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一國兩制」 行穩致遠
導言
毛澤東在香港問題上的戰略決策
周恩來與「一國兩制」
鄧公對中華民族澤潤深遠
歷史永遠會記住鄧公
習近平豐富「一國兩制」內涵
發展是解決香港問題的金鑰匙
白皮書為推進「一國兩制」指路
積極擔當「一國兩制」踐行者
「一國兩制」造就香港獨特優勢
發揮港區政協委員雙重作用
「中國航天人」精神值得港人學習
港青出路與國家發展戰略關聯
「一地兩檢」安排造福香港
中國入世給華商帶來巨大商機
緬懷徐四民老先生
馬力為民建聯發展建樹良多
第二章 改革開放 香港角色
導言
探討香港在「十三五」中的定位
對祖國一份愛 祖國給我一個舞台
港商伴隨改革開放40 年
香港工商界「愛拚才會贏」
港商參與國家建設獲得大發展
國家機構改革彰顯擴大開放
中國供給側改革含金量高
支持「非公經濟」意義重大
香港應與海南自貿區合作
向服務經濟轉型
前海成為香港與內地合作先導區
港國際競爭力有上升空間
借科研驅動新興產業
發展多元經濟
優化投資結構
「入籃」有助人幣滙率穩定
國有民營各自發揮優勢
觀看國慶60 華誕慶典有感
第三章 「一帶一路」 造福人類
導言
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香港主動尋「一帶一路」商機
積極參與國家戰略發展
參與亞投行拓展基建投融資
「一帶一路」助力沿線國家發展
港青是「一帶一路」生力軍
香港在「一帶一路」角色重要
香港應參與亞太自貿區建設
發揮優勢助力「一帶一路」
爭取設立亞投行香港分行
發揮香港優勢參與高質量發展
香港是「一帶一路」投融資平台
海上絲路香港擔當重要角色
債券通開放意義重大
航母來港護衛「一國兩制」象徵
第四章 灣區共融 協同發展
導言
促進大珠三角融合發展
應在大灣區體制創新發揮作用
互通互聯是大灣區成功關鍵
香港應由「單核心」擴展為「多核心」
港珠澳大橋開工的啟示
港深同城化從先易後難起步
如何開發港深邊境區
大灣區建設宜「前研後製」定位
大灣區建設蘊藏大商機
在邊界區發展新型工業
加強與內地經濟融合
第五章 香港所長 國家所需
導言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明天
香港在國家海洋經濟中作用重要
內地資本市場走向世界第一門戶
香港科學家是科技強國重要力量
國家建小康社會與香港的角色
香港在國家金融監管發揮作用
河套區宜建高科技開發中心
香港可助國家參與全球治理
引導資金流向創新型企業
香港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優勢
兩地合作促產業重組創新
開發邊境禁區意義重大
助力「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
建設創新型國家香港有份
與內地聯手發展海洋經濟
促進香港和內地產業對接
明確香港科技創新方向
香港優化經濟結構之路
知識經濟可促香港產業轉型升級
大眾創業對香港的影響
合力發展新裝備製造業推動轉型
第六章 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升級
導言
香港中小企的歷史機遇
香港再工業化之路
香港應及時設立創新及科技局
香港應調整經濟發展戰略
優化香港發展環境
港企升級轉型大勢所趨
不可忽略發展高端製造業
重整工業政策迎CEPA 商機
重新檢視香港的比較優勢
力保香港比較優勢
強化「香港製造」品牌
香港宜發展高技術產業
認真探討香港深層次矛盾
扶持香港中小企
科技園是香港產業升級契機
香港競爭力不進則退
發展高科產業加快轉型
香港應抓住海西發展機遇
人民幣結算商機無限
香港競爭力弱化不容忽視
重塑香港經濟競爭力
香港需要培養新型青年人才
實現香港可持續發展
第七章 兩岸一家親 港台關係密
導言
兩岸和平發展勢不可擋
兩岸簽署ECFA 意義重大
促進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
「九二共識」推動港台關係發展
不負光榮使命 推進祖國統一
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
把握兩岸「三通」之商機
兩岸和平發展 香港作用重要
港閩合作與兩岸三地經濟圈
兩岸服貿協議有利港台合作
兩岸三地創新驅動互惠共贏
提升和強化港台關係
推進港台關係實質進展
港台可擴大合作空間
增進兩岸中華文化認同
宏揚華商精神 促進祖國統一
第八章 激濁揚清 正本清源
導言
以史為鑑 面向未來
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功在千秋
中美貿易摩擦令香港經濟蒙陰影
香港應對貿易戰之道
「佔中」重創香港營商環境和競爭力
香港應息政爭謀發展
社會各界聯手抵制「佔中」
「佔中」引「台獨」是危險傾向
保留「功能組別」意義重大
確保港商內地投資權益
力保比較優勢 提高應變能力
在信息化條件下重塑僑資文化
應在香港大力推廣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