,在歷史認識上的盲目……為時未晚,只在起於當下,十堂課的分享都以雨傘運動所折射出來的議題為主,既有歷史和處境認識上的,也有信仰知識上的,以及信仰踐行上的;既關涉教會群體自身,也觸及社會、世界、歷史,更不忘教會群體在社會、世界之中的見證與介入,以及在歷史之中的位分。
「〔課程〕於策劃一年後舉行,連結了十位在神學院任教、做研究的老師及八十多位參加者組成的學習群體。這本書集結的是十位老師在課堂講述後的專文研寫,從編者的角度,我的確發現參加者在課堂上的提問也豐富及調整了專文的內容,所以這本書其實也有一群隱含的作者。他們在課堂上的臉容及身影,讓我想起李白《關山月》一詩中的戍客──那在邊邑警醒的人。只不過李白詩作形容『戍客多苦顏』,我倒冀盼此際仍守在香港這個邊陲,甚至感到被教會主流價值及論述邊緣化的戍客們,能夠像《水滸傳》梁山泊的那些好漢那樣『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復見天』,故以「戍守雲開──佔領運動後教會十堂課」為這書命名。
祈願這書能為香港這正在消失的浮城裡的教會,奠立穩實的上主國降臨的基底。」──陳張慧嫈:〈編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