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是明治維新150週年,本書以明治維新期間重要人物為線索,講述日本如何以「明治維新」為契機,從一個落後國家奮起追趕、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歷程,也分析了日本為甚麼會走上對外侵略的內在原因。
2、以人物專題的形式,將歷史、人物、事件相結合,既可單篇閱讀,專題相互結合也可大致勾勒出自1853年「黑船事件」被迫打開國門,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60年的近代歷史。
3、作者馬國川是國內知名財經專欄作者和青年學者,本書是他以訪問學者身份旅日期間的讀史文集。文筆簡潔犀利,思想深刻,啟發讀者以日本為鑒,深入思考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得失進退,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文明。
4、吳敬璉、易中天、錢穎一、雷頤、許紀霖、吳曉波等多名經濟、歷史、文化界名人為本書做推薦語。
本書是作者以訪問學者身份旅日期間的讀史文集。以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追蹤自1853年「黑船事件」被迫打開國門,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60年的時間裡,以「明治維新」為契機,日本如何從一個落後國家奮起追趕、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歷程,也分析了日本為甚麼會走上對外侵略的內在原因。同時,由於地緣的相近與歷史的相似性,作者讀日本,想中國,以日本為鑒,深入思考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得失進退,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文明。
名人推薦
任何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都不會是一條沒有曲折險阻的平坦大道。近代以來,好幾代中國人都為建設現代中國而努力奮鬥過,然而屢屢遭遇挫折。本書講述的是明治時代日本走向現代化的故事。其中既有克服歷史障礙、快速提高現代性的成功經驗,也有落入陷阱甚至走入歧途的失敗教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了解我國近鄰的這些經歷,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把自己建設富裕、民主、文明的現代中國之路走得更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敬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日本的昨天,有利於中國的明天。本書很值得一讀。——廈門大學退休教授 易中天
本書講的是日本在100多年前的一個關鍵發展階段時期的歷史往事。在世界各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日本是在亞洲最早開啟現代化征程的國家。它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思考中國的問題極具價值。以比較的視角審視中國的發展,既有利於深刻地認識中國,也有利於明智地認識世界。——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錢穎一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週年,也是戊戌變法120週年。日本改革取得了成功,清王朝改革則不旋踵而夭折,國運從此截然不同。雖然歷史已經遠去,但是讀國川君的這本書,卻發現我們仍然走在歷史的延長線上。因為自從被迫打開國門之後,中日兩國要完成同樣的歷史任務:走向世界,走向文明。這個歷史任務一天不完成,那麼我們一天就不能走出這段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
如果要預測中國的未來,必須了解中國的歷史;假如要知道中國的近代,必須通曉日本的明治維新。從某種意義上說,晚清的近代化,就是明治精神的產兒。馬國川先生的這本書,以記者的敏銳加學者的思考,告訴了我們那個時代的啟蒙故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許紀霖
如果說吉田茂的《激蕩百年史》寫的是近代日本的歷史大脈絡,那麼這本《和魂洋才—締造明治時代的那些人》則通過生動細緻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帶我們深入近代日本的歷史肌理,近距離觀察這個東瀛島國通過六十年奮鬥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的艱難歷程。其間的成敗得失,都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的難得鏡鑒。——著名財經作家 吳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