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推介《暴流——香港六七暴動風物誌》
一部敘述歷史事件的社會小說
一九六七年五月至十二月的香港暴動事件,對現時七八十歲的老人來說可能記憶猶新,五六十歲的壯年人對這些幼年回憶已是相當模糊,在此歲數以下的青少年更是對此一無所知了。六七暴動是香港現代史上重要的一筆,對本港的政治、經濟、民生、民情、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曾有幾位學者出書敘述這一事件,或是文人以報告文學形式述及,但能以小說的形式、用文學手段來敘述描繪這一重大事件,這部三十萬字的《暴流——香港六七暴動風物誌》堪稱是第一位,無出其右,所以值得撰文大力推薦。
一,通過小說手法寫歷史事件。作者以三男三女的人物關係及各自悲歡離合的人生經歷展開故事,有血有肉人物的生活經歷、峰迴路轉的情節發展,很自然地帶出一樁樁事件的發生,把香港六七暴動的始末全過程娓娓道來——從反對天星小輪加價 - 土瓜灣人造塑膠花廠勞資糾紛 - 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 - 警民衝突 - 過激派自製土炸彈,炸死無辜小姐弟 - 電臺主持人夫婦被汽油彈燒死 - 港英凌厲執法 - 罷工罷市罷課 - 矛盾激化 - 周總理指示 - 中英雙方談判達成協議 - 左派鬥委會解散 - 市面恢復平靜 - 港英政府安撫民眾 - 勞資政策改善……其中每件大事或由親眼目睹的當事人口述,或通過電臺廣播、報章報道,都有詳盡生動的描述,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單調枯燥,讀者如親臨其境,投入故事,關心人物的命運,急切想知道事態的發展,雖然事件是沉重的,但這樣的閱讀引人入勝。
二,書中的三組人物,背景、身份、性格各異,在歷史事件中扮演著不同角色,就能多方面反映出事件對各階層各類民眾的影響,是一個很聰明的全方位敘事方式。「三劍客」的主角傅生是國貨公司主管,自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不認同部分左派人士的反抗行動,只希望可用理性和非暴力手段爭取向港英政府反映意見和需求,望能和衷共濟,彼此包容,改善生活。這應該是反映了當時大部分香港民眾的心態。他老實厚道,為人善良,為被捕學生籌款保釋,向內地捐贈寒衣物質,關心情同手足的友人命運,協助照顧被捕友人孩子……書中有一處微妙的安排,是傅生雖有美滿未婚妻掬彤,但對堂弟前妻、略有姿色的京劇演員沙芬卻懷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好感,「永遠有一份特殊感覺一直埋藏心底」,當然這件事無傷大雅,也絲毫沒有影響他的人品以及與掬彤的感情,卻寫得真實,說明這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模範人物。
三劍客之一莊淳德愛國,有強烈的正義感,不平則鳴,在中學就與左派搞社運。認為香港社會有太多不公平不公道問題存在,要鏟除不公義體制,社會才有進步。因搞工運被塑膠花廠解僱後成為鬥爭會骨幹,組織和協調整個反英抗暴的統籌工作,成為全城新聞的焦點人物。被青少年視他為工運英雄,以致被捕入獄八年。他是這次暴動中激進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幾次激進行動的始末、激進派人士的心態,通過對他的描述就清楚展現。
另一位三劍客鄭匡是左派導演,新界原居民。他的人生目標只想結婚生孩子,只求溫飽,安居樂業,生活穩定,不想加入什麼組織,搞什麼對抗,是位安分守己的市民典型。
三位主要角色都有其「另一半」的存在,那三位女性也各有不同的背景、性格、遭遇。因此書中的人物個個形象鮮明,給讀者的印象清晰,使得情節發展合情合理。
三,描述人物所處的時間與環境,生動反映出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情況及民生,使作品具有現實感真實性。如鄭導演拍片受到三合會收取外景隊伍茶煙費,說明當時黑社會貪污受賄勒索敲詐成風。傅生穿西裝去禮賓司司長府邸,卻遭受女傭白眼;他陪丈人去馬場,進入專屬會員的貴賓包廂觀看打吡賽事,反映港英上層階級與普羅大眾之間的鴻溝。有港英政府把關的團體拒絕參與向中資機構贈送物資的活動;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際,有些市民寧在香港做牛馬也心甘,不願去大陸派發寒衣做善事;傅生雖然只是個月薪五十的小文員,卻常要向老家的父親寄包裹,給予物資援助;沙頭角中英街的民眾示威抗議,支援香港左派……這些事件都反映出香港與內地之間相互依存又存在誤解或偏見的實況。因是由當事人親身的經歷,所以寫得自然順暢。
四,作者為了撰寫本書,花費了多年的時間收集資料,交代事件發生的時地背景準確無誤,甚至對當年報刊的文字報道和刊登的照片都有詳細描述。他如對被稱為活菩薩女包拯的英籍女議員(編者按:葉錫恩)熱心幫助基層有難港人的事跡也敘述得很細緻動人;當年左派使用的標語口號、橫幅內容等可能都是翻查當年報章雜誌才能找到的。作者的認真寫作態度值得大讚。
五,作者的文筆流暢,對不同氛圍的描寫配合當時人物心情,情景交融。例如聚會中談到塑膠花廠糾紛,大家心情不好。傅生「看著遠處民居的屋簷掛著冷冷的半邊月,在漆黑的夜色中,細得如同一滴淚,淚珠在雲層之間半明半滅,時而閃出了一點淚光。」(淒慘)。描寫「晚上不到六時半,四周的街燈即使亮起,周遭環境還是灰灰濛濛陰陰暗暗的……曬晾的衣物……隨風飄拂於半空之中,就像招魂的靈帳飄啊飄的,看得人有點兒心寒。」這些都是成功的描寫。書中並適當運用一些方言詞匯,增加地方色彩。
但有一點小小意見:書中幾次說十二月的天氣「如同香港女士的嘴臉說變就變」;「反覆無常,是人生,也是女人。是香港的天氣。」如此比喻似乎不妥。
宋詒瑞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
香港作家聯會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