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建設“一帶一路”,融通中國夢與世界夢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通過什麼途徑來實現?中國崛起關鍵階段通過什麼偉大倡議以確立國際話語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人類文明有何擔當?“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提出,就是對這些重大問題的切實回答。
為什麼這個時候提出“一帶一路”?為什麼是“絲綢之路經濟”而不是“新絲綢之路”?為何強調“21世紀”——它與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有何區別?“一帶一路”是中國的戰略還是偉大倡議?跟已有的地區合作框架、全球體系是什麼關係?“一帶一路”包含哪些國家和地區?為何選擇在哈薩克斯坦、印尼兩國提出“一帶”與“一路”?如何建設“一帶一路”?“一帶一路”面臨哪些機遇與風險?“一帶一路”預示着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需要多長時間建成?建成又對中國與世界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對這些根本性問題試圖作出系統回答。概言之,“一帶一路”是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必然邏輯,也是文明復興的必然趨勢,還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標誌着中國從參與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態勢轉變。
從人類文明史和全球化格局看,“一帶一路”偉大倡議肩負三大擔當,具有“三五效應”:
(一)五千年未有之變局:推動傳統中華文明的轉型
“一帶一路”肩負推動中華文明轉型的歷史擔當。
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正在經歷從內陸文明向海洋文明、從農耕文明向工業—信息文明、從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轉型。這是五千年未有之變局,正在開創人類古老文明復興與轉型並舉的奇跡。“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文明自信與文明自覺。
中華文明長期受制於北方威脅,局限於內陸。海防還是塞防,長期困惑中國的防禦佈局;走向海洋還是西進,也不斷在困擾中國的發展佈局。“一帶一路”明確中國同時從陸上和海上走出去,既發揮傳統陸上文明優勢,又推動海洋文明發展,使中國陸海文明協調發展,真正成為陸海兼備的文明型國家。
兩條絲綢之路首先是一個歐亞地區交通網絡:由鐵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輸電線路和通信網絡組成的綜合性立體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將來還可在政策、交通、貿易、貨幣、民心等“五通”基礎上增加第六通——網通,建設網上絲綢之路,將會沿這些交通線路逐漸形成相關的產業集群,由此通過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形成建築業、冶金、能源、金融、通訊、信息、物流、旅遊等綜合發展的經濟走廊。因此,“一帶一路”是高技術之路,是以中國資本、技術換取歐亞大市場,推動中國製造成為國際標準,見證着中國從農耕文明到工業—信息文明的轉型。
“一帶一路”將中國十幾個省份與亞非拉廣大地區對接,並延伸到南太地區,將世界與中國互聯互通起來。隨着北極航線的開通,“一帶一路”重構了世界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版圖,並推動中國企業包括軍工走出去,是中國提供給全球化的公共產品,標誌着中國從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轉型。
(二)五百年未有之變局:推動近代人類文明的創新
“一帶一路”肩負推動人類文明創新的現實擔當。
首先是推動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性方向發展。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負面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線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其次是推動歐亞大陸回歸人類文明中心。
東西方兩大文明經過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聯繫在一起,直至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切斷絲綢之路(史稱“奧斯曼之牆”),歐洲才被迫走向海洋,而歐洲走向海洋也得益於中國的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經過阿拉伯傳到歐洲。歐洲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開啟全球化,這繼阿拉伯人開闢海運之後,進一步加速了絲綢之路的衰落,東方文明走向封閉保守,進入所謂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直至美國崛起,西方中心從歐洲轉到美國,歐洲衰落,歷經歐洲一體化而無法根本上挽回頹勢。如今,歐洲迎來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歷史性機遇,這就是歐亞大陸的復興。歐亞大陸被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譽為“世界島”,其一體化建設將產生布熱津斯基《大棋局》一書所說的讓美國回歸“孤島”的戰略效應和讓亞歐大陸重回人類文明中心的地緣效應,重塑全球地緣政治及全球化版圖。歐盟的互聯互通計劃1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對接,以政策、貿易、交通、貨幣、民心這“五通”對接和平、增長、改革、文明這中歐“四大伙伴”關係,讓歐亞大陸回歸人類文明中心,並輻射至非洲大陸。
再次是創新人類文明,實現全球再平衡。全球化是歐洲人開啟的,美國又後來居上,迄今世界的海上物流主要在跨大西洋、跨太平洋之間。
“一帶一路”在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搭起了兩條經濟帶,讓世界更均衡發展,推動內陸文明的復興、海上文明與內陸文明的對接。
“絲綢之路”不僅是歐亞大陸貿易通道,也是歐亞文明交流的紐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在全球化時代繼承了古老貿易與文明通道,更開啟陸上全球化以對沖海上全球化風險,開啟文明交流互鑒以實現歐亞大陸的和平與繁榮,並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理念開啟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新文明。“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歐亞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海上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中國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家,卻奉行不結盟政策,提出與作為海上霸主的美國建設新型大國關係。這就要求中國提出21世紀海洋合作新理念,創新航運、物流、安全合作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權、共建共用港口等方式,推進海上與陸上絲路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貴在“21世紀”:表明中國既不走西方列強走向海洋擴張、衝突、殖民的老路,也不走與美國海洋霸權對抗的邪路,而是尋求有效規避傳統全球化風險,開創人海合一、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三)五十年未有之變局: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一帶一路”肩負着實現中國夢的未來擔當。
“一帶一路”與“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契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後,需要實現的可行路徑和路線圖。“一帶一路”承載了這一重託,2021年是首期工程,2049年基本建成。
“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夢,尤其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中國從融入到塑造全球化,從向世界開放到世界向中國開放的態勢轉變。近五十年來,中國60多年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但是中國始終不是世界潮流的開啟者。五十年前,兩個拳頭打人,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氣;改革開放後讓西方帶我們玩;現在是我們帶亞歐非玩。兩條“絲綢之路”的提出,標誌着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從開放的內涵上來講:“引進來”轉向“走出去”,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從開放的廣度上來講:為發展中國西部地區,實施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從開放的深度上來講,順應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實現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中國最大的安全戰略迴旋空間在西部,西部也是中國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帶一路”超越了西部大開發,將中國內部市場一體化提升為歐亞大市場建設。
二是中國塑造歐亞一體化,鞏固大周邊依託。“一帶一路”構成的互聯互通將把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亞太地區與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歐盟聯繫起來,給歐亞大陸帶來新的空間和機會,並形成東亞、西亞和南亞經濟輻射區。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對域內貿易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近年來,歐盟提出從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歐亞一體化戰略構想。俄羅斯也提出歐亞經濟聯盟戰略。“一帶一路”比這些更大、更切實、更包容,有效破解美國試圖通過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係協定)等更高標準全球化排斥中國的企圖。中國在設置議程、機制和理念,不再是搭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如WTO)“便車”,而是讓亞非歐搭中國“便車”、“快車”。“一帶一路”還是中國經營大周邊的戰略舉措。歷史上,大國崛起無不是先立足周邊,後輻射世界的。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一帶一路”以歷史上的文明共同體理念為基礎,按照經營全球化、歐亞一體化的戰略佈局,打造中國大周邊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安全共同體,最終建設命運共同體,必將極大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
三是重塑中國全球化戰略的比較優勢,全面提升中國競爭力。“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通過全方位開放塑造新的比較優勢。在新一輪全球化競爭中,中國從全球產業鏈低端向高端邁進,比較優勢也從勞動—資源密集向技術—資本密集升級。“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從全球產業鏈高端向低端轉移優質產能的過程,將中國以互聯互通為基礎的相關行業人力、物力、財力、經驗、標準的全方位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全面提升中國在技術、資本、標準等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古代海陸絲綢之路曾是中國聯繫東西方的“國道”,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交匯的橋樑;今天,絲綢之路重煥活力,成為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重要戰略佈局。“一帶一路”沿線包括中亞、東盟、南亞、中東歐、西亞、北非等65個國家,44億人口,經濟容量約為21萬億美元,分別佔全球的63%和29%。1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佔中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過去10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為19%,較同期中國外貿額的年均增速高出4個百分點。今後還有更大增長空間。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規劃中,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遊客約5億人次,中國的周邊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將率先受益。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一帶一路”是中國騰飛的兩隻翅膀,也是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強調開放、包容理念——一是與當地已有合作架構的相容,儘量不另起爐灶;二是與域外力量的包容,不是排擠俄美歐日等域外勢力,強調其國際合作的公共精神與公共產品屬性,而非中國單方面的戰略。這就在踐行“中國夢是與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相通”的理念。斯里蘭卡夢、俄羅斯復興夢、印尼海洋強國夢、蒙古夢等與絲路夢對接,充分將中國機遇變成世界機遇,將世界機遇變成中國機遇。“一帶一路”將沿途國家、地區與中國戰略合作伙伴做實,也是將全球伙伴網絡接地氣,為此中國可擇機提出包容、開放、可持續的“絲路安全觀”,向國內外派宣講團,闡釋其意圖、策略及給當地帶來的好處,強調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前期貢獻,將“一帶一路”納入聯合國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議程,踐行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五位一體”理念,建設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當然,“一帶一路”大戰略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中國大戰略的全部,它立足於中國國內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開放(四個自貿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與亞太自貿區(FTAAP)構成中國的“一體兩翼”大戰略,共圓中國夢。
總之,“一帶一路”既有實現中國夢的路徑選擇,又有大國崛起話語權和比較優勢的戰略規劃,還肩負中國讓世界更美好的人類擔當。世界日益增長的需要與落後的全球化供給之間的矛盾,就是中國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力。“一帶一路”是新的長征,是中國在沿途國家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將中國與有關國家的合作與友誼拓展與深化,極大提升中國製造、中國營造、中國規劃的能力與信譽,提升中國威望。五千年、五百年及五十年未有之變局,是“一帶一路”大戰略的“三五效應”,或曰三個“五”效應,每個“五”又含三個“三”,三三得九,九九歸一——“一帶一路”以“絲路夢”成就中國夢,助推世界夢。依此理念,傳播絲路文化、講好絲路故事、闡明絲路精神,是絲路公共外交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