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一本書,是從我多年前所寫《古今中外:從中華文明看世界》一書改編而成。
「文化」(culture)有別於「文明」(civilization)。「文化」,是一種狀態,是並無文明與野蠻之分。而「文明」一般是指有組織的城市。人類是有了「文化」之後,然後有「文明」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血,漢中有胡,而胡中亦有漢。在中國成立王朝的胡人,最先是匈奴人。後來入主中華的胡人,主要是隋、唐時的胡(鮮卑人)漢混血兒、元朝時的蒙古人和清朝時的滿洲人。
自古以來,中華王朝周邊的政權,尤其是韓國、日本和越南,都引進了漢字、儒學、律令制度、漢化了的佛教、科舉制度(日本除外)、書法和建築藝術等等。中華文明已經從中國輸出到周邊的地區。一般來說,「中華文明圈」(或稱「漢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主要是包括東亞和南亞的國家,尤其是韓國、日本和越南。除此以外,還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中華」,而在不少地方都有「唐人街」。但是,文化上的認同並不等於政治上的歸屬。中華王朝周邊的政權,是沒有一個自願接受被中國管治的。在過去的百多年,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國周邊的國家都在進行「去中國化」。現在大多數的韓國人、日本人和越南人都已經看不懂中文了。
隨著中國的再次崛起,中國成為了利益所在,世界上說華語的人(Chinese-speaking peoples)將會越來越多。由於「中國熱」(學說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圈」將會重回韓國、日本和越南,甚至走出亞洲。「華語世界」(Chinese-speaking world)亦將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變得更大。
歷史可以利用為一件無形的武器,所以每個國家都設法「創造」出自己的歷史。一般的歷史教育其實是在宣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情操。古今中外,國家歷史都是為政治服務。在各國的歷史書中,往往都可以看到美化本國和醜化鄰國的現象。其實,不論是獨裁或是民主體制的國家,都或多或少在推行「洗腦」教育,而其不同之處,只是在於程度上之大小和手法上之高低。古今中外的歷史,往往都是被「武器化」了。中國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我們對任何重要事情,都應該以比較理性及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先有結論」,然後利用一些手法(包括以偏概全、尋章擇句、斷章取義等)去「後找理據」,是走向文明的絆腳石。如果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去「尋找真理」,我們不難從獨裁者的筆下尋找到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美麗章句;我們亦不難從殺人狂魔的口中尋找到談仁說義的詩篇。
文明的處事態度,基本上是在未有結論之前先擺事實、講道理。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是知易行難。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往往都只擺自己的事實和講自己的道理,而沒有用心去了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例如,我們知不知道秦檜、吳三桂或汪精衛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我們知不知道「台獨」、「藏獨」和「疆獨」等人士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究竟那些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日本人所擺的是甚麼事實,講的是甚麼的道理?我們知不知道日本人在釣魚台主權爭論中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呢?如果我們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都不知道甚或沒有興趣去了解,那我們的「獨立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在未了解對方所擺的事實和講的道理之前,便對他們亂扣帽子、定黑白正邪,這種態度是不是文明的呢?在「知己」不足和缺乏「知彼」的情況下,我們可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呢?走向文明的態度,是理解別人的觀點及反省自己的立場。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猶太人「十戒」中的不殺、不搶、不姦;孔子的「仁」和孟子的「義」;釋迦牟尼的「眾生平等」;墨子的「人無長幼貴賤」和耶穌的「愛鄰如己」等等的觀念,在二千年前已經出現了。但是,古今中外一個不幸的普遍現象,是當一個人(不管是學問高低或財富多少)面對名與利的時候,他們的核心價值便可能會開始模糊;而往往名與利越大,其核心價值便會變得越模糊。更不幸的是,有權有勢的人會透過他們的御用「專家」或「學者」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以求合理化一些違反常理和常識的制度和現象,以便延續他們的既得利益。
從古書和文物中尋找真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在書中對歷史人物的評論,並無不敬之意,亦無意為任何歷史人物翻案。我只是想帶出一個訊息:世事並不是非黑即白,人亦不是非邪即正。還有,任何偉大的人物,都可能有其陰暗的一面。書中提出的問題,並不反映我的立場,其目的只是希望使讀者了解多一點事情的始末,繼而獨立地思考對與錯的問題。
我是個學習者,而不是學者。這一本書,並不是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為大眾而寫的書,希望增加通識,鼓勵思考。
本書必有錯漏,歡迎指正。如對本書有任何意見,可電郵至2008at54@gmail.com。
陳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