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與分裂在中國歷史上交替出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背後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宿命的輪迴?
中國歷史的統一與分裂是葛劍雄二十多年來一直思索的重點問題,作者審視中國歷史,提出如何認識統一時期和分裂時期的複雜因素,如地理環境、人口的增長與遷徙、生産方式、經濟水準、文化制度、關鍵人物的作爲、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各種因素是如何制約制約中國歷史上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本書史料紮實,分析深入,不以王朝起訖為統一的終始,不以定論成說為立論的依據,返觀紛擾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實的歷史疆域,以凝練的筆觸,釐清統一與分裂的長度、詮釋統一與分裂的標準,穿透千年的時空隧道,追尋中國歷史的分分合合,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中國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歷史悠久的統一,究竟是我們寶貴的遺產,還是我們必須卸去的包袱?都是,還是都不是?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恐怕應該是對歷史進行回顧⸺站在今天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認識它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無意尋求昔日的天下,無論如何這已經是歷史,但今天的中國是昔日的天下的產物,無論你視為遺產還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必須放眼未來的天下,在21世紀的世界上佔有我們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我們再認識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讓自己知道甚麼應繼承,甚麼該拋棄。
——葛劍雄
作者簡介:
葛劍雄
浙江紹興人,1945年出生於浙江吳興南潯鎮。1965年當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師從譚其驤先生研習歷史地理學,1981年獲碩士學位,1983年獲博士學位。1985年任復旦大學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2007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曾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府參事等。
作者主要著作一覽
《西漢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簡明中國移民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中國移民史》(主編,第一、二卷作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商務印書館,1997年
《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悠悠長水:譚其驤後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人口史》(主編,第一、二卷作者),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歷史學是甚麼》,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河與中華文明》,中華書局,2020年
章節試閱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並不是最古老的國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也不是領土最大的國家,但是中國卻在世界史上擁有獨一無二的
地位。
翻開世界史,我們可以發現,埃及人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就有了曆法,這時中國正是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時期。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雛形,埃及人在此時有了最初的圖形文字,並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開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烏爾王朝於公元前3000年在幼發拉底河入海處出現,基什王於公元前2870年裁定兩河流域兩邦間的疆界爭執並樹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前2680年)開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國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般認為存在於公元前2550年前後。我們平時所說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指從黃帝時代以來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個約數,並不是正好有五千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早已找不到蘇美爾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國家,也不會發現第一烏爾王朝的蹤影。埃及作為國家的名字雖然還存在,但早已不是當年的主人了。從公元前1680年開始,西克索人、利比亞人、庫施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後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原來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眾多的外來人中,就連從公元前3000年起就長期使用的埃及語也早成了消亡的語言。其他文明古國,如巴比倫、印度、羅馬等無不如此,而中國至遲在商代(商代以前的夏代的傳說是否確實,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姑且不論)已經建立了國家,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儘管也出現過內亂、分裂、民族戰爭和改朝換代,但是以漢族(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政權實體不僅始終存在,而且統一的疆域範圍越來越廣,最終凝聚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並在18世紀中葉形成了中國的極盛疆域。
原蘇聯的領土是2240萬平方公里,為中國領土的兩倍多,但是如果拿這個國家疆域變化的歷史與中國相比,那就與現實的數字完全不同了。10世紀後半期,也就是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初年,東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輔羅斯興起,擴大了領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到12世紀中葉,羅斯就分裂為許多小公國,公元1223年又被蒙古軍隊佔有,成為金帳汗國的一部分,汗國通過俄羅斯王公進行統治。14世紀以後,相當於中國元末明初時,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強大起來,吞併了所有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並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建立俄羅斯帝國。16世紀後半期,俄羅斯的疆域擴大到伏爾加河地區。1667年,吞併東烏克蘭和基輔的事實得到了波蘭的承認。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地區,1783年奪取克里米亞。17世紀俄國擴張到亞洲,18世紀進入了遠東和中亞,19世紀從中國攫取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於蘇聯的領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最終形成。
領土面積略超過中國的加拿大和僅次於中國的美國,它們的歷史都只有二百多年,而它們的領土定型的時間就更短了。
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幾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國家。
回顧歷史,中國還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續性聞名於世界的紀錄:
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至遲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前481年)已經成為中國的主幹民族,秦漢以後漢族作為中國的主幹民族一直持續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為全國性的統治者時,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
世襲的君主制可以追到傳說中的夏朝,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的制度更已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自從秦始確定皇帝的稱號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沿用了兩千一百年。
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月的夏曆(農曆),雖然不時修訂,但一直使用了幾千年,至今仍在民間使用。自漢武帝開始以帝王年號為紀年的方法,比公元紀年早一百多年,一年不缺地排到宣統三年(1911年)。
倉頡造字的傳說雖不一定可靠,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卻證實了漢字至少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漢字已經成為中原政權和華夏民族的共同文字。秦以後,隨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展,漢字的作用範圍越來越廣。漢字的基本體系從未發生變化,在楷書出現以後,字形也基本未再改變。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更多,足以說明我們擁有一項舉世無比的遺產—統一,歷史悠久的統一: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文字、統一的紀年、統一的……甚至統一的思想。這是一項多少人曾經為之奮鬥、為之犧牲、為之謳歌、為之自豪的偉大事業,也是現代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並且不得不接受的遺產。
如果我們再深入地觀察一下歷史,還可以發現,在我們祖先的眼中,這樣的統一並不限於他們的國家、他們的民族,而是應該包容整個世界;之所以沒有做到,並不是不可能,而是沒有必要,因為在統一範圍之外的不是文明社會。這種觀念統治着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的人民長達兩千餘年,至今還存在於一些人的心靈深處,引起一些人的追憶,令一些人陶醉。
但是這樣的統一觀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發生動搖,尤其是在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大清帝國的大門以後,有人又進一步對我們這項遺產的價值提出了疑問。面對日新月異又風雲莫測的世界,有些人又感到這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包袱,認為可以痛痛快快地扔掉。
這歷史悠久的統一,究竟是我們寶貴的遺產,還是我們必須卸去的包袱?都是,還是都不是?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恐怕應該是對歷史進行回顧—站在今天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認識它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無意尋求昔日的天下,無論如何這已經是歷史,但今天的中國是昔日的天下的產物,無論你視為遺產還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
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必須放眼未來的天下,在21世紀的世界上佔有我們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我們再認識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讓自己知道甚麼應繼承,甚麼該拋棄。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並不是最古老的國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也不是領土最大的國家,但是中國卻在世界史上擁有獨一無二的
地位。
翻開世界史,我們可以發現,埃及人在公元前4000年前後就有了曆法,這時中國正是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時期。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雛形,埃及人在此時有了最初的圖形文字,並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開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烏爾王朝於公元前3000年在幼發拉底河入海處出現,基什王於公元前2870年裁定兩河流域兩邦間的疆界爭執並樹界石,埃及的第三王...
目錄
引言001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觀 九州的傳說和現實 007 從未實行過的九州制/胎死腹中的五服制/大九州說/中原和華夏 一廂情願的「天下」 013 九州觀念的延續/如果世上只有中文/長城的價值/炎黃子孫 第二章 分與合 歷史上的中國 025 國與「中國」/「中國」的擴大和變化/「中國」之爭/中國和中央帝國/歷史上的中國 分合大勢之一 034 從萬國到七國/六國滅四海一/由楚河漢界建起的西漢帝國/
盛世難再/大分裂的十六國和南北朝 分合大勢之二 048 大唐帝國的形成/分裂和分裂的繼續/疆域空前的元帝國/
退縮中的明朝/統一疆域的最終形成/內亂外患國土淪喪 第三章 分合的標準 何為統一 073 「統一」的本義/正統僭偽之爭/朝代的起訖與統一的始終/
稱臣納貢與天下一統/漢唐典章與統一/赫赫武功與統一 何為分裂 083 合中之分/分中之合/分中之分 第四章 天命與人事 受命於「天」 091 得天獨厚/以農立國/運糧之難/鹽鐵會議上的難題/胡騎南下/
農區的盈縮/周邊與中原 有民斯有土 109 億兆斯民/移民實邊/「遷虜」與「謫戍」/自發移民與戰亂移民/
內聚移民/移民和民族融合/遊牧民族的貢獻/人口壓力與邊疆開墾 民以食為天 124 交通運輸/手工業和商業/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裂與分治的背後 殊途同歸 136 中行說與漢使的辯論/各取所需/因時因地的行政管理/一般與特殊 芸芸眾生與風流人物 149 「帝力」的變化/蒼生望太平/君王千秋業 第五章 千秋功罪 社會財富的投向 169 「海龍王」的業績/太倉陳陳相因/馳道和宮殿陵寢/軍隊和佛寺/
揮霍性的「賞賜」 行政效率和治理 176 王溫舒的妙計/君民的不同選擇/張知縣砍茶樹/「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政策與對策/神通廣大的吏/禮失求諸野/朱元璋的「直隸」 分裂政權的貢獻 192 小國的自立自強/移民與開發的導向/戍卒、流民、衣冠/
從供天下到供本國/華夏正音重返中原/征服者被征服
亂世豈止出英雄 207
飛將軍抱恨終身/百家爭鳴與萬馬齊喑/亂世的魅力
結語 211
主要參考文獻 214
附錄一
統一分裂與中國歷史 217
附錄二
再論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和分裂 228
附錄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統一分裂與中國歷史餘論 243
引言001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觀 九州的傳說和現實 007 從未實行過的九州制/胎死腹中的五服制/大九州說/中原和華夏 一廂情願的「天下」 013 九州觀念的延續/如果世上只有中文/長城的價值/炎黃子孫 第二章 分與合 歷史上的中國 025 國與「中國」/「中國」的擴大和變化/「中國」之爭/中國和中央帝國/歷史上的中國 分合大勢之一 034 從萬國到七國/六國滅四海一/由楚河漢界建起的西漢帝國/
盛世難再/大分裂的十六國和南北朝 分合大勢之二 048 大唐帝國的形成/分裂和分裂的繼續/疆域空前的元帝國/
退縮中的明朝/統一疆域的最終形成/內亂外患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