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辭
學術性著作,難免道理深奧、文字艱澀,我讀陳寅恪、金岳霖、牟宗三等人著作,都有這個印象。文化名人黎東方,有一節故事,記其留法初期,不能順利就讀,因導師嫌他文字難以卒讀,不肯收留他。後來他努力尋找辦法,領悟了當中原理:西方名著,哪怕是學術巨構,一般能做到條理通順,文字優雅流暢,引人入勝,翻開書來,覺得閱讀是享受,不是苦差。蓋西方人重視讀者的要求。黎東方畢業歸國後,其歷史文化著作都屬暢銷書,大概一直記取當年的教訓。眼前,陳岸峰教授這本《回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正是朝着這一方向書寫,讀者翻閱下去,一路可以感受歷史的滄桑,典故的趣味,文字的奧妙。詩歌藝術的優美與人間政局的變幻莫測,皆在其中矣。
書名預示的重點,在於杜甫所書寫的安史之亂,但細閱全書,必能瞭解,當中涵蓋了杜甫一生重要事蹟。如果連註釋都肯留心閱讀,就知道,細微的地方,如觀公孫大娘舞劍的年代,是童稚,弱冠,抑青年;杜甫有多少兄弟姊妹,等等,都提供了參考資料,供閱覽者瞭解。至於詩人一生重大經歷,包括與李白交往,陷敵、北征、入蜀等,亦能詩文並舉,用心縷述。陷賊,使杜甫成為安史之亂的直接經歷者與受害者,卻又是在場觀察者和當路描繪者,他的歌詠和述,因此成為戰爭見證者的手稿,成為第一手歷史文獻。杜詩產生時,先天就具備「史」的色彩和價值,加上老杜的文采,作品就是史詩和詩史。其他詩人無其不幸,自然亦無其幸,這能給我們人生帶來一點啟發嗎?以亂世詩人慘情為重心,此書寫來,意義何在?居安思危!我最注意的有兩點,一是為了收復長安,求助於吐蕃、回紇,條件是「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即朝廷歡慶能取回土地和居民,但財富和子女卻放任給戎狄搶掠,不必說,這與北宋汴京淪陷,日本侵華在南京大屠殺、星加坡大屠殺,只是程度差別。作者引杜詩和史料解說,使人讀之怵目驚心,更能感受到「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的苦況。書中提及英明天子唐玄宗,讓李林甫肆意清除異己,操縱朝政,甚至兒子李瑛、李亨亦難逃迫害,於是昨日盛世歌舞昇平,今朝亂世屍骨蔽野,天子與庶民一齊奔走流浪!很明顯的,領導人昏憒,政治黑暗,是國家動亂之源;杜甫之外,不知權臣貴戚之中誰能為動亂而羞恥?以史為鑒,這一場動亂,固然讓杜甫嘗盡苦頭,然而杜子已矣,作者如此細意述說亂局之來龍去脈,詩史互證,我想,其中或許寄託其哀憫蒼生之念,不獨全為杜聖也。
此書以杜詩賞析為基礎,以歷史文獻為根據,以古今評論為輔佐,通過人物言行、政治動態、譜牒線索等材料,用夾夾議的形式,闡述安史之亂之因果、過程、影響。驟看書名,以為此書不難寫;《詩經》、《楚辭》雖是中國文學宗祖,多數人未曾閱讀,但杜甫詩歌,深入社會底層,幾乎無處不在,無人不誦。文人雅士,評者代有其人,千百年來,中外著述,不說汗牛充棟,而是數之不盡。材料如此豐富,似乎多花心思搜尋,即可縱言賦論。然而,若想深一層,即知下筆極之不易。前人說「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居然為之擱筆,現在長篇巨幅,洋洋數十萬字,學術規範又要求謹嚴精細,還要達到具趣味性並吸引普通讀者,非有巨大魄力,必不敢承擔寫作計劃,若無劍膽琴心,必不能順利完成研究任務。陳岸峰教授《回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的出版,最能看出其學識宏富,勤奮用功,以至於組織及書寫能力高強之處。
王晉光教授(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
2017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