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真「相」的真相
晚清民國的名人雖有名,但因家家戶戶還沒電視,人多只聞其名,不識其貌。攝影術1839年才發明,那時照片是極少極珍貴的奢侈品。即使有幾張,也難以廣泛流傳。一旦有人張冠李戴誤認,從此以訛傳訛,越傳越錯。時間流轉飛逝,越往後,人們就越不識其廬山真面目。傳說中閉月羞花的美女不美,風神颯爽的才子不俊。
如今,有個「好事者」煒舜君,一個學貫中西的學者才子,開始為這些近代名人的肖像權爭取糾錯。努力回歸事實,絕對是樁創舉。
他以無比嚴肅的史學考證功夫,萬分嚴謹的考據實證態度,一一查證名人們的八卦是否屬實,尊容哪些誤植。同時增補修訂許多從師友聽來的嘉言韻事與狂熱爭執。
他以做學問的謹嚴,文言的典雅,偵查報導上世紀名人的娛樂新聞︰例如考證出某文人與名伶緋聞傳言不實,或誰才是誰的后妃小妾等等。這種態度嚴肅但內容八卦的謬差,讓人讀時常不覺捧腹莞爾。時代與歷史是曾經存在的人書寫的。考證這些瑣碎日常的名人軼事,有助於拼湊出大時代更完整的歷史面貌,為近代史補了漏。
這是一個從真「相」,尋找真相的過程。
昔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帝王后妃,政客學者,才子名伶,曾經叱吒風雲,曾經不可一世,曾經顛狂落魄。照片中,音容笑貌,彷彿猶在。但得先正確,他們才在。
趙孝萱
於深圳元培學堂
2017年4月25日
序二
大歷史與小故事
《被誤認的老照片》是陳煒舜教授新作,他為六十位晚清和民國人物被誤認的照片勘誤,也講人物的故事。中國由傳統至現代的轉折期是全書的歷史場景。六十篇華章,考證有據,文氣縱橫;洋洋灑灑凡八萬字,讀來輕鬆,卻處處流露出作者的學養根底。六十個故事,道盡官場傾軋、深宮哀怨、文人歎息、名士風流、兒女私情,晚清民國的一段大歷史,說到底就是不同人活出的小故事。這些人或引領過風騷、或與時代的跌宕起伏擦身而過,但他們的故事不因他們身後而湮滅。照片,是他們留在人間的一些足跡。勘正他們的照片,有助還原他們在歷史中的人格。近來捧讀煒舜兄給我的書稿,是我教學和研究工作以外最大的精神寄託。
相識近二十載,我一直覺得,煒舜兄是一位活在當世的古代士人。他自能體會到自身與身處時代的張力。他在書中娓娓道出中國傳統士人在時代變局中的掙扎、無奈。他寫的是歷史,也在回應當今。
境遇。士人中的一些,在新時代裡依舊如魚得水,是因為他們能摒棄過去所學所知所信者,蛻變為「新」人;但更多的,放不下過去,而成為「遺民」,與時代格格不入。我們所在的社會,目前也歷經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來經常聽到這種論調:要識時務,放下過去,面向將來,不然會在歷史的大洪流中迷失自我,失去大時代的機遇。說易行難,人的過去,能輕易放下嗎?對士人階層而言,這尤其不容易。相信我們當中,不少人對此深有同感。
學與術。晚清民國是中國的大變局時期。從傳統步入現代,為官之道的學與術之爭也演得更為熾熱。書中講到,以辦實事者自居的袁世凱對儒者張之洞頗不以為然,他曾說:「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袁某人可不講學問,我是辦實事的。」張之洞的幕僚辜鴻銘知道後還以顏色,說:「不過也要看看,辦的是甚麼事情。比如說老媽子倒馬桶,固然用不著學問;除了倒馬桶以外,我不知道天下還有甚麼事情,是沒有學問的人能夠辦得好的。」在士子眼中,學問是出將入相的必備條件。晚清時列強環峙,中國危在旦夕,舊學問被否定,學與術之爭,術已頗有凌駕學之勢,以讀書人身分任官,文官如張之洞、徐世昌,武將如段祺瑞、陳誠,當為理想,但漸已不合時代風氣。傳統士人對此痛如切膚。今日我城當官的都以「好打得」為尚。這無疑是術,是政令的操作、推進。政令的方針,其基礎在於學。然而,在當政者心中,學還剩下多少?
藉煒舜兄的著作,草草數筆,藉此空間發泄一下心中的鬱悶。作序萬萬不敢當。
李家翹
香港元朗
2017年3月10日
後記
蒼茫百載下,誰辨跖和堯
童年時,家母喜歡帶我一起翻閱老相冊。因此,我不僅對外祖父母年輕歲月的儀容、往事印象深刻,甚至也開始熟悉曾祖父母 ── 儘管現實生活中,我和他們的相處非常短暫。久而久之,對老照片的觀覽逐漸從家人擴展到歷史人物。
2014年3月,我在完成《神話傳說筆記》後,開始構思本書,並先在臉書發表文字片段。同年12月,應中學同學歐陽英傑醫生之請,撰寫〈少女慈禧與珍妃自拍〉一文,刊載於「謎米網」,至翌年五月,共十四篇。而2015年起4月14日起,又得《大公報》傅紅芬女士頷首,連載於「星光心影」專欄,至2015年12月10日完畢。前後總計六十篇,包括〈清代人物編〉與〈民國人物編〉,各三十篇。其中比較得意者,如〈「珍妃遺像」八十載謎雲一朝散〉,以「行有恆堂主人」提供的舊照為佐,證明民國十九年(1930)五月《故宮週刊》所發表「珍妃遺像」之誤。當然,更多老照片被誤認的原因並非如此曲折,而僅是出於編輯有意無意的一時之「快」,故相關內文自不可能以考據為主 ── 不過這樣也好,我恰可用自己的方式與觀點,將所知關於相中人的掌故娓娓道來。所以有些篇章中,辨誤之語只是一筆帶過,但全篇基本上仍與本書的主題是貫串、呼應的。至於掌故的出處,或出自正史稗官,或來自師長口述,但基於本書的休閒性質,為免冗贅,就不一一標明了(正如後來有網文引用「珍妃遺像」一文的「研究成果」而不標出處,我也唯付一哂而已)。無論如何,在紛繁的教研工作之餘,能夠把所知的掌故藉照片勘誤的機會獺祭一番,總是令人愉悅的事。
文稿完成於2015年底,至今已一載有餘。拙著完稿後,邀得老友趙孝萱、李家翹二位博士作序。孝萱姐曾任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系出宋太宗皇帝一脈,其尊翁趙善燦先生為臺灣著名將軍書畫家,誠可謂家學淵源。家翹兄供職於香港中文大學,祖上為旗籍,乾隆間屯兵廣府而居,閒暇於花鳥玉石之學極具心得。二位老友皆喜好清末民初舊掌故,平日過從時每有談及。兹皆俯允序拙著之端,幸何如也!付梓時,編輯張俊峰師弟建議添入譜系表。遂欣然從之,製成十五幅,將書中所涉及之人物關係畫為圖表。非謂求全,謹方便讀者查閱檢核而已。諸篇連載之際,或意致忽生,作詩以盡其興,雖不無打油之嫌,仍謹擇錄十首,以殿全文之後,並博看官一粲︰
旗裝脫卻換銀紗。鳳翅梳頭無大拉。
宜笑嫣然隨顧盼,凝眸深處起煙霞。
天孫早罷雲中杼,公子偏憐盧小嘉。
汲取香江一掬水,波光青碧認年華。(唐怡瑩)
眼底嘗輕萬戶侯。劇憐風雨滿瓊樓。
東藩曉日誰為主,北極王庭幾易秋。
畢竟中流思砥柱,從來晚節賴綢繆。
生前白髮身餘事,偏動滔滔今古愁。(袁世凱)
二十諸天謫帝鄉。羅衫猶帶玉清霜。
東阿身世三更夢。大地山河一擔裝。
宛轉堪嗟任煙榻,飄零最惜是書香。
等閒散卻黃金盡,贏得春風弔柳郎。(袁克文)
至今英俊想風儀。舌戰凡宮動泰西。
玉仗為持方飾羽,金甌已缺每吹齏。
相賓郁穆敞四面,時敘絲綸釐百揆。
一去海涯歸路晚,故園晴翠自萋迷。(顧維鈞)
東聖早霑西聖光。多財善賈本尋常。
中庸道賴高明叩,裙帶情因兒女長。
戎祭立朝皆一體,帛金革命未相妨。
損民益己今如許,攪擾何須譏孔方。(孔祥熙)
勸君莫笑水晶球。鑾閣前清亦首籌。
誰念三湘公子死,漫言六代殿娥愁。
墨翰當日驚翔鳳,詩賦於今同耍猴。
剩得左家雞柳在,酸甜椒蒜點麻油。(譚延闓)
惆悵賢愚夢未央。佳人難得故行妨。
衝冠一怒成薪火,屈指三生是酒囊。
窈窕誰觀身不淨,悲歡乃證法無常。
深閨邃遠愁何限,徒為鬚眉作道場。(蔣孝章)
損殘雙掌倚徬徨。彩筆從非關稻粱。
軫念新詩成甲冑,閒愁曲巷結丁香。
有情諸法唯心造,無那單思更簸揚。
雲樹天涯總自若,五湖荇藻又微涼。(戴望舒)
日行三萬騁多才。爭奈穆王方巧梅。
刻絡剔燒編廄棧,驟馳飢渴付鎔裁。
鄉關世變無何有,瀚海桴乘幾度回。
雅頌莫分知假義,晶棺猶自載寒灰。(黎氏兄弟)
情多轉薄賦無題。院隔清泉江隔泥。
水月鏡花空縹帳,喟輕笑淺寄彤荑。
藍橋一諾丹難就,白燕重歸霧易迷。
烽火昔年隨翠輦,相思老盡石城西。(張充和)
陳煒舜
丁酉清明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