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簡稱綜援)的貧困人士或家庭的背後,都隱藏着不同的遭遇,若非迫不得已,他們都期望能靠着個人及家人的能力自力更生,並能逐步改善生活。然而,人生並非永遠順境,當人面對困難,卻缺乏家庭或社區的支援,隨時陷入生活困境,實在需要得到政府的協助,才能渡過難關。透過本書輯錄的故事,讀者可以認識到領取綜援的人,正面對長期病患、精神困擾、年老無依、照顧子女、適應家庭或社會變遷等問題而未能就業。有些人甚至因從事低技術的工作,工資根本未能應付全家的開支,而需要倚靠綜援過活。
香港設立綜援制度,就是要協助在經濟上遭逢困難的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及特別需要的保障金。然而物價高漲,資助金額遠遠追不上生活水平,為了要應付生活,綜援受助人往往要緊縮生活一切開銷,避免入不敷支。其中有領取綜援的人表示:「這份錢,餓不死,也吃不飽。」另一位則無奈地說:「只能生存,不能生活。」從受助人的分享,明白到領取綜援的人,正過着無尊嚴和無選擇的日子。
綜援受助人為了節省開支,會減少與朋友聚會,亦擔心被別人標籤,甚至疏遠親友、自我隱藏起來。同時社會人士對領取綜援的人存有歧視,促使他們與人的關係逐漸疏離。對領取綜援的人來說,貧窮本來就是生活壓力,接受綜援後,莫說改善貧窮的處境和生活的質素,反而令受助人陷入自我孤立和被社會排斥的境況中。
出版《驟雨飄風——富裕社會裏的綜援故事》一書,是要讓社會大眾了解領取綜援人士的經歷和家庭困境,並能反思設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資助水平和相關的配套服務。制定社會保障制度,到底是要貧窮家庭得到生活保障,過有尊嚴的生活,以重建信心積極面對生活困難,還是要讓他們繼續生活在貧窮線下,面對被排斥和被邊緣化的生活?
香港明愛社會工作部部長 陳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