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明的天空群星燦爛,其中最亮的兩顆星是老子與孔子。老子是智慧大師,他以道為最高思想範疇,創立了道家學派;孔子是道德大師,他以仁為最高倫理範疇,創立了儒家學派。老子與孔子,道家與儒家,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人格,引導着中華文明的發展和演進。每當中華民族面臨振興崛起的關鍵時刻或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人們總是會回過頭去請教老子與孔子,或問道或問仁,進而從他們那裏獲取精神食糧、智慧清泉和前進動力。
老子,生卒年難以詳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大約生活於春秋末期,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時間,曾擔任過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圍繞着道的範疇,構築起宏偉的道家思想體系,涵蓋本體哲學、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一般認為,道家與諸家的關係是體與用的關係,諸家皆明一節之用,而道家則總攬其全,實為諸家之綱領。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老子是革命家,他消解了「上帝」、「天命」等宗教和迷信觀念,實現了古代思想史上的革命。老子是哲學家,他創立了道的學說,建構起中華民族抽象思維和理性思辨的整體框架。老子是政治思想家,他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更深刻地反映了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規律。老子是道教始祖,他創立的道家學說成為道教理論最為重要的淵源。老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書,《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只有五千餘言,卻是人類最偉大的經典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除《聖經》外,《老子》一書是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化經典。
十年之前,在寫作《論語與人生》時,我就萌發了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願望。老子與孔子是中華文明長河中的兩位思想巨人,研讀孔子,怎麼可能不研讀老子呢?!況且,在大學期間,我學的是哲學,研讀《老子》甚於《論語》。然而,研讀《老子》的難度超出想像,哲學思維的玄妙深奧,既令人着迷,又讓人如墜五里雲霧之中,這使得研讀老子經常處於停步不前的狀態,更談不上寫作《老子與哲學》。無奈之餘,我把業餘時間更多地放在閱讀《古文觀止》上,仍然在傳統文化的海洋裏流連忘返,不意寫成了《品讀國學經典》,於二〇一四年交由三聯書店(北京)有限公司出版。同時,重新燃起了研讀《老子》的願望,經過多年辛勤醞釀、一年奮筆疾書,終於完成了《老子與哲學》的寫作,實現了多年前的夙願。擱筆之餘,收獲的喜悅替代了寫作的艱辛,真是人生之快事。
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難度,實質是學習研究哲學的難度。哲學是什麼,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為什麼要學哲學,至今也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而哲學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無時無刻不在圍繞着人類,探尋着生命的終極價值。人是肉體與心靈的統一體,其意義在於精神維度的社會性存在。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是被動的,在這個世界裏生活,碰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都有偶然性,但有一個是必然的,就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生的終點。生命的有限性與精神的無限性常常使人產生困惑和虛無感,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最著名的一幅畫的題目,就是《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哲學關注的正是這些問題,用純粹的人類理性去應對任何挑戰,在不可捉摸的世界裏尋找安身立命的價值;哲學拷問的是人類的命運,牽引着人們超越現實,尊崇智慧、探索真理、追尋美好,讓人們克服對自身渺小的恐懼和對未來無知的迷茫;哲學是人的精神故鄉,追尋意義的世界和人類存在的家,從而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哲學的抽象、思辨和縹緲,這是我寫作《老子與哲學》的難度,也是我堅持寫作的動力源泉。
清朝桐城學派做學問主張考據、義理和辭章的統一。考據是指校勘、考證、釋義等語言文獻研究方法;義理是指文本內涵的解讀、分析和概括提煉;辭章是指邏輯框架、論證說理和文辭表達。《老子與哲學》重在義理和辭章,在義理方面,力圖在全面、系統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對老子思想既進行分析又進行綜合,正確地給予認識,客觀地加以解讀;在辭章方面,搭建起哲學、政治和人生的思維架構,以老子之思想範疇、概念為主體,展開論證和分析。《老子與哲學》沒有在考據方面花費更多精力,只是對不同的考證和釋義做出必要選擇。
從《論語與人生》寫作開始,作者一以貫之的研究方法是解構、建構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老子與哲學》更加圓融、成熟地運用這一研究方法。首先是解構,即在反覆研讀《老子》一書的基礎上,在宏觀把握老子思想的前提下,對老子思想進行條分縷析的梳理和分門別類的歸納,進而分解為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不同部分。爾後是建構,根據作者的學術視野和理論功底,對解構後的老子思想做出排列組合,從本體論、政治學和人生觀三個方面進行重構和解讀,以便於讀者更好地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認識把握老子的思想。在解構和建構過程中,作者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以老子注解老子,即以《老子》書中的概念、判斷和觀念以及歷史上記載的老子言行和事例,來詮釋老子的每一個思想觀點,儘量避免個人的隨意發揮和任意議論。
《老子與哲學》的邏輯結構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其人」,重點介紹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哲學家,又是政治思想家,還是道教始祖。第二部分是「本體哲學」,着重闡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玄覽靜觀的哲學思想。第三部分是「政治哲學」,着重闡述老子的無為而治、南面之術和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第四部分是「人生哲學」,着重闡述老子的聖人人格、見素抱樸和卑弱自持的思想。全書共有三十六篇文章,每篇文章與全書的邏輯體系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聯繫在於全書是一個有機整體,每篇文章之間互有照應,可以幫助讀者全面把握老子的思想體系;區別在於每篇文章相對獨立,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可以幫助讀者充分認識老子思想的某一側面或觀點。無論是閱讀全書,還是閱讀其中的文章,但願都能對讀者有所啟迪、有所體悟、有所幫助。
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一個外國哲人如此看重老子思想,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認真研讀《老子》,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既改造主觀世界又改造客觀世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享受智慧的樂趣、生活的美好和思辨的空靈。
作者謹記於乙未年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