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近年來一般中學生底程度,無可諱言地比戰前確實降低了許多,尤其國文科,幾乎要差到一年甚至兩年,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屆不如一屆”。一個高中畢業生,連普通的一封信都寫不通,哪得不令人嚷著教育破產呢?無怪乎社會群眾蔑視教育,輕視教員了。
課餘和同事們談天,常會不自覺地將話題轉到學生的學業上去,沒有一個教師不搖頭太息,都覺得這種情形太危險了,對於國家民族前途的影響也太大了。每次為學生們批改文卷的時候,更常常引起我的憤恨、憎惡,有時擲筆而起,繞室興歎,那些“妙文妙句”誠有“雖欲潤飾,無從下筆”之感。
我在中學裡教國文,雖然歷史短、經驗淺,但度此粉筆生涯,先後算來,也已整整五年有半。在這斷續的五年半的過程中,我的膽量,越教越小;我的心思,越教越細;見了學生,越教越怕。起初的一年,我在課堂裡講授,並不覺得怎樣費力,學生們也都似乎能夠“心領神會”,近兩年可不同了,有時因為求學生們“懂”,常常一句文句,除掉解釋它底字和辭以及全句的意義以外,不得不像演劇般以表情、動作、假想等種種具體的方法幫助說明。有時一篇文章,不但從頭至尾逐字逐句逐段地詳加解釋,更要應用說書的技術,設種種比喻,而學生們仍似乎不十分“懂”,所以我要膽小心細而害怕了。
再說學生們為讀書而來讀書的,可說絕無僅有,一百個當中,最多不過兩三個而已。他們受教育好像都是“為人”,都是他們的家長迫令他們入學的,或者為著將來噉飯時一張文憑而不得不入學的。因之,大家都抱著敷衍了事混文憑的態度,功課但求“派司”(Pass),懂不懂是另外回事。試看以這樣的態度來求學,怎會有進步?程度怎得不低落?
教師如是教,學生如是學,學期修滿文憑到手,先生學生如釋重負。社會所需要的不是這種學生,學生貢獻給社會的也不是在學校裡所獲得的學問,學非所用,用非所學,我國政府社會各機構,都普遍有這個現象。
誠然,在混亂的時代中,尤其具大破壞性的戰爭過程上,由於政治不安定,社會不寧靜,金融動盪,貨幣貶值,交通阻滯,物價高漲,生活艱苦,流離顛沛等種種原因,文化教育不但不能發展,反會停滯、倒退,歐洲的黑暗時代,就是歷史上最顯著的明證。則近年一般青年學生們的程度低落,當也不能過分苛責。不過無論如何,教師和學生到底不能辭其咎。
然而其咎安在呢?教師因為學生的程度低,感到頭痛而草草了事,更因為生活鞭策著趕鐘點,不能認真地教,管學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學生對於典雅艱深的國文,本來就“趣味索然”,今先生既不頂真,又不善誘,樂得偷懶。於是教者愈教愈無趣,學者愈學愈乏味,互為因果而循環,造成“先生講,學生聽"的勉強現象,每況愈下。
學生的國文程度,本來就低落嗎?國文的確艱澀乏味嗎?這種情形固然有,但不能認為全是如此。一個人的天資固有高低,並不都是白癡。愚如曾參,卻傳了夫子之道。所謂“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後天的教育與自己的努力,才能決定智能的高下。我國的文學,並不都是艱深奧澀,盡多“逸興遄飛”的妙文,如果“心不在焉”,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感到“索然無味”的。所以國文一科,必使與其他各科同樣的趣味化,引起學生學習國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欣賞的能力,指導學生寫作的技巧,鼓勵學生閱讀的情緒。同時學生自己也必須在文章中尋找興趣,多讀多看多寫,隨時注意,隨時研究,尤須認清目的,讀書是為自己讀的,決不是混張文憑就算了事,打起精神,提起興趣。蓋興趣可謂為一切事業成功的要素,凡事有興趣,則事半而功倍。故今日一般中學生底國文程度的低落,雖有前述種種原因,而教者、學者都感無興趣,則是一個最大的癥結。
至於“興趣”兩字說起來很便當,做起來倒不易。摯友姜君建邦,替我們解決了這個困難,以其多年教學的經驗,寫成這本《國文趣味》,稿成後請我校閱,我反覆讀了十幾遍,覺得這本書不啻是著者的現身說法,文筆既清麗有趣,引證尤妙趣環生,把向來認為枯燥的國文說得那麼津津有味,不但打破了青年學生視國文為畏途的難關,而且予國文教師以許多趣味的教材,為今日青年學生低落的國文學習現狀開了一帖對症良方。
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吳倬雲序於市立緝規中學
自序
這本《國文趣味》是我在幾個中學教國文時的補充教材。最初有的曾經油印,有的只是口述,其中有幾篇也曾在幾個期刊裡發表過。現在把它們集聚一起,成了這本書。
中學生對於國文課,常覺枯燥無味。在課室裡,總是先生講,學生聽,兩方面都沒滋味。有的學生乘教員不注意的時候,偷做別的功課,或是打瞌睡。遇著嚴格一點的教師,也是眼在書上,心在外面,不能把教師的話吸收進去。為了補救這些缺點,幾年來我教國文的時候,總是使它趣味化。不過這種趣味化,並不是隨意說笑,而是把一些有趣的資料,插進所學的教材裡面,像鹽調和青菜一樣。有時叫他們聽,有時叫他們做,結果學生都感到極大的興趣。
有的學生在課外閒談時對我說:“先生,你的比喻真多,我們聽了,很有趣味!”記得有一年在市立模範中學教初三的國文,暑假後回來,學生知道了我不教他們這班,改教高二的一級了,初三學生很不滿意,推派代表向校長請願,結果校長答應了他們,但高二的一級,聽說如此,也不滿意。校長弄得無法,只好兩班國文都給我教了。直到現在,這些學生看見我,還常提起這一件“搶先生”的故事。
還記得在滬江大學滬東公社主辦的職工夜校裡,教一班初中二的國文,起初只有二十幾個人,他們聽得很得意,風聲傳開,學生漸來漸多,從二十幾人增至四十幾人,課室裡空地方都立滿了。後來改在大禮堂上課,不到一個星期,學生從二十幾個人增到一百二十幾人。這種情形使我對國文的教授更感興趣。
這樣一面教,一面搜集材料,幾年來手頭已有活頁分類材料厚厚的好幾冊了。近一年來,抽暇將所有材料略加整理,在自己的課上利用作文時間,比較有規律地講過一遍,學生很感興趣,這本書就是這樣編成的。
作者學識淺陋,錯誤處在所難免,望讀者指正。如本書能引起學生對國文的更大興趣,和補充國文教師一些有趣的教材,作者就引為滿足了。
書成,承友人吳倬雲先生替我仔細校閱一遍,減少許多缺陷,謹致謝意。
三十五年五月上海緝規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