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風格」不能強求,不能蓄意製造或模仿別人,而應自然而形成,不然只會與你本人格格不入。風格等於一個人做人的作風和性格,代表着你是獨一無二的人,全世界只有一個,最多跟別人風格近似。「風格」也會隨着成長和智慧而稍有變動,但只有愈變愈成熟,愈變愈難讓別人模仿。
我繪畫的「風格」,除了出於個人內向的性格外,也受時代、環境及個人學養培育。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雖然政府沒有蓄意提升及培育本地文化藝術,尤其是具象畫家,但因內地近世紀的政治動盪,很多有識的文化人士流連本港,如曾在1965 年為我第二次個展寫序的葉靈鳳,還有部份留學回來的畫家前輩也穿梭於此,如李鐵夫、黃潮寬、黃新坡等,間接把種子留下,成為本港多元化文化,不是單向發展。本港到今時今日還沒有一所真正培育「畫家」的美術專科學院,我就是在這種環境及條件下「自摸」出身的,我沒有老師,也不參加畫會及「埋堆」,獨來獨往,雖然很孤獨,但也容易形成個人的「風格」。
素描是繪畫的初階,西洋畫學院(包括中外)都是以描繪石膏像開始,而且花上一兩年時間去打基礎。我反對這種做法,並不是說這種訓練沒有效用,而是沒有必要。我是窮家孩子,把街頭當作畫室及練習場所,根據個人經驗,可以說這種實景練習比室內的石膏基礎學習快而實際。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實踐,也使我的繪畫風格很快形成。
中國有着數千年的文化底蘊,是一個寶庫,身為中國人何必捨棄?故我最初鑽研國畫,拿《芥子園畫譜》學習,並深入了解「丹田」運氣的內家功夫,為日後踏入西洋畫領域打入「內在」的基礎。
中國畫很明顯是「內文化」,而西方繪畫是「外文化」。內文化十分注重個人修為及心靈與大自然溝通的宇宙觀,西方只注重肉眼及現實的表現,各有長處和弱點,我希望能讓兩者互補,這也是我繪畫初步的理念。
中國畫多採用黑白描繪,墨色有濃淡層次,所謂墨分五色,就算賦色也較為清淡,如太濃就被認為庸俗,其實黑白就是色彩的兩極。看慣西方繪畫的人,會覺得中國畫不現實,甚至脫離現實,其實中國畫的目的是引領觀眾脫離現實,帶你進入內心的靈虛世界,也可說是一種內涵的修為。在夜間發夢、練氣功、打坐,以及打太極拳和做瑜伽,就是幫你進入這種黑白的虛世界、另一空間的體現。而西方繪畫觀念就是追求現實的真實,並忠於科學的引證。故我本人的繪畫是建基於兩種不同元素、理念,嘗試融會貫通,那就是我繪畫的風格。你會看到我的繪畫無論是素描或水彩畫,也離不開單線(中國畫所謂「骨架」)的勾勒,也着重西方的明暗層次、色彩及透視,更要求突出我所謂物體的內裏「真實」,求真求本,進入靈的層面,故你看到我的素描畫特色,離不開陰陽虛實的佈局,運筆時也利用了「丹田」運氣的內家功夫。我只採用一枝5B 鉛筆,線條的輕重、粗幼等變化,可操控自如。
最後要說的,就是現代年青人沉迷於網上的科技,他們欣賞名家的作品,並不是看放在藝術館內的原作,而是只在網上瀏覽。現在網上真的包羅萬有,無論想看什麼名家,什麼畫派種類,都能很快找到,亦可放大縮小,十分方便。如果在學術上作研究參考、找資料,我絕不會反對,因「慳水又慳力」。但如果真的有意學習繪畫,我可以肯定地說,這做法一點益處也沒有。藝術的主要價值就是靈性的互動,只有觀看原作品才具備我所說的那種「靈性粒子」,從而直接打通腦細胞的電源,與作者交流互動,這跟看網上圖像完全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