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節錄)
在許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燒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係;也有人覺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離現實人生很遙遠,不知道對當下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佛法這麼好,了解的人卻這麼少,實在很遺憾!這種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較講究實用,倘若佛法缺少實用的價值,我想我應該不會選擇佛教作為我的信仰,更不會獻身於佛法的弘揚。
佛法的智慧,對中國人來説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説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比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其實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自漢魏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佛教思想也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和中國文化水乳交融,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佛學,就不能很全面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對於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許多人都生活在浮躁、混亂中,內心總有許多困惑、許多煩惱,雖然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活得並不幸福、並不自在,原因在哪裏呢?
這個世界是由兩大因素組成的,一是物質,一是心靈。當物質極大豐富卻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時,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靈上,於是人們開始關心心理問題。這幾年,心理學逐漸受到重視,湧現出一大批心理學的從業者。本人也經常應邀參加心理學界高層論壇的對話,以及一些心理高端培訓的講座,這些活動讓我對心理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和心理學界結下很深的因緣。
其實,佛法就是東方的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國家的哲學;道家是養身、追求長生不老的學問;佛家是心性之學。佛教傳到中國以來,一直承擔着中國人心理輔導師的角色,幫助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見性,脱離生死輪迴。從實現心靈的安寧,到解決生命永恆的困惑。
西方心理學雖然源於古希臘哲學,但主要還是立足於唯物科學的基礎上,在佛教看來,其對於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不究竟(不究竟,指般若智慧還沒達到最高境界,仍有修煉的潛力和空間)的。在東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許多西方心理學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東方的佛教。學習南傳的禪修、漢傳的禪宗,以及藏傳佛教,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學的理論建設和心理治療,這方面的成果也頻繁被翻譯到國內,在許多書店中都能看到。國內也有不少心理學的從業者開始學佛,參加禪修。
在這個充滿浮躁、混亂的時代,佛法的覺醒之光,是這個時代的希望。佛陀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最大貢獻,是他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發現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覺悟的潛質,也就是眾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這無疑給我們人類生命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人類因為無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認識世界,產生對自我的錯誤設定,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由此發展出貪瞋痴煩惱,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統。人類深陷在這樣的生命系統中,長久地輪迴著,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煩惱中掙扎,在痛苦中煎熬。
濟群 二○一二年秋寫於南普陀阿蘭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