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華民國成立與袁世凱當選總統
一、 武昌起義
二、 袁世凱集團的形成
1. 軍事集團的形成
2. 逢迎滿清權貴
3. 示好同僚故舊
4. 結拜姻親義子門生
5. 爭取立憲派
6. 輸誠革命黨
7. 外人支持
三、 袁世凱獨攬大權的經過
1. 從九死一生到東山再起
2. 袁世凱責任內閣的意義
3. 盡攬兵權
4. 以戰迫和
5. 鎮壓北方
四、 南北議和
1. 初步接觸
2. 唐梁和談
3. 秘密斡旋
五、 中華民國成立與清帝退位
1. 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 籌組臨時政府
3.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
4. 清帝退位
5. 袁世凱當選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6. 定都北京
7. 北京兵變之謎
六、孫中山讓位的原因
1. 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對袁承諾
2. 孫袁威信的分別
七、辛亥革命的意義
1. 結束帝制
2. 民族革命
3. 思想革命
4. 列寧讚揚中國革命
第二章 歷史逆流
一、 民國初年的亂局
1. 新政權的權力鬥爭
2. 南京兵變
3. 袁世凱孫中山黃興北京會談
4. 政黨政治與宋教仁案
5. 二次革命
6. 中華革命黨的成立
二、 袁世凱攬權與二十一條
1. 進步黨內閣
2. 攫取正式大總統職位
3. 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和步向獨裁
4. 袁世凱與二十一條
5. 五九國恥
三、 洪憲帝制
1. 復辟帝制的經過
2. 護國戰爭
3. 取消帝制
四、 軍閥割據
1. 府院之爭
2. 張勳復辟
3. 護法運動
第三章 五四運動
一、 引言
二、 背景
1. 政治背景
2. 新舊思想的激盪
3. 西方思潮的衝擊
4. 學潮的醞釀
5. 資訊交通的發達
6. 北京大學的改革與創新
三、 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1. 山東問題
2. 巴黎和會的交涉
3. 和會消息的報道和反應
四、 五四運動的經過及結果
五、 五四運動的影響和意義
1. 中外文化的激盪與社會主義大論戰
2. 文學革命
3. 女權運動
4. 平民教育
5. 反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
6. 政治方面
7. 經濟方面──抵制日貨
第四章 中國國民黨與帝國主義的鬥爭
一、 孫中山領導的反帝國主義鬥爭
1. 帝國主義屢次破壞孫中山革命事業
2. 孫中山與帝國主義的鬥爭
3. 孫中山反帝國主義的理論──三民主義
4. 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
二、 孫中山與帝國主義的鬥爭
1. 收回關餘的鬥爭
2. 平定英國煽動的商團之亂
3. 堅決反對法國金法郎案
4. 孫中山對美國偽善的斥責
三、 國民革命的爆發
1. 孫中山最後的革命路程
2. 帝國主義的血腥鎮壓
四、 聯俄容共時期中國國民黨反帝國主義的鬥爭
1. 國共合作對付帝國主義
2. 國民政府領導的省港大罷工
五、 國民革命的首仗勝利
1. 重挫香港經濟
2. 英國威風掃地
3. 軍閥政權土崩瓦解
4. 廣州成為國民革命的聖地
六、 小結
第五章 孫中山晚年的革命策略:粵皖奉三角同盟
一、 引言
二、 粵皖奉三角同盟的建立
1. 爭取段祺瑞
2. 聯合張作霖
三、 馮玉祥與首都革命
1. 馮玉祥的革命之路
2. 孫中山與馮玉祥的聯繫
3. 第二次直奉戰爭與首都革命
4. 首都革命的功敗垂成
5. 首都革命的爭議
第六章 孫中山晚年的革命策略:聯俄容共
一、 引言
二、 聯俄容共的考慮
1. 俄國的革命經驗
2. 世界革命與共產國際的成立
3. 新思潮的衝擊
4. 爭取美援失敗
三、 孫中山與俄國的接觸
四、 蘇俄在中國的經營
1. 與中國恢復邦交
2. 越飛拉壟孫吳合作抗張
3. 蘇聯與陳炯明的接觸
4. 加拉罕扶持馮玉祥反對張作霖
5. 共產國際在中國的活動
五、 共產國際與孫中山的交涉
1. 維經斯基
2. 馬林
3. 達林
4. 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