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下半葉,是中國由盛轉衰的關鍵年代,也蟄伏著再次崛起的各種準備。處在歷史的重大轉折期,晚清到民國的發展脈絡波瀾壯闊,起伏跌宕,宮廷和官場鬥爭激烈詭異,充滿複雜的情節和不為人知的秘密。
作者搜索北京的宮廷、園林、胡同。無論是名勝古跡還是無人知曉的犄角旮旯,他都一次又一次實地探訪。實地遊覽之外,他廣泛搜集和閱讀相關原始史料,通過重新考證,建立自己的觀點,不被傳統陳說束縛;注重歷史細節的積累,力圖再現昔日的氛圍,並把筆下歷史人物和事件放到整體環境中去推敲。漸漸形成了以遊記為載體,重新探討晚清歷史與人物的一批歷史散文。引人入勝之餘,又見歷史研究的鋒芒。書中還配以大量照片,讓讀者直觀感受歷史氛圍。
本書還考證出許多不為人們所知的歷史真相與細節,比如康有為自我吹噓的「公車上書」歷史事件並不存在;比如他通過四年的追蹤尋覓,從北京琉璃廠舊書店的一卷掛軸上的題款,糾正了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克鼎的出土年份。
書名「天公不語對枯棋」,取自陳寶琛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對國事危機而發的詩作「感春四首」。本書描寫的許多事件,正是發生在那個艱難的時代。
本書為姜鳴歷史散文代表作,以遊記為載體,考證歷史,推究細節,形成自己獨立觀點,讓晚清至民國初年的重要歷史人物展現一種與陳年舊說不同的面貌。引人入勝的文筆中蘊藏著歷史研究的鋒芒。
一春無日可開眉,未及飛紅已暗悲。
雨甚猶思吹笛驗,風來始悔樹幡遲。
蜂衙撩亂聲無準,鳥使逡巡事可知。
輸卻玉塵三萬斛,天公不語對枯棋。
——陳寶琛《感春》
知名暢銷書,內地再版一個月重印六刷。
隱藏歷史鋒芒的遊記。
整體展現晚清重要人物的真實面目,不為陳年舊說束縛。
作者簡介:
姜鳴
1957年生於上海,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做過工人、大學教師、證券公司高管。現任上海國盛(集團)副總裁,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院長。
主要著作有《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誌》《被調整的目光》《秋風寶劍孤臣淚》。
章節試閱
難與運相爭
奕訢其人
第一次遊覽恭王府花園,是在1991年初。
那會兒,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未久,我正在為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籌建上海證券業務部奔忙,進京彙報工作。天寒地凍時節,本來人就慵懶,幹完正事,並不想在戶外閒逛。但聽朋友告知恭王府花園已經對外開放,馬上按捺不住,急急趕去。因為我向來將恭親王奕訢看作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而抱有景仰的心情,很願意到他府邸舊址去懷古,尋找一種支離破碎、自己也難以說清道明的複雜感覺;同時,這花園也是北京市目前保存得最為完善的一處王府花園,名聲極大,自然是值得一遊的勝地。
從北海公園靜心齋出北門,隔街便是一片冰封的什剎海。什剎海分作前海、後海及後海西北的積水潭(亦稱西海)三部分,加上前海之南的北、中、南三海,統稱「六海」,是鑲嵌在北京城中央的漂亮閃光的寶石。《辭海》上稱,「海」字可作「大湖」解,並舉「青海」、「里海」為例。我不研究訓詁,也不懂地名學,講不出北京市內的這些湖泊命名的原則。若按面積論,中、南二海為0.52平方公里,北海為0.38平方公里,什剎海為0.34平方公里,都算不上大湖。聯想到四川九寨溝風景區內叫做「長海」、「五花海」、「樹正群海」的湖泊,揣想若將「海」解作「湖」,字義才更確切。
什剎海據說得名於元代後海附近的十座古剎。或說「什剎海」原來只是一座古廟的名字,後來延伸為湖名。湖水來自城外的高粱河。舊時,海邊高柳蘆葦間,飄蕩著暮鼓晨鐘的悠揚回聲。每至夏日,荷花盛放,湖水初平,很有點兒情趣。海邊又有許多酒肆茶館,文人士大夫常常在此作文酒之會,確實引人流連忘返。如今,廟宇早已不存,但海邊依然有古老的垂柳,成片的小院平房,安靜整潔的街道,透著一番漸漸遠去的古意。
順著前海西街北行,過郭沫若故居(原先是恭王府的馬廄)拐到柳蔭街,恭王府就在眼前了。從地勢上看,王府的東部和北部被什剎海環抱,向西望去,隱隱約約地現出西山的輪廓,確是建府建園的風水寶地。晚清的另外兩座著名王府—醇王府和慶王府也都在附近。時下,王府舊址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單位佔用,花園單獨闢出修複,以供遊覽。恭王府花園又名「萃錦園」,從前是高宗寵臣和珅的宅第。乾隆年間,門前冠蓋如雲,極一時之盛。嘉慶四年和珅籍沒後,花園被仁宗賞賜給了他的四弟慶王永璘。道光二十九年(1849),永璘孫奕劻繼承王府時,他的身份是輔國將軍。兩年後,朝廷便把慶王府改派給恭親王奕訢居住,奕劻搬到因擅簽《穿鼻草約》,割讓香港,被革職的大學士琦善宅第(定阜街3 號,後來隨著奕劻的地位提升,該處又改造成新的慶王府),從此,恭王的新居和花園便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它的聲名。
19世紀下半葉,清王朝帝祚世系中共有三位皇帝—文宗奕𧭈(咸豐)、穆宗載淳(同治)、德宗載湉(光緒)。與此同時,朝野間還有三位潛在的可能君臨天下的人物—一位是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一位是湘軍統帥、晚清最重要的漢族大臣曾國藩,另一位則較為特殊,他就是皇家玉牒中人,宣宗旻寧(道光)第六個皇子奕𧭈。
洪秀全是清廷的反叛者,自打定都天京後,已在南面稱朕,但畢竟沒有奪取全國政權。雖說提出了頗為後世歷史學家推崇的《天朝田畝制度》及其他富有平均平等禁慾色彩的理論構想,但並未實行之,也不準備實行之;並且在剛剛奪得半壁江山之時,已沉湎於自我陶醉的宗教幻想和驕奢淫逸的物慾享受,言不由衷,一派土豪暴發戶的氣象。加之極為血腥的內部猜忌、傾軋和屠殺,神經也似乎有點兒不正常,終於難成大事。
曾國藩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建立湘軍武裝,平定農民起義,挽救清王朝於倒懸危亡之時。他以理學帶兵,以引薦提攜科場和官場不得意而有經世之才者為己任,因他保舉而出將入相、官至總督巡撫尚書侍郎提督者達數十人之多。其中著名者,包括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沈葆楨、丁日昌、曾國荃、彭玉麟、楊岳斌、劉蓉、李瀚章、李續宜、劉坤一、李宗羲、錢應溥、梅啟照、倪文蔚,皆在歷史的車道上碾下了自己的轍痕。其他政壇學界著名人士,如薛福成、吳汝綸、李善蘭、徐壽、華蘅芳、黎庶昌、王闓運、俞樾、趙烈文、容閎、陳蘭彬等,也都出入過他的幕府。曾國藩手握兵權,門生故舊遍佈要津。王闓運曾勸他稱帝,奪愛新覺羅天下而代之,卻為他拒絕。時人認為他是大清忠臣,他死後,朝廷謚他「文正」。與他極不相得且自視極高的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認:「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奕訢曾與他的四哥奕𧭈同是皇位的競爭者。就文才武略而論,他都大大超過乃兄,野史上稱其「天資穎異,宣宗極鍾愛之,恩寵為皇子冠,幾奪嫡者數」。他之所以最後未能繼承皇位,據說是才華過於展示;而庸碌無能的奕𧭈,則受老師杜受田密計,「藏拙示孝」,博得道光帝的好感,由此可見道光的昏聵。清史學者認為,道光朝是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拿後來歷史發展的結果反觀道光立儲的得失,確實也可看出此點。假如奕訢在1851年繼承皇位,中國同樣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洶湧東來的滔滔波瀾,太平天國起義也照樣爆發,但奕訢的眼光及處理方式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可由1861年咸豐帝去世後,奕訢以議政王身份,輔佐兩宮太后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和發動洋務運動為證。
奕訢當政的樞機,是與慈安、慈禧太后聯手發動北京政變,捕殺咸豐帝安排的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但他秉政時,「陰行肅順政策,親用漢臣」(劉體智《異辭錄》語)。同治年以前,清廷對漢族官員一直控制很嚴,各省督撫,滿人居十之六七。據薛福成記載,當曾國藩率湘軍攻克武昌後,咸豐喜形於色地說:「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軍機大臣祁雋藻即說:「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聞此,「文宗默然變色者久之。由是曾公不獲大行其志者七八年」。而肅順是在滿族大員中,最早看出要挽救大清,必須起用漢人者。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皆受過他的保薦。曾國藩在咸豐駕崩後評論說:「八君子輔政,槍法尚不甚錯,為從古之所難,卜中興之有日。」他聽到北京政變的消息後,憂懼異常,在家書中含蓄地稱之為「中外悚然」。然而,是奕訢給了曾國藩更大的信任,以朝廷名義命曾國藩管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大膽地將軍政大權交給漢族官員,為最後平定起義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方略上,奕訢陰行了肅順路線的話,在應對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的方略上,奕訢的做法正好相反。肅順在對外政策上,還是以天朝大國自居,盲目排外;奕訢則能看清世界大勢,發起近代化運動:從建立總理衙門、設立駐外使館、興辦近代學校、派遣學生留洋,到引進外國武器、創辦近代工業、建設新式海軍、開設電報礦務。這場大陸學界稱作「洋務運動」、台灣學界稱作「自強運動」的新政,給中國近代社會帶來了十分巨大的衝擊和變化,奕訢的歷史地位也因此得以奠定。
難與運相爭
奕訢其人
第一次遊覽恭王府花園,是在1991年初。
那會兒,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未久,我正在為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籌建上海證券業務部奔忙,進京彙報工作。天寒地凍時節,本來人就慵懶,幹完正事,並不想在戶外閒逛。但聽朋友告知恭王府花園已經對外開放,馬上按捺不住,急急趕去。因為我向來將恭親王奕訢看作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而抱有景仰的心情,很願意到他府邸舊址去懷古,尋找一種支離破碎、自己也難以說清道明的複雜感覺;同時,這花園也是北京市目前保存得最為完善的一處王府花園,名聲極大,自然是值得一遊的勝地...
作者序
本書以遊記形式展現近代社會的變遷和人物命運的沉浮。大部分篇什,起自於二三十年前的初次探訪,和以後持續不斷的追蹤考察,是一份作者的思考和記錄。這次重版,我對部分文字和圖片做了修訂和調整。但主體部分,依然保留原貌。
晚清的政局人物,北京的城市發展,是縈繞我心頭的持久課題,常寫常新。許多在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共識,到了後來,卻成為需要考證尋覓的疑問,這也正是史家的樂趣和使命。比如北海大橋東西兩側,從清末到1950年代,人們記憶中的兩座牌坊,「玉蝀」在東,「金鰲」在西。但是,《清乾隆內府繪製京城全圖》所刊載的牌樓位置恰好相反,這使得本書在修訂插圖的時候頗費思量。又如,我在1988年初次到賢良寺西跨院探訪李鴻章舊居時,金魚胡同、校尉胡同一帶還是連綿的舊城老院子,而現在,除了校尉胡同小學還繼續存在之外,四周都聳起現代化的商場、寫字樓、公寓、酒店,毫不理會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抗議。回想2005年本書交稿之時,我曾同責任編輯孫曉林女士在宣外菜市口一帶,走訪正在拆除的老舊胡同,這裡是曾國藩、龔自珍、李鴻藻、張佩綸、康有為、譚嗣同曾經居住和活動的地區。而現在,僅過去十年,新的商業活動和利潤追求,早已將歷史的遺存全面抹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記錄就顯得尤為寶貴。
對於歷史細節的考證和復原,是史學研究永無盡頭的任務和挑戰。「江湖夜雨十年燈」,一切甘苦和樂趣,我與讀者共同分享。
感謝袁俊為我重新繪製了書中的地圖。
2015年6月18日
從1989年初開始,應當時上海《解放日報》文藝部主任吳芝麟兄之約,我在該報《朝花》副刊上開設了一個名曰「京華勝跡」的專欄,大抵每月一篇,寫北京的遊記。在那以前,我雖然從未在北京一次逗留超過十天,卻非常喜歡這座古老的城市;總是利用出差的機會在北京漫遊,尋找烹煮文字的靈感和素材。加上後來我供職的公司,總部設在北京,更給我的創作提供了機會。我在那個專欄上前後發表了大約二十來篇文字。
利用公務之餘,我在北京蹀躞,搜索宮廷、園林、胡同。無論是人頭攢動的名勝古跡,還是無人知曉的犄角旮旯,我都喜歡一次又一次地探訪。加上閱讀史料,考證辨析,將原先的文章不斷修改豐富,漸漸形成了以遊記為載體,重新探討晚清歷史與人物的一批歷史散文。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將其結集出版,名曰《被調整的目光》。
書評家小寶曾概括說:「北京固然有許多風景絕佳的去處,但姜鳴筆下的『勝跡』,大多是地以人名,『勝跡』之『勝』,在人事而非風物。使作者揮之不去的,是在北京揚名養名,曾經風華絕代的歷史亡靈。」這同我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這些文章,其實並不是單純的風花雪月的遊記,而是傾注著我對於發生在彼時彼地歷史舊事和歷史人物的追索,反映著我在思索中形成的一些新鮮片段。我當時曾說過,自從轉入金融業後,我很難再進行純學術的研究了,所以用遊記的體裁寫一些史學雜感,既自由,也適合我這樣一個史學票友的身份。
我所探索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大多集中在晚清。19世紀下半葉,是中國由盛轉衰的關鍵年代,也蟄伏著再次崛起的各種準備。處在歷史的重大轉折期,晚清到民國的發展脈絡波瀾壯闊,起伏跌宕,宮廷和官場鬥爭激烈詭異,充滿複雜的情節和不為人知的秘密,這裡面,有太多太多的題目,需要後人調整目光,重新省視。作為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業餘學者,我研究清史,一是廣泛搜集和閱讀原始史料,通過重新考證,建立自己的觀點,盡量不被傳統陳說束縛住思維翱翔的翅膀;二是注重歷史細節的積累,力圖再現昔日的氛圍,並把研究的人物和事件放到整體的環境中去推敲。這兩點,說起來平淡無奇,但真要做到,卻極為困難。歷史研究的迷人之處,也正在於此。每當夜深人靜,我坐在書房裡與歷史對話,從故紙堆裡翻檢出許多不為人們所知的真相和細節的時候,總有著悄悄的喜悅 ── 比如我考證出康有為自我吹噓的所謂「公車上書」歷史事件並不存在的時候;比如我證明了張愛玲自稱老家在河北豐潤「比三家村只多四家的荒村七家坨」,其實應該是「齊家陀」的時候;比如我通過四年的追蹤尋覓,從北京琉璃廠舊書店的一卷掛軸上的題款,糾正了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大克鼎的出土年份的時候。無論成果大小,都使我陶醉,這是驅使我繼續投身歷史研究的動力。歷史研究的進步總是這樣,點點滴滴,從具體的細枝末節積累起來,然後慢慢地恢復出事情本來的面目。
轉瞬十年過去。這次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我的歷史散文,是以《被調整的目光》為基礎,增加了一些篇目和圖片,也抽出若干篇。所有保留下的文章,都有多少不等的修訂或附記,在此特作說明,以免給讀者「新瓶舊酒」的誤解。《被調整的目光》出版後,受到諸多好評,我感謝讀者的厚愛。我相信,這本新書,也一定不會使你失望。「天公不語對枯棋」,典出滄趣老人陳寶琛的詩作「感春四首」,那是詩人對甲午戰爭失敗後國事危機的濃縮概括,我移作本書書名,因為本書描寫的諸多事件,正是發生在那個艱難的年代。
最後,我要向一向關心指導我的沈渭濱老師致謝。向協助本書出版的潘振平先生和本書的責任編輯孫曉林女士致謝。向為我提供各種學術支持的翁飛、馬忠文、傅林祥、許敏、宋曉軍、許華、李光羽諸先生致謝。向為本書掃描和修改照片的焦宏亮、繪製北京街坊簡圖的孫吉明先生致謝。
我還要藉此機會再次感謝當初鼓勵我開始寫作並一直熱情發表我文章的吳芝麟先生,感謝幫助我出版《被調整的目光》的朱金元先生和蘇貽鳴先生。感謝為本書撰寫推薦評語的老領導趙啟正部長。啟正部長十幾年前讀到我的遊記文字後,在上海高安路19號8樓機關的走廊裡,曾背誦了一段他小時候聽到的北京民謠:「吃麵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吃麵不擱鹵,炮打西什庫」,鼓動我寫一篇重評義和團的文字,可惜這篇文章我迄今還未寫成。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母親,是她安排我1968年前往北京作第一次旅行。從而使我11歲的心靈裡開始記下對首都的最初印象。在那個年代,三年級的小學生很難有旅遊機會。這次北京之行,對於我後來研究晚清北京,埋下最初的種子。我要感謝我的妻子,一直是她的理解和支持,使我得以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依然能夠不間斷地從事寫作和研究。
姜鳴
2005年12月1日
本書以遊記形式展現近代社會的變遷和人物命運的沉浮。大部分篇什,起自於二三十年前的初次探訪,和以後持續不斷的追蹤考察,是一份作者的思考和記錄。這次重版,我對部分文字和圖片做了修訂和調整。但主體部分,依然保留原貌。
晚清的政局人物,北京的城市發展,是縈繞我心頭的持久課題,常寫常新。許多在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共識,到了後來,卻成為需要考證尋覓的疑問,這也正是史家的樂趣和使命。比如北海大橋東西兩側,從清末到1950年代,人們記憶中的兩座牌坊,「玉蝀」在東,「金鰲」在西。但是,《清乾隆內府繪製京城全圖》所刊載的...
目錄
新版說明
自序(2005年簡體版自序)
難與運相爭
奕訢其人
半生名節
賢良寺.李鴻章
秋風寶劍孤臣淚
訪李鴻章墓地
失鶴零丁
尋訪兩代帝師翁同龢故居
清流.淮戚
關於張佩綸二三事
昔時金階白玉堂
漫遊軍機處
坤寧宮前
關於故宮室內裝潢陳設及其他
哀蟬落葉
寧壽宮憑弔珍妃
莫談時事逞英雄
康有為「公車上書」的真相
閱世空有後死身
訪宣南重話「戊戌政變」
落盡夭桃又穠李
從八大胡同想到賽金花
人言是丹青
詹天佑銅像前的遐想
萬仞宮牆
孔廟.孔學
隨處歡席
吃「仿膳」
歲月山河
站在圓明園廢墟前
祈天憂人
關於「丁戊奇荒」
四年尋覓,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時間
西堤漫步
說「塔」
圖片徵引書目
新版說明
自序(2005年簡體版自序)
難與運相爭
奕訢其人
半生名節
賢良寺.李鴻章
秋風寶劍孤臣淚
訪李鴻章墓地
失鶴零丁
尋訪兩代帝師翁同龢故居
清流.淮戚
關於張佩綸二三事
昔時金階白玉堂
漫遊軍機處
坤寧宮前
關於故宮室內裝潢陳設及其他
哀蟬落葉
寧壽宮憑弔珍妃
莫談時事逞英雄
康有為「公車上書」的真相
閱世空有後死身
訪宣南重話「戊戌政變」
落盡夭桃又穠李
從八大胡同想到賽金花
人言是丹青
詹天佑銅像前的遐想
萬仞宮牆
孔廟.孔學
隨處歡席
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