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筆者年幼家貧, 居於牛頭角山區, 醫療服務缺乏。每當生病, 必須等候每週一天的流動醫療隊到來,才有機會看醫生。而每次輪候的人龍,動輒多達一百數十人。筆者每於烈日下或風雨中排隊候診時,心中不期然泛起一絲意念,假如長大後能當上醫生,定必傾盡全力為病人服務。
畢竟先天不足, 在成長的過程中, 與杏林無緣, 並未奢望能成為醫生。可幸在機緣巧合下,投身醫療化驗專業,總算與醫療服務扯上了關係。雖非誤墮塵網,但一涉足竟已達四十年。從化驗學徒至化驗師,再成為化驗學系講師,最後轉為私營化驗所負責人,大半生與化驗結下不解緣,尤其熱愛臨床生物化學。可是化驗的工作也為我帶來健康的煩惱。
年幼時呼吸道特別脆弱,容易咳嗽,且曾患肺癆而不自知。及後踏足化驗工作時,由於化學藥品的刺激,氣管的老毛病再度發作,每年入秋必咳,每咳必持續二、三個月以上,總是咽癢難忍,乾咳少痰,煩惱不堪。後來轉職化驗學系講師,由於講課多,又未能徹底擺脫化學藥物的刺激,病情變本加厲。其實多年來已不斷尋求西藥的治療,時常需要服用極強力的鎮咳藥,但亦深受副作用之苦。一次求診於一位老中醫,經診治後,病情竟然有好轉。
其後每年雖然也會感冒、咳嗽, 但服中藥後病情迅速減輕, 痊癒較快,於是令我對中醫藥產生了好奇,不期然想知道中醫如何治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聽父親提起爺爺在南海鄉間是一名濟世為懷的中醫後,便下定決心修讀業餘的中醫課程,豈料「一入侯門深似海」,越學越覺有趣,越學越覺得中醫藥的領域博大精深。
完成五年的中醫兼讀課程及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臨床實習後, 獲得化驗業務夥伴的支持,正式開始中醫臨床,效法爺爺懸壺濟世。自忖並非正規中醫本科畢業,亦非鬚長名重的老中醫,深知要在香港中醫業界闖出名堂,必須在中醫藥的學術領域及臨床工夫方面下苦工,才能真正體會到中醫藥的神髓,從而幫助受疾病困擾的人,於是毅然再報讀浸會大學的中醫學博士學位課程,四年後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二個博士學位。
在往後的多年行醫生涯中,我憑着臨床生物化學及化驗的認識,對病人的病情及病理變化掌握得更好,對於開方用藥及講解病情,更相得益彰。我深深體會到中、西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雖然在邏輯思維、語言、理法方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兩者本來有很多共通之處,而且有很大的互補長短的空間,只要能找出一條橋樑,便可打開兩者溝通的大門。在我來說,這條貫通中、西醫學的橋樑,就是有客觀指標支持的實證,而醫學化驗就是這條驗證大橋的一條重要支柱。
本書是本人結合多年醫學化驗及中醫臨床的體會和心得,就都巿人最常出現的健康問題,提出一些相關的化驗項目及其臨床意義,加以闡述,並嘗試把中醫的概念融匯入內,冀能使讀者通過化驗檢測項目的分析,了解中西醫學對某些健康問題的認識。每篇末附有預防問題的食療湯水,供讀者作調理身體之用。
筆者才識有限,而本書的取材方向亦屬新的嘗試,內容難免有疏漏之處,希望有識之士多加斧正。此外,無論是在香港電台播出每篇的內容之前,或是在本書初稿排版之後,均經本人的臨床顧問兼老師黃宜厚教授、同事黃偉光醫師、周鳳珍醫師和方明耀化驗師過目並指正。尤其是黃教授,他精通中、西醫學,常常以非常嚴謹的態度為每篇的內容提出精闢正確的意見,減少錯漏,於此我衷心向黃教授及所有曾經協助本書出版的人仕,包括替我整理所有相關文件的秘書李潔芳小姐致謝。最後,本人衷心感謝香港電台製作了「清晨爽利」節目,使我有機會透過大氣電波,為全港市民的健康作出一點貢獻。
崔紹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