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香港享有「國際大都會」之譽,早在1841 年開埠以前,就有不少廟宇建築、圍村大宅在此興建;開埠以後,更有歐式住宅、西式教堂以至印度廟、清真寺在這片彈丸之地落地生根。在一城一地居住多年,難免會思考一個問題,到底哪一種建築能夠真正代表香港?
《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這本書,正是筆者在尋找和記錄香港古蹟的過程中得出的一個答案,本書希望帶領讀者走進這些看似平平無奇但又充滿故事的尋常人家的住宅,一窺這些現在看來破舊不堪的建築背後所承載的故事。
要說好「香港唐樓故事」,首先就要知道甚麼是唐樓。在撰寫《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的過程中,筆者時常都會思考到底何為唐樓。與西式教堂相比,唐樓顯得格外「寒酸」;與中式廟宇相比,唐樓則平平無奇;而與東南亞建築比較,唐樓也不夠驚艷。唐樓不受關注似乎也是「理所當然」,但正是這種難以用言語簡單概括的建築,在貧苦當中孕育了幾代香港人。
從字義上理解,唐樓意指華人建築;在政府的定義當中則是指「任何建築物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這種建築的方式並非香港獨有,在中國華南地區甚至東南亞一帶亦有相應的「廣州騎樓」、「新加坡店屋」、「檳城店屋」等存在。但在香港在地化後的唐樓已經充滿了本地的特色,筆者認為是最能代表香港的建築。
自19 世紀末至20 世紀中葉,隨着香港人口急速增長,唐樓先在港島區落地生根,及後在各區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它們見證了香港從漁村發展到國際都市的歷程,也承載着數代香港人的生活點滴。香港唐樓故事,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在本書中,筆者嘗試以文字和影像結合的形式,記錄那些不平凡的唐樓故事,由蘇杭街源吉林的「盒仔茶」、醫局街的「一平鏡廠」再到彌敦道729 號陳漢宗師傅的故事都會一一細述。書中的故事涵蓋了家族的傳承、不同年代的奮鬥史、一代宗師的武術夢以及平凡人家的尋常故。本書既是看建築,也是讀人,希望藉此道出唐樓所承載的獨有人情味,將香港人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和對家園的深厚感情一一呈現。
在現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唐樓正面臨着拆遷和改建的命運。留住唐樓,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唯有通過影像和文字,希望能令更多人意識到,這些建築不僅僅是磚石和水泥堆砌成的結構,更是香港歷史的見證和記憶載體。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感恩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和支持。感謝所有受訪者慷慨分享他們的故事,讓這本書得以呈現出最真實的香港唐樓生活。最後,希望這本書能讓您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香港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以及那些平凡而偉大的生活故事。敬祝閱讀愉快!
陳國豪
2023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