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的百科全書,
詳解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名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
本書介紹了圍棋、象棋、麻將、雜耍、獸戲、禽戲、戲劇、電影等多種遊戲娛樂形式的起源演變,尤其對中國傳統的遊戲娛樂形式進行了細緻考證,對遊藝歷史做了全面梳理,其附帶的掌故逸聞更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叢書介紹
「事物掌故叢談」是中國民俗和文學史專家楊蔭深先生代表作。全套書按「歲時令節」、「神仙鬼怪」、「衣冠服飾」、「飲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雜物」、「遊戲娛樂」、「穀蔬瓜果」、「花草竹木」分為九個大類。探究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事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囊括古今中外眾多的典故常識,基本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叢談」的最大特色,日常生活中那些人們熟知的事物起源於何時,又經過怎樣的變化成為現今的形態。作者引經據典、信手拈來,這種追溯是以考證典籍的記載為基礎撰寫而成的。自稱有「歷史癖」的楊蔭深先生遍覽群書,通過精心梳理、嚴謹考證,將各類事物與掌故一一對應,令人豁然開朗、耳目一新。全套書雜以趣聞傳說、軼事傳奇,內容豐富充實、妙趣橫生,是關於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的百科全書。
叢書特色
還原日常事物原始本真。基本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眾多典故常識。
史料價值彌足珍貴。作者引經據典,精心梳理,嚴謹考證。
全套書雜以趣聞傳說、軼事傳奇,內容豐富充實、妙趣橫生。
特邀當代名家治印、配畫,增加閱讀樂趣。
作者簡介:
楊蔭深(1908—1989)
原名楊德恩,字澤夫,浙江鄞縣人(今寧波市鄞州區)。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屆政協委員。曾任中國俗文學會顧問、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辭書學會理事。歷任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審,《辭海》編委等職。主要著作有《先秦文學大綱》、《中國文學史大綱》、《中國學術家列傳》、《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編年長編》、《中國古代遊藝研究》、《古今小說來源考》、《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中國俗文學概論》等。
章節試閱
一、圍棋
圍棋古謂之弈,如《論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孟子》:「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此弈皆指圍棋。至漢時北方仍稱為弈,南方則多稱為圍棋。如揚雄《方言》:「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班固《弈旨》:「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其後或稱弈,或稱圍棋,不一而足,但於此可知圍棋之稱,當始於漢。至於圍棋的創始,說者不一,如晉張華《博物志》云: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教之。
是為堯為舜,在張氏已疑莫能明。然此恐亦推測之詞,未必可信為真。不過因此使我們知道圍棋的創始,實在是很遠古的,至少春秋戰國的時候已很盛行了,至如唐皮日休原弈以為:「堯之仁,以有苗之慢,尚不加兵,豈教其子以伐國哉?則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從橫者流之作矣。」亦不可信,因為孔子已說過博弈的話,孔子並不是戰國時的人哩。
圍棋最早的局制如何,今已不得而知。漢時據邯鄲淳《藝經》云:「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始知與今制不同。吳韋昭《博弈論》亦云「枯棋三百」,晉蔡洪《圍棋賦》亦云「三百惟群」,是自漢至晉,其制未更。至《孫子算經》始云:
今有棋局方一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曰三百六十一。術曰,置一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
按:此書《隋書.經籍志》著錄,惟不著撰人。《新唐書.藝文志》則稱李淳風註甄鸞《孫子算經》三卷,甄為北周時人,李為唐初時人。其書原本久佚,清乾隆時閣臣從《永樂大典》中輯集,始得其殘本,然正文與註文,已相混合,不可復考。如此條為甄氏原文,則南北朝時圍棋始改為十九道三百六十棋了,與今制正同。
又自晉以後,圍棋極為盛行,因此有種種別稱。如《世說新語》云:「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王中郎即王坦之,支公即支遁,是晉時有「坐隱」「手談」之稱。又《晉書.祖納傳》云:
納好弈棋, 王隱謂之曰:「禹惜寸陰,不聞數棋。」對曰:「我亦忘憂耳。」
二、象棋
今日所流行的象棋實始於唐,幾經改革,而至南宋始漸與今制相同。按:僧念常《佛祖歷代記載》卷二十二於唐文宗開成己未下有「製象碁」三字,原註云:「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此機字疑為棋字之誤,是象棋明為唐牛僧孺所創製。近人胡適據此作《考作象棋的年代》云:
那時候中國與印度交通已近千年。也許這種遊戲,從印度波斯傳進來已久,到牛僧孺才把它改作一種中國的象棋戲。念常此書記佛教事忽插入這一段,似不是有心作偽;大概佛教徒也知道象棋是從印度輸入的,故把它記在佛教史裡。
致寶貝明珠珠璣無限。順遂榮於其中,所欲皆備。後遂親朋稍絕,閉關不出。家人異之,莫究其由,而順顏色憔悴,為鬼氣所中,詰之不言。飲以醇醪,醉而究泄之。潛備鍬鍤,因順如廁而隔之。鍬鍤亂作,掘室內八九尺,忽坎陷,是古墓也。墓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其干戈之事備矣。乃悟軍師之詞,皆象戲行馬之勢也。既而焚之,遂平其地。多得寶貝,皆墓內所蓄者。順閱之,恍然而醒,乃大吐,自此充悅,宅亦不復凶矣。時寶應元年也。
按:寶應為唐敬宗年號,元年(825)距文宗開成己未(839)相隔不過十四年而已,是言牛氏所創,確非虛詞。此雖神話,要為牛氏自述其制。觀其所述,有馬將車卒,名稱與今象棋全同,惟尚無士象炮三棋。至馬將卒的行法,亦與今同,惟車直入無回翔,與今稍異耳。
到了南宋,則已與今制完全相同了。劉克莊有《象弈一首呈葉潛仲》云:
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戲,妙不出局外。屹然兩國主,限以大河界。連營稟中權,四壁設堅械。三十二子者,一一具變態。先登如挑敵,分佈如備塞。盡銳賈吾勇,持重伺彼怠。或遲如圍莒,或速如入蔡。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負非由寡少,勝豈擊強大?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匹馬郭令來,一士汲黯在。獻俘將策勳,得嶲眾稱快。我欲築壇場,孰可建旗蓋?葉侯天機深,臨陣識面背。縱未及國手,其高亦無對。扭捷敢饒先,諱輸每索再。寧為握節死,安肯屈膝拜?有時橫槊吟,句法尤雄邁。愚慮僅一得,君才乃十倍。霸圖務並弱,兵士貴攻昧。雖然屬克獲,詎可自侈狀!呂蒙能馘羽,衛瓘足縛艾。南師未可輕,夜半防斫寨!
此詩中所謂兩國主,當如今的將帥,大河界當如今的漢河楚界,其他如炮卒象車馬士,與今無一不同,且名稱亦無差異。而北宋時所謂偏裨行人之類,至此均已改換過了。所以今日的象棋制度,實始於南宋,是可無疑義的。
一、圍棋
圍棋古謂之弈,如《論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孟子》:「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此弈皆指圍棋。至漢時北方仍稱為弈,南方則多稱為圍棋。如揚雄《方言》:「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班固《弈旨》:「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其後或稱弈,或稱圍棋,不一而足,但於此可知圍棋之稱,當始於漢。至於圍棋的創始,說者不一,如晉張華《博物志》云: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教之。
是為堯為舜,在張氏已疑莫能明。然此恐亦推測之詞,未必可...
作者序
前記
遊戲與娛樂,均關於遊樂的事,初看起來,兩者是相同的,但嚴格來說,遊戲與娛樂,似也有個分別。大約遊戲範圍較雜,名目極多,因此有許多遊戲,往往不入正軌,而流於邪道,如賭博古亦稱為遊戲之一,所謂博戲是也。孔子也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與其飽食無所用心,不如博弈之為賢也。可知古亦認為雅戲,其後始專以賭錢為事,乃非正當的了。娛樂則範圍似乎較狹,而且較為正當,可以調劑身心,是精神上一種很好的安慰,所以大家都覺得需要提倡,不像遊戲有幾種是要禁止的。所以說到遊戲,總覺得有些不莊重的,而娛樂,那便是莊重一些了。本書前十節可說是談遊戲,後十節是談娛樂。因為著重在掌故,所以所談以過去的為多,但如過去雖有而現在未見盛行的,那也略而不談了。
遊戲與娛樂可談的真是很多,這裡不過略舉其要而已。讀者幸勿以此為已全,而責著者有遺漏的。
── 楊蔭深 一九四五年冬至日
前記
遊戲與娛樂,均關於遊樂的事,初看起來,兩者是相同的,但嚴格來說,遊戲與娛樂,似也有個分別。大約遊戲範圍較雜,名目極多,因此有許多遊戲,往往不入正軌,而流於邪道,如賭博古亦稱為遊戲之一,所謂博戲是也。孔子也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與其飽食無所用心,不如博弈之為賢也。可知古亦認為雅戲,其後始專以賭錢為事,乃非正當的了。娛樂則範圍似乎較狹,而且較為正當,可以調劑身心,是精神上一種很好的安慰,所以大家都覺得需要提倡,不像遊戲有幾種是要禁止的。所...
目錄
一 圍棋
二 象棋
三 球戲
四 拳擊
五 雜耍
六 魔術
七 獸戲
八 禽戲
九 鬥戲
一○ 博戲
一一 歌謠
一二 俗曲
一三 舞蹈
一四 相聲
一五 講書
一六 寶卷
一七 彈詞
一八 鼓詞
一九 戲劇
二○ 電影
一 圍棋
二 象棋
三 球戲
四 拳擊
五 雜耍
六 魔術
七 獸戲
八 禽戲
九 鬥戲
一○ 博戲
一一 歌謠
一二 俗曲
一三 舞蹈
一四 相聲
一五 講書
一六 寶卷
一七 彈詞
一八 鼓詞
一九 戲劇
二○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