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的百科全書,
詳解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名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
與現在建築相比,中國古代建築從審美角度來看,無與倫比,古人的細膩和專緻完美地結合在建築上,無論是台亭、樓閣還是苑囿、寺觀無不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想像力。
本書全面介紹了古代人們生活中的建築樣式,對各類建築的架構、格局以及講究都作了詳細描繪,其中還間雜流變的歷史和掌故;在交通方面,道路、橋樑、乘騎等也有考證,並對西方現代交通工具傳入中國的情況作了分析。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精煉地闡述中國居住交通史的精闢之作。
叢書介紹
「事物掌故叢談」是中國民俗和文學史專家楊蔭深先生代表作。全套書按「歲時令節」、「神仙鬼怪」、「衣冠服飾」、「飲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雜物」、「遊戲娛樂」、「穀蔬瓜果」、「花草竹木」分為九個大類。探究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事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囊括古今中外眾多的典故常識,基本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叢談」的最大特色,日常生活中那些人們熟知的事物起源於何時,又經過怎樣的變化成為現今的形態。作者引經據典、信手拈來,這種追溯是以考證典籍的記載為基礎撰寫而成的。自稱有「歷史癖」的楊蔭深先生遍覽群書,通過精心梳理、嚴謹考證,將各類事物與掌故一一對應,令人豁然開朗、耳目一新。全套書雜以趣聞傳說、軼事傳奇,內容豐富充實、妙趣橫生,是關於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的百科全書。
叢書特色:
還原日常事物原始本真。基本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眾多典故常識。
史料價值彌足珍貴。作者引經據典,精心梳理,嚴謹考證。
全套書雜以趣聞傳說、軼事傳奇,內容豐富充實、妙趣橫生。
特邀當代名家治印、配畫,增加閱讀樂趣。
作者簡介:
楊蔭深(1908—1989)
原名楊德恩,字澤夫,浙江鄞縣人(今寧波市鄞州區)。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屆政協委員。曾任中國俗文學會顧問、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辭書學會理事。歷任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審,《辭海》編委等職。主要著作有《先秦文學大綱》、《中國文學史大綱》、《中國學術家列傳》、《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編年長編》、《中國古代遊藝研究》、《古今小說來源考》、《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中國俗文學概論》等。
章節試閱
一、宅舍
普通民間所住的房屋,稱為住宅或住舍。按:宅舍者,《說文》云:「宅所託也,市居曰舍。」則宅為總稱,舍專指市居。至其用意,《釋名》以為:「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舍於中舍息也。」又或稱「第」,據晉周處《風土記》云:「宅亦曰第,言有甲乙之次第也;一曰出不由里門面大道者名曰第。」《魏王奏事》又云:「爵雖列侯,食邑不滿萬戶,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稱第。」則第較宅為上級,非一般住宅所可通稱的。所以《漢書.高帝紀》有「為列侯者賜大第」,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有「位為通侯,居列東第」,非身居高官的,其宅不得稱第,可是現在當然無此分別,稱宅稱第都可以了。
此外又有稱為「廬」的。按:《說文》:「廬,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詩》:「中田有廬。」箋云:「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田事。」則廬實為一種臨時住所,稱住宅實不相宜。然後世亦作為屋舍解釋,所以《玉篇》即解「屋舍」,《集韻》以為「粗屋總名」,到了現在,雖非粗屋,也有稱為廬的。此外又有稱「別墅」或「別業」的,那原是於正宅之外,別築為遊息之所,晉宋時已有此風,如《晉書.謝安傳》云:「與幼度圍棋賭別墅。」《宋書.謝靈運傳》云:「移籍會稽,修營別業。」惟如現今上海多稱住宅為「公館」,則與古時公館實不相稱。按:《禮.曾子問》云:「公館複,私館不複。」註:「公館若今縣官舍也。」疏:「謂公家所造之館,及公之所使為命停舍之處。」蓋館本為客舍之意,猶今的旅館,公則為公家所造而已,決非私人的住宅可言。其私人的住宅,按:《禮》應稱為|私館|,現在竟稱為公館,可謂適得其反了。
依照中國古時的傳說,始製房屋的是有巢氏,如《韓非子.五蠹篇》云: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這有巢氏當然是後世想像中的一個帝王,有無是不得而知的。既稱「構木為巢」,可知建築還很簡單,正像現在鳥巢一樣。又據宋羅泌《路史》所載,那有巢氏還有兩個:
昔在上世,人固多難,有聖人者,教之巢居,冬則營窟,夏則居橧,號曰有巢氏。木處顛,風生燥,顛傷燥夭,於是有聖人焉,教之編槿而廬,緝 而扉,塓塗茨翳,以違其高卑之患,而違風雨以其革有巢之化,故亦號有巢氏。
但據宋劉恕《通鑒前編》云:「伏羲命大庭為居龍氏,治屋廬。」似有巢氏之後,又有大庭改革而為屋廬。然此種傳說,總是年代渺遠,難以使人置信,倒不如《易.繫辭》所云「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較為妥當一些,因為這個初創造者,我們的確只能混稱之為聖人,而不能指定那聖人究是誰氏的。
一間住宅,其東南西北四角與中央,在古時都有名稱,如《爾雅》云:「宮謂之室,室謂之宮。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宧,東南隅謂之窔。」據《釋名》的解釋是這樣的:
宮,穹也,屋見於垣上穹隆然也。室,實也,人物實滿其中也。室中西南隅曰奧,不見戶明所在秘奧也。西北隅曰屋漏,禮每有親死者,輒撤屋之西北隅薪,以爨灶煮沐,供諸喪用,時若值雨則漏,遂以名之也。必取是隅者,禮既祭改設饌於西北隅,令撤毀之,示不復用也。東南隅曰窔,窔,幽也,亦取幽冥也。東北隅曰宧,宧,養也,東北陽氣始出布養物也。中央曰中霤,古者寢穴,後室之,霤當今之棟下,直室之中,古者霤下之處也。
按:古時宮室不分尊卑,《爾雅疏》云:「古者貴賤所居,皆得稱宮,至秦漢以來,乃定為至尊所居之稱。」蓋宮乃外視之形,室則從內部而說也。
自古以來,住宅的富麗或簡陋,當然不用說得,這裡只說其特製而罕聞的,如《魏略》所云:
焦先字孝然,自作一瓜牛廬,淨掃其中,營木為床,佈草蓐其上。至天寒時,構火以自炙,呻吟獨語。其後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遭冬雪大至,先袒臥不移,人莫能審其意。
這瓜牛廬據裴松之案,以為「瓜當作蝸,蝸牛,螺蟲之有角者也。先作圜舍,形如蝸牛蔽,故謂之蝸牛廬」。這種圜形的房子,在現代倒還未見的。今人雖亦有題其居為「蝸廬」者,但只是題稱,實際卻並不像蝸牛的。此外如元陸友仁《研北雜志》云:「畢少董命所居之室曰死軒,凡所服皆用上古壙中之物。」這種以生居比死壙,也是想入非非的。
二、堂室
普通第宅之中,分正中一間為堂,堂後或兩旁則為室。《釋名》所謂:「堂猶堂堂,高顯貌也。」又云:「古者為堂,自半以前虛之謂堂,自半以後實之謂室。堂者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屋。」《說文》又以為「堂,殿也」,蓋堂實如宮中的殿,自宮專屬於至尊所居的名稱以後,殿也升格而非普通第宅中所應有了,惟寺觀中則仍有殿名。
堂也有稱為廳的,按:廳原為官署聽事之所,字本作聽,後加广作廳。而官署的廳,原也稱堂,因此廳堂時相連稱。如宋釋文瑩《湘山野錄》云:
淳化甲午,李順亂蜀,張乖崖鎮之。偽蜀僭侈,其宮室規模,皆王建孟知祥乘其弊而為之。公至則盡損之,如列郡之式。郡有西樓,樓前有堂,堂之屏乃黃筌畫雙鶴花竹怪石,名曰雙鶴廳。南壁有黃氏畫湖灘山水雙鷺。二畫妙格,冠於兩川。賊鋒既平,公自壤壁,盡置其畫為一堂,因名曰畫廳。
這就是以堂為廳的明證,可知廳與堂一而二,又二而一的。
廳堂普通就如《釋名》所云是虛空著的,但古時亦作為講學之處,不過別稱為講堂,從前學校稱為學堂,也就是講堂改變而來的。
堂本來是宅中的一間,但後來因堂的著名,便稱全宅都為堂了,如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云:
歐陽文忠公在揚州作平山堂,壯麗為淮南第一。堂據蜀岡,下臨江南數百里,真、潤、金陵三州,隱隱若可見。公每暑時,輒凌晨攜客往遊,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餘朵,以畫盆分插百許盆,與客相間。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傳客,以次摘其葉,盡處則飲酒。往往侵夜,載月而歸。
此平山堂本是宅中一堂名,現在卻代表一宅了。
古來的堂名,大約不外取義與取景兩種,取義如宋韓琦所作的晝錦堂,即取富貴歸故鄉,如衣錦晝行之意。又如宋王旦所作的三槐堂,即取堂前植有三槐的原故。此外如歐陽修的非非堂,劉羲仲的是是堂,均取《荀子》所謂「是是非非謂之智者」之意,都是看似奇特,而含義卻深。惟也有例外的,如宋蕭太山的堂堂堂。據《稗史》云:
江西古喻蕭太山,好奇之士也,名其堂曰堂堂堂,亭曰亭亭亭。陳持節某提舉江西日,蕭延飲,遍歷亭館,次觀其扁至洞,公因戲之曰:「此何不名曰洞洞洞。」蕭為不懌。
是種堂名,可謂想入非非者了,古今殆無第二個可以找的。
又古時總稱堂室亦謂之寢,所以《廣雅》云:「寢,堂室也。」如《周禮.天官》:「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註云:「六寢者,路寢一,小寢五。《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視朝,退適路寢聽政,使人視大夫。丈夫退,然後適小寢釋服。是路寢以治事,小寢以時燕息焉。」按:路之為義大也,大寢就如後世的堂,亦謂之正寢,小寢就如後世的室,亦謂之內寢。清黃以周《禮書通故》,曾考定古之寢制甚備,大略說古寢猶今五架五間之廳,中三間前後分隔為二,前為堂,後為室。兩邊間前後分隔為三,前為東堂西堂,其後為夾(猶今稱弄),又其後為房。東房北向無牆,亦謂之北堂。又古時如《禮記.內則》所說:「男子居外,女子居內。」後世稱妻為內人,即本於此。又以內為室,亦稱室人。所以今時喪家訃文,猶稱男為壽終正寢,女為壽終內寢,正是古時男居外女居內之意,正寢指堂,內寢指室。其實在現今早無此種分別,也足見中國人喜咬文嚼字的地方。
又古時宮殿中往往有|溫室涼室|之設,溫室誠如《三輔黃圖》所說:「溫室在未央宮殿北,武帝建,冬處之溫煖也。」大約到漢武帝時才有的,這室裡究竟用甚麼方法來取溫煖呢?據《西京雜記》云:「溫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地以罽賓氍毹。」但這些只是裝飾上覺得暖和一些,實際上都不如現今用蒸氣來得溫煖了。涼室也見於漢時,但不知用何方法以取涼,現今則有冷氣,也非古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此外現在稱室的華麗,往往形容為「金迷紙醉」,這倒是古所已然。宋陶穀《清異錄》云:「癰醫孟斧治宅,法度奇雅。有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紙,光瑩四射,金彩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然則據此說來,其實並非是說室的華麗,只是形容器物的過分光彩而已。
三、齋軒
於廳堂之旁,另闢小室,以為讀書養心之居通常就叫做齋。齋的意義,正如《說文》所云:「齋,潔也。」又謂:「夫閒居平心,以養心慮,若於此而齋戒也,故曰齋。」的確齋是含有齋戒之意的,所以它的名稱,總不外乎關於修養方面,如王安石所作的《君子齋記》,楊時所作的《求仁齋記》,朱熹的《克齋記》,陸九淵的《敬齋記》。這種君子、求仁、克、敬等等,都是使人知所警惕,像齋戒的一樣。
齋通常又多為讀書的地方,故古時書室往往亦稱為書齋。何以書室亦得稱齋呢?明人《識餘纂》裡有一篇很好的說明,他說:
書室多名曰齋,何也?子輿氏之言曰:「孳孳為善者舜之徒,孳孳為利者蹠之徒。」然人雞鳴而起,出門惘惘,富貴之子必思長保富貴,貧賤之夫必求倖免貧賤,又飢寒之患迫於肌膚,妻子之計交於家室,其所之者,不於朝則於市,勢不得不去善而趨利。果有半畝之宮,環堵之室,花卉扶疏,筆墨濟楚,兀坐其中,自不覺心地俱淨。其人不必有格致誠正之功,不必有修齊治平之業,且不必有師傅,不必有友授,自能不入於利之一途。利與善間不容髮,不入於利即入於善矣。是何也?為善止一心,而為利之心有什百千萬,且至不可窮詰。舉什百千萬之利心,而消歸何有,非置身齋中不能也。《中庸》朱註云:「齋之為言齊也,所以齊不齊而致其齋也。」即以註齋明之齋者,而註齋舍之齋,亦無不可。
這不但解釋書齋,一切的齋的意義,都被他說盡了。
齋雖在《說文》裡已有齋舍的說明,但漢人對於這種讀書養心的書室,似還不多稱齋,至晉以後,齋稱始多。如《晉書.桓沖傳》云:「沖子嗣少有清譽,為江州刺史,蒞事簡約,修所住齋。」又同書《劉毅傳》云:「初桓玄於南州起齋,悉畫盤龍,號為盤龍齋。」
但齋的初意雖為養心讀書,到後來也未見得都是作為如此場所的,如《南史.羊侃傳》云:
侃性豪侈,初起衡州,於兩艖䒀起三間通梁水齋,飾以珠玉,加之錦繢,盛設帷屏,列女樂,乘潮解纜,臨波置酒,緣塘傍水,觀者填咽。
這雖說是船上的水齋,但陳列女樂,終失齋的原意罷!真正的齋居生活,的確要像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所載:
趙清獻公自錢塘告老歸,治第衢州,臨大溪。其旁不遠數步,有山麓屹然而起,即作別館其上,名高齋。既歸,惟居此館,不復與家人相接,但子弟晨昏時至,以二淨人一老兵為役。早不茹葷,以一淨人治膳於外。老兵供掃除之役,事已即去,唯一淨人執事其旁。暮以一風爐置大鐵湯瓶,可貯斗水,及列盥漱之具亦去。公燕坐至初夜就寢。雞鳴,淨人治佛室香火,三擊罄,公乃起,自以瓶水頮面,趨佛堂。暮冬尚能日禮百拜,誦經至辰時。
那才是名符其實的,可是能做到這樣的一定很少,大家稱室稱齋,無非取其高雅而已。
與齋同樣而不如齋含有嚴肅意味的,則為軒。軒齋其實都是燕休之所,所以歐陽修作《東齋記》說:「官署之東,有閣以燕休,名曰東齋。」蘇轍作《東軒記》說:「闢聽事堂之東為軒,以為宴休之所。」則齋軒實不可分,其可分者齋的名稱總是較嚴肅的,而軒則不然。如蘇轍作過《待月軒記》,黃庭堅有《題也足軒》,楊萬里有《此君軒賦》,也足、此君,都指的是竹,蓋其軒旁均種以竹,故以名軒。可知軒名甚少含意,大多按景而生。
考軒原為車的前檐,故其字從車。後則屋檐下亦謂之軒,明張自烈《正字通》所謂:「檐宇之末曰軒,取車象也。殿堂前檐特起,曲椽無中樑者,亦曰軒。」所以軒實為一種廊屋。最初只有「臨軒」之語,如《漢書.史丹傳》云:「元帝留好音樂,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摘鼓。」此軒檻實為欄杆,並非是室。至唐時始漸以室名軒,如柳宗元有《西軒記》,戴叔倫有《南軒詩》。宋以後則漸盛行,但較之於齋,似還略遜一籌的。
一、宅舍
普通民間所住的房屋,稱為住宅或住舍。按:宅舍者,《說文》云:「宅所託也,市居曰舍。」則宅為總稱,舍專指市居。至其用意,《釋名》以為:「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舍於中舍息也。」又或稱「第」,據晉周處《風土記》云:「宅亦曰第,言有甲乙之次第也;一曰出不由里門面大道者名曰第。」《魏王奏事》又云:「爵雖列侯,食邑不滿萬戶,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稱第。」則第較宅為上級,非一般住宅所可通稱的。所以《漢書.高帝紀》有「為列侯者賜大第」,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有「位為通侯,居列東第」,非身居高官的...
作者序
居住交通與衣服飲食,同為吾人日常生活之最關切要者。居住如宮室,交通如舟車,在昔上下異制,中外不一。正史中如《禮志.輿服志》之類,所載關於那兩方面的事,至繁且夥。然今昔不同,舊制多已不適用於現在,而現在的居住交通事業,日新月異,更不能與舊制相提而並論。不過本書以日常事物為主旨,以專談掌故為目的,所以事物雖取於現今,而所說卻不能不牽涉於前代。尋本溯源,所以明其由來的究竟,雖古今多有不合,要亦可知其變革的地方。至於現今新興事業,亦約略談及,惟只能詳其起始,不復敘及現況,這因為掌故只能注意於過去,自不必再談現今的情狀。何況此類書籍,坊間所出版的已多,也無庸我們再復述了。
最後,著者雖愛談掌故,然平素對於這兩方面,殊少涉獵,匆促間搜集這些資料,彌覺艱苦。必定還有許多好的資料,為耳目所未及,尤是關於新創方面,簡略殊甚。蒙倘讀者指教,以便改正,不勝企感!
── 楊蔭深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居住交通與衣服飲食,同為吾人日常生活之最關切要者。居住如宮室,交通如舟車,在昔上下異制,中外不一。正史中如《禮志.輿服志》之類,所載關於那兩方面的事,至繁且夥。然今昔不同,舊制多已不適用於現在,而現在的居住交通事業,日新月異,更不能與舊制相提而並論。不過本書以日常事物為主旨,以專談掌故為目的,所以事物雖取於現今,而所說卻不能不牽涉於前代。尋本溯源,所以明其由來的究竟,雖古今多有不合,要亦可知其變革的地方。至於現今新興事業,亦約略談及,惟只能詳其起始,不復敘及現況,這因為掌故只能注意於過去,自不必...
目錄
一 宅舍
二 堂室
三 齋軒
四 樓閣
五 台亭
六 園囿
七 廚灶
八 溷廁
九 門戶
一○ 窗牖
一一 旅寓
一二 寺觀
一三 道路
一四 橋樑
一五 車輪
一六 輿轎
一七 乘騎
一八 舟楫
一九 郵電
二○ 航空
附錄
一 宅舍
二 堂室
三 齋軒
四 樓閣
五 台亭
六 園囿
七 廚灶
八 溷廁
九 門戶
一○ 窗牖
一一 旅寓
一二 寺觀
一三 道路
一四 橋樑
一五 車輪
一六 輿轎
一七 乘騎
一八 舟楫
一九 郵電
二○ 航空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