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要忘記我們的美好
香港雖說是彈丸之地,然而百多年來因緣際會,盡得中西文化交融之利,得享文化、宗教、風俗、建築等各方面的多元和包容,才得見今天豐盛多采的獨特性。隨着人口增加,城市發展步伐急速,不少本地傳統風俗和舊建築被無情地摧毀,早已回歸塵土,令人惋惜,發展彷彿成了不可抗拒的硬道理。從文化角度來說,建築是最能具體呈現人文歷史記憶的載體,呈現出多門的美學,反映時代特色。幸好今天不少熱心人堅持以自己的方法抗衡此風,着力推廣,提高市民的保育意識。認識多年的陳天權就是其中一位表表者,他曾任職記者,早年走遍大江南北,到世界各地采風,以其細膩的筆觸,加上敏銳的觀察力,出版多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帶領讀者以多角度觀賞各處風情和歷史文化。
近十多年來,天權兄專注於本地風俗歷史,尤其在歷史建築上,更具真知灼見,鍥而不捨走遍每個角落,專訪不少相關人士與翻查資料,尋找舊建築與社區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發掘人所未說的故事,構建出一幅又一幅的歷史拼圖。除了出版書籍外,更透過導賞團和講座,全方位推廣本地文化。對此我深感佩服,更常請教天權兄,閒談中經常笑說他擁有非一般的腳骨力、洞悉力、毅力和魄力。查實憑着熱熾的心,堅毅的精神,才是他堅持多年尋尋覓覓,細說故事的原動力。
最後希望小城的保育熱潮不止是曇花一現,官民雙方能夠持着開放和相互尊重的態度,共同協力,以追尋整存完整歷史資料,最終能夠保留具價值的歷史建築物,令下一代接觸到實實在在有溫度的舊建築,在觀賞中連結歷史的脈絡,記存回憶,認識當下的自我身份和未來的角色。在此我再次感謝天權兄,為香港的傳統歷史文化所付出的努力。
留下美好,不至遺忘,實在是功德無量。
吳文正
文化葫蘆創辦人
202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