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薩金字塔與星座的對應
挪亞一家出方舟後,挪亞與三個兒子間曾發生不偷快事件:
挪亞是農夫,是他開始栽葡萄園的。他喝了一些酒就醉了,在他的帳棚裡赤著身子。迦南的父親含
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面告訴他的兩個兄弟。於是閃和雅弗拿了外衣搭在二人肩上,倒退著進去,
遮蓋父親的赤身;他們背著臉,看不見父親的赤身。挪亞酒醒以後,知道小兒子向他所做的事,就
說:「迦南當受詛咒,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又說:「耶和華—閃的神是應當稱頌的!願
迦南作閃的奴僕。願神使雅弗擴張,願他住在閃的帳棚裡;願迦南作他的奴僕。」
(創世記十:20~27)
現今的社會裡,兒子若看見父親的裸體可能不算什麼,但在聖經時代卻是一項大罪,含因此而受挪亞的詛咒。經文提到這個詛咒甚至牽連到含的兒子:迦南。上文更提到耶和華是閃族的神,而亞伯拉罕就是閃的後代,所以上帝已指明他的選民是來自閃族的。「願迦南作閃的奴僕」也許就是預言以色列民族終有一日佔領迦南地。讀者應該還記得在大洪水前的世代,先是亞當夏娃與蛇(撒旦)勾結而吃下智慧果子,最終被神詛咒並逐出伊甸園;及後,該隱在殺了自己兄弟後受到上帝第二次詛咒,結果就是該隱後代與守望者勾結而生下拿非利人(巨人),上帝為了毀滅這班拿非利人,於是用洪水滅世。如今含受到挪亞的詛咒,含的後代也可能跟拿非利人的後代勾結。含其中一個兒子是古實,古實生了寧錄,而寧錄在上文已提到可能跟亞衲人(拿非利人的後代/阿努納奇)有聯繫。含另一個兒子就是迦南,迦南生了長子西頓,西頓的領地就是黑門山(守望者降落地點)西南面的海岸。所以迦南家族的疆界是從西頓到基拉耳,直到迦薩(現今的加沙),而這些地區正是利泛音人(拿非利人的後代)的活動範圍:
在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這一片地,從埃及河直到大河,幼發拉底
河,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泛音人、亞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
人、耶布斯人的地。」(創世記十五:18~19)
當中的亞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全都是迦南的後代,再一次證明迦南後代與利泛音人是混居在同一地區,他們彼此勾結也絕非沒有可能。經文更清楚指出利泛音人(巨人)的活動範圍是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河,埃及河就是現今的尼羅河,尼羅河旁邊就是著名的三座吉薩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及孟卡拉金字塔。當中最大而又最古老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因在其下方發現貝殼而曾經被人認為它是在大洪水前所興建的。
不過傳統埃及學家認為它是興建於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年代,約公元前二五五一年至二五二八年。
經文中的亞伯蘭即亞伯拉罕,他生於公元前約二一六六年,即胡夫金字塔興建後的四百年。換言之,即是在亞伯拉罕年代仍然有利泛音人(巨人)活躍於埃及地,而這班利泛音人會否曾於四百年前參與過金字塔的興建?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
胡夫金字塔是由重量平均達二點五公噸的巨型石塊所砌成,這些石灰岩巨石主要採集自金字塔南邊的礦石場。金字塔內部的墓室及走廊則用上花崗岩來修建,而這些花崗岩卻要從金字塔南邊九百三十五公里的亞斯文運來。當時動用的人力估計約為二萬至三萬人,歷時約廿三年才完成。最具爭議的就是金字塔的建築方法,目前最受學者所接受的就是坡道學說:先興建不同斜度的坡道,然後利用它們把巨石運送至不同高度及位置作接合,最後在金字塔完工後便把坡道拆除。這種建築方法的難度會隨著金字塔的高度而增加,石塊的流動率必然因此減少,最頂部分的石塊就要隨機應變來擺放。
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埃及人在沒有重型機械吊臂的幫助下,利用這種坡道興建金字塔似乎合情合理。可惜這學說最大的致命傷,就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在金字塔附近發現任何坡道的殘骸或相關的有力證據。坡道學說最多只可算是合理的推測,但不代表是事實。
唯一無可否認的是,金字塔的建築技術的確相當精湛。我們會發現金字塔外表的石塊非常緊密地排列,連刀刃都無法插進,可見每塊巨石都切割得非常精準。金字塔四面都各自對準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誤差只有三分(二十分之一度)。 金字塔剛好位於北緯三十度,即是赤道往北極三分之一的位置。若沿著金字塔緯度繞地球走一圈會經過最多的陸地,沿它的經度走一圈也是經過最多的陸地。換言之,吉薩金字塔是地球陸地的中心,可見當年的建築師對金字塔的選址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顯示了這班建築師掌握了高度的地理測量技術。金字塔的神秘不止於此,還有更多。胡夫金字塔的高度乘以四三二○○會得出地球的半徑,把它的基座周長(四邊長度之和)乘以四三二○○會得出地球赤道的圓周,誤差非常小。
所以胡夫金字塔是對地球一比四三二○○的等比測量,暗示建築師在興建金字塔之前就已得知地球的大小。建築師除了把四三二○○隱藏在金字塔的結構裡,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秘密?
法蘭克福大學的戴衡德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史教授桑提拉納在一九六九年出版了《哈姆雷特的石磨》,書中指出公元前六千年已有一套天文科學知識存在於世上,這套天文知識來自於一個古文明, 此古文明首次根據數量、測量、重量來理解這個世界。即使在這古文明消失後,仍然對後來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等的歷史文明產生深厚的影響。他們認為此消失的古文明的存在證據可從歲差運動找到。
所謂「歲差」,就是指地球自轉軸因太陽和月球的潮汐力的影響而漸漸動進,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二萬五千九百二十年的週期掃畫出一個圓圈。
這個歲差運動會使春分點(三月二十一日春分時太陽在星空上的位置)在黃道帶上移動,移動一度需時七十二年,三十度則需時二一六○年,而三十度相當於一個黃道星宮。換言之,春分點由一個星宮轉換至下一個星宮需時二一六○年,轉換兩個星宮需時四三二○ 年,走完一趟十二星宮(移動三百六十度)則耗時二五九二○ 年。這裡出現了四三二○ 這個數字,把它乘以十倍就會等於金字塔的神秘數字四三二○○。亦即是說,金字塔的結構隱藏了歲差運動的數字密碼。歲差密碼還可包括七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的一半)、一○ 八(三十六加七十二)、五十四(一○八的一半)、二一六○、二一六(二一六○的十分之一)、四三二○(二一六○的兩倍)、四三二○○(二一六○的二十倍)等等。戴衡德博士和桑提拉納教授指出,這些歲差密碼經常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古老神話和神聖建築當中,可見這個已消失的古文明除了掌握地理測量技術外,還擁有先進的天文知識。而吉薩金字塔就是這種地理測量與天文知識融合後的結晶。
戴衡德博士和桑提拉納教授所指的「已消失的古文明」,會否就是我們一直探討由守望者所發展的史前文明(或我所說的洪水前的蘇美爾文明)?如果讀者還記得的話,守望者是一班精通天文及地理知識的墮天使:
巴爾卡亞爾(Barkayal)教導如何觀看星辰;亞基比爾(Akibeel)教導神蹟;塔米爾(Tamiel)教導天文學;以及亞薩拉達爾(Asaradel)教導月亮的變化移動。(以諾一書八:3)
雖然大洪水是距今一萬二千八百年前(公元前一○八○○年),而吉薩金字塔只有四千五百年(公元前二五○○年)左右的歷史,守望者未必是金字塔的直接建造者,但他們精湛的天文地理知識可能透過藏在西柏爾的石板流傳給他們的後代:利泛音人或亞衲人。另一途徑也可能是透過憑著抓緊方舟而逃過洪水一劫的巴珊王噩而把有關知識流傳下來,而巴珊王噩正是守望者領袖薩姆亞扎的孫兒,也是利泛音人的王。再加上《創世記》第十五章所記載,當耶和華跟亞伯拉罕立約的時候(約公元前二○九一年), 還說到埃及河(尼羅河)至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地區仍屬利泛音人之地。可見在亞伯拉罕進入迦南地或埃及以前,利泛音人已在當地盤踞,甚至可能有份參與吉薩金字塔的興建,正如當年亞衲人協助寧錄興建巴別塔一樣。如果利泛音人真的有份參與金字塔的興建,事情就變得簡單得多了,因為利泛音人個個身材高大:
巴珊王噩是利泛音人所餘剩僅存的。他的床是鐵的,長九肘,寬四肘,都是以人肘為度。(申命記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