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故意「拜錯鬼」
闖釣島不如選特首
―、
中日關係的確令人憂懼。
釣魚島/尖閣列島的主權紛爭未完未了,東海「防空識別區」又起糾紛,就在中日「隔空對罵」全無緩和跡象之際,日相安倍晉三竟然親自「加油」,於12月26日上午穿着禮服,神情肅穆,煞有介事地前赴靖國神社,「向亡靈匯報政績」並向「亡靈」許諾他「會致力創造一個沒有人會因戰爭而受苦(亦即許諾「永不參戰」〉的時代!」從中國外交部於安倍剛踏出靖國神社不足一小時便發出「強烈憤慨抗議和譴責」以至嚴厲抨擊安倍「粗暴踐踏中國和其他亞洲戰爭受害國人民感情、公然挑戰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看,北京認為安倍的説詞是一派胡言。
這些天來,傳媒就此事發表了大量評論,當中不乏真知灼見,可是有兩點事實似為論者忽略(又或筆者看走了眼)。其一是在12月中旬,日本曾傳出「今年內安倍首相不會赴靖國神社」之説,在一年將盡的時候作出「承諾」,日本政府確有欺世之嫌,不過,如果北京能「以假當真」,通過外交渠道向日本表明,若安倍不去「拜鬼」,兩國領導人便有機會坐下商談,筆者以為雙方關係雖然不可能「回到從前」,卻起碼有可能恢復高層的外交接觸,繃緊的關係稍有轉機當可以預期;可惜,北京對此置若罔聞,日本見「投石問路」毫無回應,安倍便只有反向而行以討好國內右翼人士。其二是,中、日對「亡魂」的看法有根本性差異,據日本「獨立作家」安田峰俊12月27日在BBC中文網發表的〈請中國不要聲援日本「右翼分子」〉指出,日本有「死亡是贖罪」的悠久傳統。根據日本人的「生死観」,叛徒死後也可以當作神靈膜拜,戰死的敵人受膜拜,也是完全正常。安田舉了眾多歷史例子,比如西鄉隆盛於1877年(明治十年)發動兵變(是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西南戰爭」),被政府軍打敗後只12年,西鄉便被赦罪並「祭祀於南洲神社」,是為「叛徒變為神靈」的顯例;至於「對日侵略者」亦受日人供奉,九州福岡縣的元寇神社,竟然是祭祀13世紀元朝二次派兵入侵日本而戰死於九州海濱的將士(「元寇」)……。循此理路,日相往靖國神社拜祭,便「罪不至死」!
不過,話得説回來,安倍要拜祭為國捐軀的「亡魂」,大可去東京的千鳥淵「戰歿者公墓」(如華盛頓的阿靈頓公墓)獻花鞠躬;選在靖國神社,難免顯示安倍不懷好意且不把中國(和南韓)的反感放在眼裏!
當前的中日形勢可説極為危險,因為意外的擦槍走火以至極端分子故意製造事端,都有可能闖大禍。北京當然知道《美日安保條約》的存在,而「美國不會為幾個鳥不生蛋的孤島而讓其子弟兵冒生命之險」,顯然是北京的共識,這看法有其道理,但完全忽略美國發窮惡進而有與中國大打一場以滅債甚至尋求賠償的邪惡動機。筆者向來認為中日領袖應面對面商討問題,12月28日《金融時報》社論〈中國應力避事態升級〉時亦指出,在雙方都沒有退讓的情形下,「至少可做的事是,在兩國領導人之間開通一條熱線,使意外不致升級為危機……。」又指出「如果習近平主席不屑與安倍有視線接觸,那麼,除了後果不堪設想的軍事衝突,便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希望」。12月30日消息傳來,外交部發言人在京表示「中國人民不歡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國領導人今後不會與他在任何場合對話」。又説「安倍現在要做的,是向中國政府和人民承認錯誤」。看過研究戰敗國日本的民族性、於1946年初版的《菊花與劍》(Ruth Benedict :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的人都知道安倍──即使有「大老闆」美國的指令不會這樣做。
中日形勢在危險邊緣,那是誰都看得出的。
二、
台灣藝術家、散文家何懷碩為中譯《菊花與劍》(桂冠圖書公司)寫了一篇讀書「隨想」:〈自卑的罪孽〉對日本人賦性有深刻精闢的剖析。何氏認為地理缺陷令日本人總是擺脱不了自卑的陰影:「日本之不甘以小國的卑屈立足於世,矢志要與大國獲取平等地位,這一願望,反而激發了日本兇悍的蠻性和狂妄的野心,以尋求自卑的彌補。日本在歷史上所造成的罪孽,無疑的由於深度的自卑感所引起。」何氏的觀察很對:「自卑感不一定止於自身的失敗,且可造成對別人的罪孽。這種不幸的感情,如果不能成為生長的激素,便要成為毁滅的因子!」如今日本「四面楚歌」──在反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上,中韓美俄越等站在同一陣線──其與生俱來的「人類最深重的自卑感」,便可能醞釀成毀滅的因子。
去年11月20日,作者專欄提及崛田教授那本著作《一九四一年》,當時看的是電子版,稍後收到印刷本,原來書脊的書名還加上中文「必勝」二漢字,那對該書的副題《遺臭萬年之始》(Countdown to infamy)實在是莫大的諷刺。筆者對此奇特安排的解讀是,日本好戰領導層以為日本必打勝仗,哪知正是失敗且成千古罪人的開始;不過,這種解讀與事實不符,因為當年發動偷襲珍珠港的巨頭都知道,那是一場沒把握亦即未必能夠打勝的硬仗!
崛田女士以大量日本政府的原材料,反覆論證當年的決策層並非不知道那是一場「戰必敗」的冒險,但這些軍事領袖、政客、外交家甚至天皇,都無法吞得下被美國羞辱──「禁運」和「命令」其退出滿洲的語氣,遂硬起心腸,決心帶領日本投身戰海、不惜走上失敗之途(harm’s way)。表現在武士道上的自卑是強悍冷靜和自制,在軍事侵略上則是兇殘惡毒跋扈和囂張。評論日本事務,一定得把日人經常受到火山、地震、海嘯以至核電危機等天災人禍的威脅而滋生了惶惶不可終日的不安定危機感考慮在內,這種他國少有的惡劣條件,衍生了日本人及時行樂、眼光短淺無路可走時便不顧一切的孤注一擲。這種性格,混和着因自卑心而生的矢志與大國一起平起平坐的願望,一旦遭受挫折,為了突破困局,遂有訴諸武力,即使明知難以取勝亦有奮力一拚的衝動……。
三、
去年底《信報》「兩岸透視」由李澄欣執筆的兩篇關於中日衝突的報道,是新聞採訪的佳篇,美中不足的是被訪者都沒有提及日本在國際上面臨「眾叛親離」情況時的反應──日本人的自卑促使他們愛面子甚於愛性命(自己的和人民的),換句話説,別説目前日本海空軍力有足夠和中國一決雄長的實力,還與居心叵測只因中東「和平」又有變故未能全力東來不得不扮和事佬實際上是伺機混水摸魚的美國有「協防」之約(美國多次申明《美日安保條約》的有效性),在被北京一再羞辱(當局表明不歡迎亦不會見安倍晉三等於把他列入「黑名單」)之下,日本政府會否走上1941年明知不可為而為地偷襲珍珠港的老路,大家不可掉以輕心!
安倍首相「拜錯鬼」(他本該去千鳥淵),日本以外「人神共憤」,中國發表強硬聲明之餘,還「聯合」俄羅斯和越南對日本施壓……,筆者不以為這樣做有甚麼實際效果,以12月12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的聖佐治大廳對所有俄國重要人物發表「國情咨文」(此間傳媒對這份內容充實的文吿似視而不見),甚麼都談,惟引起筆者注意的是把開發「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列為「國家優先任務」(National Priority),而開發此苦寒之地,日本有充份技術和經驗,加上日本人説一不二,是可靠的合作夥伴,以自卑天性令他們很在意世人對他們的看法,因此勤奮、圑結、服從、負責、務求換來世人敬佩的眼光。由其開發西伯利亞,效果令人滿意的同時,也令人欽佩日本人的成就。
俄羅斯為了國家利益,此刻不會與日本交惡;與中國亦有島礁主權紛爭的越南,亦不可能真心誠意站在中國一邊與日本「對抗」,因為越南怕中國遠甚於日本。北京《環球時報》去年11月11日至26日第一次對十四國(主要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越南和南韓)的一萬四千四百多名居民進行「民調」,結果於12月10日發表,當中顯示被調查者29.4%。認為中國「好戰」(belligerent),25%認為中國「傲慢自大」(arrogant)……。《環球時報》公開這些數據,顯示中國有決心做一些「實事」令外人改變觀感,這當然是大大好事,但此刻聯俄聯越「抗日」恐怕會功虧一簣!
最後必須一提香港的保釣活動。當局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阻撓「啟豐二號」赴釣魚島宣示主權,完全是為了免致這艘久不捕魚的漁船在該海域或島礁上被日方「騒擾」,果如是,北京便有不知如何是好之痛!坐視人船被扣或被強力驅離,全球包括內地保釣人士會責北京無能;如以牙還牙,則恐爆發一場目前北京尚無此意的熱戰。因此,一如2012年8月21日作者專欄所説:「登釣島一之為甚」。那次「啟豐」「突襲」成功,充份體現了香港保釣人士愛國的大無畏精神,但再來一次,便會把北京拖落水……。「啟豐二號」還是以捕魚為業吧,主事者要繼續證明其「愛港愛國」,積極籌備參加下屆行政長官選舉,是為上策。
還是那句「老話」,「中日對話、事不宜遲」,不然易生禍由,這對中日香港以至世界都沒好處。
2014年1月2日
「共」性「個」性怎拿揑
施政得失一念懸
一、
行事不能執公允正,可説是梁振英政府的最大、甚且可説是致命的缺失,那是不少巿民感到憤怒、失望,視之為香港敗象的病灶!
自從梁振英當選行政長官,短短一年半間,香港的大環境顯著惡化,從市容的髒亂擠吵、經濟活力下降、教育籌謀拙劣、政見分歧激化、階級鴻溝拉闊以至法治尊嚴動搖等等,在在令人憂慮香港快將失去原是自由城市、國際都會的體面和實力。
完全符合北京心目中「愛國愛港」條件的梁班子,效命治港,當無二心,他們不會存心破壞、立意亂港;加上做事尚算拚搏,不是因循怠惰的「老油條」、「二世祖」……;可惜那份「拚」勁,破壞力甚於實事求是的積極性,往往只能換來徒勞無功、半途而廢以及與初衷適得其反的下場。如此「政績」,不僅不孚眾望,亦有負中央信任和友黨支持;梁政府扶植「愛」字派團體,用以抗衡不同意見的民間力量,成效未見,卻已激化香港內部矛盾,成為一種打擊和諧、喪失理性、倒行逆施的力量。港府行事不公、綱紀不彰,梁班子偏黨失公,難辭其咎。
「一國兩制」是國家對回歸港人的承諾,惟需要後來者貫徹成全才能體現。如果北京側重「一國」的操控、扼殺「兩制」的運行,便是敗壞前人的承諾、公然向世界展示「中國不可信」的事實;如果港人執意於「兩制」的極端而不識守份、不尊重一國統屬的規範,亦會丢失歸於一統的真實意義。所以,在香港問題上,「一國兩制」的持衡運作,是全國(當然包括香港在內)的「共」性;而這「共」性的關鍵,弔詭地是力保香港的「個」性!
力保香港「個」性,膚淺概括,是要維持其經濟蓬勃、管治得宜、廉潔守份及法治精神等,其實香港真正有別於國內所有城巿的「個」性,是香港擁有開放社會(Open Society)的自由與文明。
如果中央貫徹前人樹立「一國兩制」的「共」性思維,甘於遵從「河水不犯井水」的明訓,只要港人尊重「一國」的莊嚴,便應放手港人高度自治。京官介入香港事務,即使用意良好,恐怕亦會壞事,以此可能是外行領導內行的翻版,行事一有閃失,香港便難維持開放城巿的氣質。由小圈子港人挑選、北京認可的行政長官及其班子,原該責無旁貸,負起保持香港作為一個不尚自吹自擂,而是世人公認的開放城市、國際都會……。可是,這年多以來,梁班子在這方面做不出成績,香港是明顯的倒退。
董建華具有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氣魄,可惜力有未逮。曾蔭權奉承京官,公開表明親疏有別,有違開放社會力謀一視同仁的公允和機會平等的現實;不過,曾氏取態雖有偏離開放社會的行事準則,卻未至於露骨地把所有政經利益全部傾注到港共頭上。只有到了梁振英上台,不知道是受北京指示還是受地方黨官擺佈,其所作所為,完全是向一個中國城市的模式歸邊,沒把香港原是一個開放社會的事實放在心上。
二、
在維護「兩制」上,梁班子有負重託、有虧職守;在施政方面,他偏聽偏信那些得勢囂張、目光如豆、心胸狹隘的一小撮真假港共。看清拆新界僭建、整頓市區劏房,既不善始亦無從善終;其對國民教育風波的處理,讓入世未深的黃毛小兒亦顯得深明世故,而一班司長局長卻如牙牙學語小兒,支支吾吾,説不出半點道理;電視發牌不按牌理,把專業顧問、決策機制、議會諮詢的意見一手撥走,自行定奪,不但刺激數萬人上街抗議,還惹來司法覆核的餘波。
一念之「根」正,香港前景亮了紅燈,足以維繫香港保持開放社會的能量迅速消散,可以懸崖勒馬「更正」過來的機會,看來是微乎其微。特區政府在梁振英手上摧枯拉朽,這種腐敗,不是私相授受的金錢利益輸送,而是集體政經利益的輸送,還要在「愛國愛港」這個堂而皇之的光環下進行,能不令人心寒?
梁振英當權後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將於下週公佈,這次梁氏不像去年般輕率,戲言「政策成熟一項推一項」,他從北京述職回港後一直緘默,比過往穩重,是態度上的輕微改善。至於新《施政報告》的內容,是否會在保障香港作為開放社會及國際都會上多加着墨,不至於為諂媚黨國而徹底傾向於酬庸輸誠,雖然難寄厚望,卻想看到奇蹟!
港人心目中的有效管治,包括足以維持香港自由開放和國際性,老香港的最大憂慮,可歸納為下面五怕──怕港人日趨封閉、怕思想單一化、怕視野收窄、怕失去開放社會的公民權利、怕政府行事不以全民着眼、只顧小眾利益。「一國兩制」是否足以平衡運作、五十年不變,那是中國能否恪守承諾、會否食言的試金石。
教科書風波,並不因為港人不願接受國民教育而起,而是內容設計與開放社會的思維視野格格不入,遂惹人驚惶,肇發事端。
坊間正流傳行政長官的施政新猷中,有一項擴大專上教育的學費資助計劃,獎學金與學額貸款,不止於提供給就讀本港院校的學子,而是伸延到外地就學的香港學生;可是,「外地」竟然只是中國內地,換句話説,香港學子即使考進中國境外的一流學府,均無此優惠。筆者並不認為不應該鼓勵港人回國升學,只是國內升學遠比到外國的負擔輕,如果着眼全港福祉,資助或貸款給到歐美澳深造的學生,不僅需求更大更有迫切性,且對保持香港的國際性具有積極意義。
有關擴大專上教育的資助和貸款計劃未獲證實;然而,近似的安排一旦成為政策,便足見梁振英政府只顧北望,忘卻香港面向世界的意義和重要性。其不孚眾望、不得人心,就是他無法掌握「一國兩制」的平衡運作,以為愛國獻殷勤,貽誤香港!
2014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