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九龍城地區位廣東省之南陲,歷代皆為我國屬土,趙宋以前,歷史無考。南宋初年,於該地置官富場,以鹽官主理。慶元元年(西元一一九五年),大嶼山傜民作亂,朝廷以福州延祥寨摧鋒軍平之,亂平後,留兵三百戍守其地;慶元六年(西元一二○○年),以戍卒半數屯官富場,每季一調。宋末,蒙元南侵,陷臨安,帝昰、帝昺二帝南遷,曾於官富場居停,其後西走崖山敗亡。隨行者有散居九龍境內,開村立寨。
宋末二帝南遷居停官富場地時,該地為鹽場地,當有鹽官差弁,及鹽丁灶戶生活其間,且有摧鋒軍戍卒屯駐。二○一四年四至五月間,於該處地鐵施工場地,發現方形及圓形水井多座,且有房屋牆基及生活用具出土,據報告為宋元遺物,可作佐證。
該地舊有宋皇臺山,宋末二帝曾居停該地,該山因而得名,聖三一堂原位該臺山腳,傳謂附近舊有宋代晉國公主墓,一九○五年政府發展該地,教堂遷建現址,該山且被移平,只餘宋王臺石於宋皇臺公園內。
宋皇臺山後有馬頭角山,山下有古瑾圍,後因都市拓展,該山被移平,古瑾圍亦被遷拆,只餘該村之上帝古廟門額。一九六二年,該廟遺址闢為公園,稱露明道公園,園內保留廟之麻石門框,其旁豎立「九龍石瑾圍上帝古廟遺址闢建公園記」。
元明間,留居境內族姓繁衍,惜無文獻考證。清初遷海,居民被迫遷回內陸,本區且被廢置。八年後展界,居民始許遷回,重建家園。其後人口繁衍,該區亦日漸繁榮。其時,政府且於該地建築寨城及砲台,派兵駐守。
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九龍半島歸英統治,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與英國,寨城之地,漸成「三不管」地區;但九龍城地區,則日漸發展。
其初,九龍城只為九龍城砦及前啟德機場對開地域之名稱,一九三七年,政府將九龍鄰接界限街之地,劃作新九龍地區,內分九龍城、九龍塘、深水埗、荔枝角等區,九龍城行政區之設置,自此時始。前清九龍寨城遺址,於一九九七年回歸後,已闢為公園,而九龍城地區則已發展為都市。
近多年來,余於工餘間,常往前九龍寨城地區,作考察研究,並參與地方志乘、有關文獻及與長者交談,蒐集資料,今輯集成書,題名為《寨城印痕—九龍城歷史與古蹟》。
因近年九龍城地區之發展,部分文物或已湮沒,有等或被改建,原貌或已難考,書中所載之照片,可作歷史性之記錄。書中不足之處,敬希惠予賜正。
二零一四年初夏蕭國健於顯朝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