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說中醫的基礎是中藥,中藥的核心是方劑?
「西藥治病,中藥治人」的說法有何依據?
同一感冒症狀,為甚麼不同的中醫會開出不同的藥方?
甚麼是「對症下藥」?名方、偏方、秘方有何異同?
中醫治病離不開中藥,中藥離不開藥方(方劑)。遣藥組方看似簡單,實際上考校醫生整體醫學涵養和醫術水平,小藥方蘊含大學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簡要介紹方劑學的發展歷程、方劑與治法的關係,方劑的分類、組成、劑型,中藥的用量與服法後,詳細介紹了解表劑、清熱劑、化痰止咳劑、理氣劑、理血劑、補益劑等主要方劑的類別、代表方劑的證候分析、藥性及方劑分析、運用與禁忌等內容。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你,提供了全新的閱讀和學習體驗。
作者簡介:
羅大倫
原名羅大中,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原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節目主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國醫》主講嘉賓。
畫者 :石猴
資深出版人,獨立藝術家。策劃並創作了多部暢銷級圖書,其作品累計銷量達百萬冊。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權威科普
中醫藥博士、百家講壇主講
圖解中醫
通俗易懂、入門啟蒙
方劑配伍
分類•劑型•運用•禁忌
編輯推薦:
1.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知名電視台主講嘉賓羅大倫編繪,著名媒體人梁冬作序推薦;
2. 科普中醫方劑配伍及臨床運用知識;
3. 採用圖解的方式,配合解釋理論和病證,化繁為簡,圖文並茂。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權威科普
中醫藥博士、百家講壇主講
圖解中醫
通俗易懂、入門啟蒙
方劑配伍
分類•劑型•運用•禁忌
編輯推薦:
1.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知名電視台主講嘉賓羅大倫編繪,著名媒體人梁冬作序推薦;
2. 科普中醫方劑配伍及臨床運用知識;
3. 採用圖解的方式,配合解釋理論和病證,化繁為簡,圖文並茂。
章節試閱
帶你了解方劑
影視作品裡常有這樣的情節:有人生了病去看中醫,老醫生望、聞、問、切一番後,稍做沉吟,便抬起手來,大筆一揮,刷刷刷,在處方上瀟灑地寫出要用甚麼藥,用多大劑量,然後交給病人,督促他們按此抓藥。
這個過程就是開藥方。開藥方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是一項考校醫生整體醫學涵養和醫術水平的工作。遣藥組方是將群藥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考慮如何運用藥與藥之間的配伍原則和規律,怎樣才能使其發揮最佳效力,達到治病且不傷人的目的,並且還要斟酌每一味藥的用量,使寒熱、升降、補瀉之間的配合更切合病情。總之,方劑中蘊含著大奧妙。本書中,我們就為您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何謂方劑
方,指藥方、處方;劑,指調配、調和。方劑的原意是指將藥物按一定的規矩和方法組合成方。確切地說,方劑是在辨明病證、查明病因、確定治法之後,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劑型和用法,按照組方結構的原則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劑學的發展歷程
研究方劑的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義及其加減,如何在辨明病證、查明病因之後,正確地運用方劑對症下藥,是方劑學產生以來一直追尋的目標。從方劑學萌芽、發展至今,歷代都有代表性的方書產生和大事件發生。
帶你了解方劑
影視作品裡常有這樣的情節:有人生了病去看中醫,老醫生望、聞、問、切一番後,稍做沉吟,便抬起手來,大筆一揮,刷刷刷,在處方上瀟灑地寫出要用甚麼藥,用多大劑量,然後交給病人,督促他們按此抓藥。
這個過程就是開藥方。開藥方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卻是一項考校醫生整體醫學涵養和醫術水平的工作。遣藥組方是將群藥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考慮如何運用藥與藥之間的配伍原則和規律,怎樣才能使其發揮最佳效力,達到治病且不傷人的目的,並且還要斟酌每一味藥的用量,使寒熱、升降、補瀉之間的配合更切合病情。總之,方劑...
目錄
帶你了解方劑
何謂方劑 20
方劑學的發展歷程 22
先秦時期 24
兩漢時期 25
兩漢時期—《黃帝內經》 26
兩漢時期—《傷寒雜病論》 27
魏晉南北朝時期 28
魏晉南北朝時期—《肘後備急方》 29
隋唐時期 30
隋唐時期—《備急千金要方》 31
宋元時期—宋代 32
宋元時期—金元時期 33
明清時期—明代 34
明清時期—清代 35
明清時期—清代《醫方集解》 36
方劑與治法
何謂治法 38
主要內容 39
主要體系 40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41
常用治法 42
汗法 43
汗法—辛溫解表 44
汗法—辛涼解表 45
吐法 46
下法 47
下法—寒下 48
下法—溫下 49
下法—潤下 50
下法—逐水 51
下法—攻補兼施 52
和法 53
溫法 54
溫法—溫中祛寒 55
溫法—回陽救逆 56
溫法—溫經散寒 57
清法 58
清法—清熱瀉火 59
清法—清熱涼血 60
清法—清熱解毒 61
清法—清臟腑熱 62
清法—清熱化濕 63
清法—滋陰清熱 64
消法 65
消法—消食導滯 66
消法—軟堅消結 67
消法—消癰排膿 68
補法 69
補法—補氣 70
補法—補血 71
補法—補陰 72
補法—補陽 73
古代方劑的分類
七方之說 76
病證分類法 77
祖方分類法 78
功用分類法 79
綜合分類法 80
方劑的組成
方劑配伍 82
藥與方 82
何謂配伍 83
配伍目的 84
配伍目的—增強藥力 85
配伍目的—產生協同作用 86
配伍目的—控制藥性的發揮方向 87
配伍目的—擴大治療範圍,適應複雜
病情 88
配伍目的—控制毒性作用 89
方劑的基本結構 92
何謂君臣佐使 93
中藥的君臣佐使 94
君藥 94
臣藥 95
佐藥 96
使藥 97
如何安排君臣佐使的關係 98
方劑的變化 99
藥味加減 100
藥味加減—舉例 101
藥量增減 102
劑型變化 103
方藥的劑型
何謂劑型 106
劑型 107
湯劑 107
散劑 108
丸劑 109
丸劑—蜜丸 110
丸劑—水丸 111
丸劑—糊丸 112
丸劑—濃縮丸 113
膏劑 114
膏劑—煎膏 115
膏劑—軟膏 116
膏劑—硬膏 117
酒劑 118
丹劑 119
茶劑 120
露劑 121
錠劑 122
條劑 123
線劑 124
栓劑 125
沖劑 126
片劑 127
糖漿劑 128
口服液 129
注射液 130
古方的用量與服法
中藥的用量 132
何謂中藥的用量 132
與用量相關的三要素 133
現代臨床處方的一般用量 134
古方藥量 135
古代的重量計量 135
古代的容量單位 136
歷代衡量與秤的對照表 137
刀圭、方寸匕、錢匕、一字 138
十六進制與國家標準計量單位換算率 139
中藥的用法 140
中藥用法的分類 140
內服法 141
內服法—湯劑的煎製 142
內服法—服藥量 144
內服法—服藥時間 145
內服法—服藥的冷熱 146
內服法—散劑、丸劑的服法 147
常用方劑
解表劑 150
清熱劑 151
化痰止咳劑 152
理氣劑 153
理血劑 154
補益劑 155
何謂補益劑 155
補益劑的分類 156
安神劑 157
固澀劑 158
祛濕劑 159
何謂祛濕劑 159
祛濕劑的分類 160
消食劑 161
瀉下劑 162
何謂瀉下劑 162
瀉下劑的分類 163
代表方劑舉例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 166
麻黃湯 166
麻黃湯—證候分析 167
麻黃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68
麻黃湯—運用與注意 170
解表劑•辛涼解表劑 171
桑菊飲 171
桑菊飲—證候分析 172
桑菊飲—藥性及方劑分析 173
桑菊飲—方劑分析 174
桑菊飲—運用與注意 175
清熱劑•清熱瀉火劑 176
白虎湯 176
白虎湯—證候分析 177
白虎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78
白虎湯—運用與注意 180
化痰止咳劑•潤燥化痰劑 181
貝母瓜蔞散 181
貝母瓜蔞散—證候分析 182
貝母瓜蔞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183
貝母瓜蔞散—運用與注意 185
理氣劑•行氣劑 186
越鞠丸 186
越鞠丸—證候分析 187
越鞠丸—藥性及方劑分析 188
越鞠丸—運用與注意 190
理血劑•活血祛瘀劑 191
桃核承氣湯 191
桃核承氣湯—證候分析 192
桃核承氣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93
桃核承氣湯—運用與注意 195
補益劑•補血劑 196
四物湯 196
四物湯—證候分析 197
四物湯—藥性及方劑分析 198
四物湯—運用與注意 200
安神劑•滋養安神劑 201
天王補心丹 201
天王補心丹—證候分析 202
天王補心丹—藥性及方劑分析 203
天王補心丹—運用與注意 205
固澀劑•澀精止遺劑 206
桑螵蛸散 206
桑螵蛸散—證候分析 207
桑螵蛸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208
桑螵蛸散—運用與注意 210
祛濕劑•芳香化濕劑 211
藿香正氣散 211
藿香正氣散—證候分析 212
藿香正氣散—藥性及方劑分析 213
藿香正氣散—運用與注意 215
後 記 216
帶你了解方劑
何謂方劑 20
方劑學的發展歷程 22
先秦時期 24
兩漢時期 25
兩漢時期—《黃帝內經》 26
兩漢時期—《傷寒雜病論》 27
魏晉南北朝時期 28
魏晉南北朝時期—《肘後備急方》 29
隋唐時期 30
隋唐時期—《備急千金要方》 31
宋元時期—宋代 32
宋元時期—金元時期 33
明清時期—明代 34
明清時期—清代 35
明清時期—清代《醫方集解》 36
方劑與治法
何謂治法 38
主要內容 39
主要體系 40
方劑與治法的關係 41
常用治法 42
汗法 43
汗法—辛溫解表 44
汗法—辛涼解表 45
吐法 46
下法 47
下法—寒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