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文精神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視禮儀,提倡德治,力求使社會各個等級和睦相處。中華人文精神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美德: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敬老愛幼、勤儉治家治國等等。這些美德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人文”精神的結晶。
叢書選取中國人文經典中最精髓的部分,把傳統文化中歷經兩千多年而依然充滿生命力的諸多人文智慧展示給讀者:讓讀者去欣賞、品味,並從中找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文化基因,讓讀者在傳統文化的智慧中陶冶身心,啟迪心智。
處世之道:
民惟邦本 無信不立 和而不同 明禮尚禮 投桃報李 高山流水 東望故園 心懷天下
作者簡介:
湯一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人文精神,它有四個側面要同時顧及:一個是自我問題,一個是群體問題,一個是自然問題,還有一個是天道問題。--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我們這個名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甚麼?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弘揚傳統文化應當落實到提高人的素質上,讓傳統文化的營養像春雨一樣沁入人的心田。--袁行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主編)
名人推薦:人文精神,它有四個側面要同時顧及:一個是自我問題,一個是群體問題,一個是自然問題,還有一個是天道問題。--杜維明(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我們這個名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甚麼?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要講道德、講學問,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話,學會“做人”。--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弘揚傳統文化應當落實到提高人的素質上,讓傳統文化的營養像春雨一樣沁入人...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民惟邦本
人民是國家的根基
民惟邦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歌》)
晏子為民造福
「民惟邦本」是華夏的一條古訓,意思是說:人民是國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穩固了,國家才能安寧。在一個國家裡,人民是最基本的,只有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國家才會有安定團結的局面。
這句名言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相傳大禹傳位給啟,啟傳位給太康。太康自從登上帝位之後,只顧飲酒打獵,不理朝政。有一次,太康帶著親信浩浩蕩蕩去洛水北岸打獵,一去就是三個多月。這時,有窮國諸侯后羿看到老百姓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就乘機起兵,廢了太康,歷史上稱之為「太康失國」。太康的母親和太康的五個弟弟聚在一起,做了一首歌來追念他們的祖父禹的功績和品德,這首歌就是著名的《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的思想後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的治國思想,春秋時代齊國的名相晏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有句名言:「以民為本也。」他十分關心民眾疾苦,對人民懷有深切的同情心,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有一次,晏嬰陪同齊景公出去巡遊,在路邊看見一些凍死餓死的屍體。齊景公見了居然無動於衷,毫不關心。晏子十分氣憤,嚴肅地說道:「從前桓公出遊時,看到飢餓的人就分給糧食,看到生病的人就分給錢財,老百姓聽說他要來巡遊,都十分高興。而如今大王您巡遊,看到百姓凍死餓死居然不聞不問,這哪像個國君的樣子!我真害怕這樣下去,國家將不再是您的國家,您的王位也要被異姓的人奪去了。」齊景公聽了這話有所觸動,於是就派人收殮了屍體,給當地人發放救濟糧,並免除了他們一年的徭役。
有一次,齊景公提出要為晏子增加俸祿。晏子辭謝道:「大王喜歡修造宮室,把百姓的力氣都用盡了;喜歡遊玩,購買奇珍異寶裝飾身邊的女子,把百姓的財富都花光了;喜歡出兵打仗,老百姓都死得差不多了。我怎麼還敢接受增加的俸祿?」齊景公明知這些話都是在說自己,卻仍然厚著臉皮說:「人人都喜歡榮華富貴,難道丞相您就不喜歡?您還是說說看,我怎麼樣給您增加俸祿吧。」晏子歎了口氣說:「好吧,我提三條要求:第一,請不要再向做生意的人徵收重稅;第二,把農民的租稅減少到十分之一;第三,減輕刑罰,對所有被判刑的人都減罪一等。如果大王您能滿足這三條要求,就算是給我增加俸祿了。」晏子提出三條要求,都是為了老百姓,沒有一條是為他自己。晏子就是這樣,懷著愛國愛民的情懷,為老百姓謀福利。
可見,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深刻地領悟到這樣一個真理:國家的根基在於人民。如果把國家比做一座大廈,那麼民眾就好比是這座大廈的基石。只有基石穩固了,大廈才能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齊景公和孔子。
民貴君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劉備以民為貴
這是孟子所說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就重要性而言,人民最為寶貴,其次是國家,最後是君主。
孟子積極倡導「以民為貴」的思想,他還說:「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可見在他的心目中,人民是國家最重要的基礎。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君王可謂是這樣的典範。他一生都愛民保民,在萬分危急的關頭冒著生命危險堅持保護百姓。他就是三國時期的劉備。劉備,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者,相傳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劉備寬容仁厚,愛民如己,千百年來傳為美談。其中最感人的要數「劉玄德攜民渡江」這個故事了。當時,劉備、諸葛亮在新野大敗曹操的軍隊之後,就轉移到樊城,在那裡駐紮下來。曹操為了報仇,親自率領大軍,分兵八路,向樊城奔來。
曹操軍隊聲勢浩大,劉備軍隊兵力不足,加上樊城的城牆和護城河都很薄弱,諸葛亮估計抵擋不住曹操的大軍,便勸劉備放棄樊城,渡過漢水,往襄陽退去。劉備不忍心拋棄跟隨他的百姓,就派人在城裡到處發佈通告:「曹操的軍隊快要打過來了,樊城將要守不住了,百姓們誰願意追隨劉備的,可以一起過江。」通告一出,城裡的百姓明知跟隨劉備會有危險,卻仍然齊聲大呼:「我們寧願死,也要追隨使君(指劉備)!」襄陽城中的百姓,也有很多乘亂逃出城來,跟隨劉備一起撤退。
劉備命令關羽在江邊整頓船隻,百姓們拖家帶口,扶老攜幼,哭著向劉備的軍隊跑過來,兩岸哭聲不絕於耳。劉備在船上看到了這樣悽慘的景象,心中十分悲痛,大聲哭著說:「為了我一個人,讓城中的百姓受到這樣的大災難,我還有甚麼臉面活在世上!」說完,就要投江自盡。手下的人急忙抱住他,才得以制止。隨從們見到此情此景,一個個都痛哭起來。
劉備
劉備渡過江到了南岸,回望江北,看到還有不少百姓沒有渡江,他們都朝著南面招手呼號。劉備急忙命令關羽派出船隻去渡百姓過江。直到百姓快渡完了,劉備方才上馬離去。
後來,曹操軍隊就快追上來了,很多人都勸劉備說:「暫時把百姓留下,您先走最重要。」他卻哭著說:「做大事的人一定要以人為本,現在人們都歸順我,我怎能棄之不顧呢!」禍在眉睫,隨從簡雍又勸他:「現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主公您應該在今夜迅速離開這裡,不能再管百姓了。」劉備還是說:「百姓從新野跟隨我到這裡,我怎麼忍心拋棄他們呢?」就這樣,劉備帶著數萬民眾,緩緩而行,每天只能行軍十幾里。在大難臨頭的危急時刻,他始終沒有拋棄百姓。
正因為劉備有一顆仁慈愛民之心,為了百姓而置自身的危難於不顧,才在戰亂中贏得了百姓的真心歸附。
第一章 民惟邦本
人民是國家的根基
民惟邦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歌》)
晏子為民造福
「民惟邦本」是華夏的一條古訓,意思是說:人民是國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穩固了,國家才能安寧。在一個國家裡,人民是最基本的,只有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國家才會有安定團結的局面。
這句名言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相傳大禹傳位給啟,啟傳位給太康。太康自從登上帝位之後,只顧飲酒打獵,不理朝政。有一次,太康帶著親信浩浩蕩蕩去洛水北岸打獵,一去就是三個多月。這時,有窮國諸侯后羿看到老百姓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
作者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湯一介
中國傳統中,對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別重視。中國古老的經典《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辭》)意思是說,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非常重視用人文精神來進行教化了。所謂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麼人文精神從何而來?照《周易》看,它是在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許多寶貴人文精神對人們進行教化的經驗,這些無疑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應當受到珍視。例如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不修養德性,不講究學習,聽到符合道義的話而不能跟著做,有了過錯而不知、不改過,這些都是孔子所憂慮的。孔子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中國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總結。我們這個民族的「人文精神」是甚麼?我想就是孔子說的要講道德、講學問,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義,要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一句話:受教育,學知識,首先要學會「做人」。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注意到,科學技術雖然可以造福人類社會,但也可能嚴重地危害人類社會。今天,我們可看到,有些科技的利用(甚至它們的發展)並不都能造福人類,例如克隆「人」的問題,生化用作戰爭的手段,等等。那麼,我們應如何引導科技的發展呢?這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由於金錢和權利的誘惑,當前存在著嚴重的不顧「道義」,用非常不道德、損人利己的手段「爭權奪利」,致使人們失去了「理想」,喪失了「良心」,使人類社會成為無序的、混亂不堪的社會。我想,當前我們必須用「人文精神」來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那麼甚麼是「人文精神」?這可能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想,如果從我國歷史來看,也許孔子的「仁學」可以說是一種「人文精神」的代表。他的「仁學」當然是包含了上面所說的「修德」、「講學」、「徙義」、「改過」等等。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人有一種「愛人」的精神。
那麼我們何處去了解、體會孔子的「愛人」的人文精神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讀《論語》。《論語》不僅記載了孔子的言論(他的思想),而且可以從中看到他的為人行事。這裡我只想說一點我對孔子「愛人」的人文精神的體會。《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這種「愛人」的思想從何而來?在《中庸》裡有孔子的一段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愛自己的親人是出發點,是基礎。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還會愛別人嗎?有一個調查報告,調查對象是美國13所高中的1005名學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學生和中國內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學生。在回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誰」這個問題時,美國學生把父親排在了第一,母親排在第三;日本學生排第一的也是父親,第二是母親;而中國內地學生卻沒有一個人將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的前10名。這裡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確實有些父母不值得尊敬;另一是眾多的中國學生對自己的父母沒有一點「愛心」。這兩方面的問題都應讓我們深思,看來要對學生進行「仁愛」的人文教育。但「仁」的「愛人」精神不能停止於只愛自己的親人,郭店楚簡中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甚繼之愛人,仁也。」篤實地(實實在在地)愛自己的父親,這只是愛;擴大到愛別人,這才叫「仁」。又說:「孝之放,愛天下之民。」對父母的孝心要放大到愛天下的老百姓,才叫「仁」。這就是說,孔子儒家的「仁學」,必須要由「親親」(愛自己的親人)擴大到「仁民」(對老百姓有「仁愛」之心)。也就是說,做甚麼都要「推己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仁」。做到「推己及人」並不容易,必須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為仁」的準則。如果要把「仁愛精神」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曰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其由人乎?」有的學者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行的兩個方面,我認為這不是好的解釋。所謂「克己復禮曰仁」,是說只有在「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慾)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費孝通先生對此有一解釋,我認為很有意義,他說:「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揚己和克己也許是東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關鍵。」「仁」是人自身內在具有的品德,「禮」是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的外在的禮儀制度,它是為了調節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之和諧相處,「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制度,必須出乎人的自覺的「仁愛」之心(內在的真誠的「愛人」之心),這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其由人乎?」對「仁」與「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沒有「仁愛」之心,「制禮作樂」只是一種形式,甚至可以是為了騙人的,它是虛偽的。所以,孔子認為,有了出自真誠的「仁愛」之心,並把它按照一定的規範實現於日常社會生活之中,這樣社會就會和諧安寧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如果我們把《論語》中這種「仁愛」精神,結合現實存在的問題,通過閱讀文化典籍,使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精神,而且要對孔子儒家思想「仁愛」的內在精神產生一種感情上的共鳴,誦讀一些古典名著的名篇、名句非常必要,最好能背誦。通過誦讀,可以起到「以情化理」的作用,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準則,這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這就是說我們應該對自身文化的來歷、形成的過程以及其特點(包括優點和缺點)和發展的趨勢等等能作出認真的思考和反省,我認為這非常重要。而「文化自覺」也許最主要的就是通過閱讀或誦讀文化經典才能得到。例如我上面舉的孔子「仁學」的例子,我們必須讀孔子的《論語》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典籍才能得到「仁學」的真精神。我想,閱讀我們的文化經典以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決不能把它和閱讀其他民族和國家的重要經典分割開來。我們知道,今天的中國已不是古代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是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絡的世界大環境之中,世界已經連成一片,像是一個地球村。因此,我們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而且對我們自身文化精神的了解也離不開對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的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我們能從「他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化,一方面,可以加深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而更加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較中發現我們自身文化的不足,使我們能夠自覺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滋養我們自身的文化。因此,在提倡誦讀我們自身文化經典的同時,也應該引導青年誦讀一點其他民族文化的經典。我們可不可以讓青年讀一點柏拉圖的著作,例如柏拉圖《理想國》的片斷。柏拉圖認為:「善的生活裡表現出來的特性是:一、適度;二、均衡,美,完整;三、理性與智慧,亦即真理;四、知識,技術,正確的判斷;五、不伴有痛苦的純粹快樂,以及適宜的食慾滿足感。」這樣的思想可能對我們有啟發。我們也可以讀一點《聖經》,例如耶穌的「登山訓誡」(見《馬太福音》第五章)。當然還可以選讀其他一些西方經典片斷,也可以選讀一些印度經典(如《奧義書》和佛典)和伊斯蘭教《古蘭經》的片斷等等。有些經典最好讀英譯本,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一門外語。我們應讓我們的青年眼界開闊一點,用一句套話就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祖國的繁榮富強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世界的前途也要靠青年人的智慧眼光。而這些都要求我們的青年有「文化自覺」,而「文化自覺」一定要通過對文化經典的掌握,才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質。這應是我們做老師的進行「人文教育」的不可推卻的責任。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湯一介
中國傳統中,對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別重視。中國古老的經典《周易》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辭》)意思是說,觀察人類文明的進展,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已經非常重視用人文精神來進行教化了。所謂人文教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那麼人文精神從何而來?照《周易》看,它是在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積累了許多寶貴人文精神對人們進行教化的經驗,這些無疑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應當受到珍視。例如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
目錄
代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湯一介)
第一章 民惟邦本 人民是國家的根基
民惟邦本
民貴君輕
載舟覆舟
富之教之
以人為本
與民休息
第二章 無信不立 誠信是社會生活的普適法則
誠信為本
言而有信
言信行果
無信生患
不輕許諾
曾子無戲言
第三章 和而不同 人類需要和諧與寬容
德莫大於和
親仁善鄰
千人同心
有容乃大
萬物並育
和實生物
第四章 明禮尚禮 禮儀之邦的社會理想
人禽之辨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禮義之始
立愛立敬
第五章 投桃報李 深摯的感恩之情
一飯之報
不可忘者
遊子吟
社稷
第六章 高山流水 珍貴的朋友情誼
益友損友
高山流水
代友受過
臨危護友
第七章 東望故園 綿長的鄉情鄉思
悲歌
月夜憶舍弟
秋思
長相思
第八章 心懷天下 赤誠的愛國之心
蘇武牧羊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卜式捐財
滿江紅
代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湯一介)
第一章 民惟邦本 人民是國家的根基
民惟邦本
民貴君輕
載舟覆舟
富之教之
以人為本
與民休息
第二章 無信不立 誠信是社會生活的普適法則
誠信為本
言而有信
言信行果
無信生患
不輕許諾
曾子無戲言
第三章 和而不同 人類需要和諧與寬容
德莫大於和
親仁善鄰
千人同心
有容乃大
萬物並育
和實生物
第四章 明禮尚禮 禮儀之邦的社會理想
人禽之辨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禮義之始
立愛立敬
第五章 投桃報李 深摯的感恩之情
一飯之報
不可忘者
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