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所見所思
記不得是二十幾年前在哪裏讀了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和《康橋再會罷》,但我知道我對劍(康)橋的嚮慕是這位詩人的彩筆麗藻所挑起的。徐志摩是熱情如火的詩人,他依戀過無數山川故城,但他只對劍橋說:「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稍為熟悉志摩的詩文的人,都不能不承認他的洞察力與自悟力的深透靈空,但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脫胎的。」
八月一日早晨,在溫暖的陽光下,我與妻,帶了四個孩子,踏入了這個陌生而又似曾相識的大學城。
「歡迎你們來劍橋!」劍大的人類學者華德英女士(Barbara E. Ward)和她的夫婿倫敦經濟學院的摩里斯(Stephen Morris)教授好意地在車站接迎。
「劍大在哪裏?」我問駕車的摩裏斯教授,我急着想會見這個久已嚮慕的學府。
「劍大在哪裏?很難說,劍大與劍城是分不開的。」是的,我後來才清楚,最合理地說,劍大不是一個地方,雖然他也有本身的教務大廈、圖書館等,還包括一群學人的組合:大學校長、學院院長以及學者,還包括一年級以上的學生。真正的劍大分散在劍城各個具體的學院裏,學院有自己性格的建築,有自己驕人的傳統,但的的確確,學院又是大學的有機的一部分。所有的課程都是大學主持的,學位的考試與授予也是大學的事。學院只是宿舍,是吃飯、睡覺、談天、討論的地方。有社交的成分,也有知識的成分。這是一個與中國、美國,乃至歐陸大學都不同的制度,它是很獨特的英國歷史的產物。誰設計的?沒有人,劍大是慢慢成長起來的,不是一下子創造出來的。
「金先生,你看左邊,那是Peterhouse,他是劍大最古老的學院,成立於一二八四年。」剎那間,我被那古銅色的、蒼老的建築吸引住了,陳舊,是的,七百年了,但我只感到他的古雅。其實,當踏入劍橋時,一股濃厚的古典氣息就撲面而來。劍橋的建築很少有鮮明的顏色的。雖然滿眼是紅磚的房屋,但那種紅是深沉的,帶點褐色的,是那種經過幾世紀的風雨洗禮的紅,已經不紅了,這種不紅的紅更好、更有味道,至少在我的眼裏。「那街頭遠處的尖塔樓閣,看見嗎?那最高的是王家學院的禮拜堂,是十五世紀亨利六世建造的,它對面的是Great St. Mary Church,是大學的教堂,是十三世紀初葉蓋的。」王家學院的禮拜堂(King’s Chapel)有一種王者氣象,有點旁若無人的睥睨感。在遼闊的劍橋的平原上,在多半是二層高的建築的屈冰頓(Trampington)街道上,那尖塔就好像插入雲霄的石筍。突然,我意會到浮凸在天空中的都是尖塔樓閣。
「摩里斯教授,到處似乎都是教堂、禮拜堂,所有的高建築都是!」
「是的,劍橋有許多教堂、禮拜堂,究竟有多少,我也不清楚。」中古,我憶起歷史書中所述的中古的寺院世界。不錯,這就是劍橋之所以為一中古大學城吧!在過去一個月中,我與妻參觀了好些教堂與學院的禮拜堂,我漸漸知道教會在劍橋的歷史所扮演的角色。劍橋如果沒有劍大只不過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城,劍大如果沒有教堂、禮拜堂也必然會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風姿。不!我根本懷疑會否有這個世界著名的大學。是無數的尖塔樓閣把時間凍結在這個小城裏,賦予了他歷史的悠久感與莊嚴的面貌。中古的森冷窒息的空氣已被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的浪潮沖洗一空,但寺院畢竟給予了劍橋學術的根苗。劍大許多學院是國王、王后,貴族夫人哺育長大的,如王家學院、三一學院、克萊亞學院、皇后學院、潘波羅克學院,但許多學院則不是由寺院培養成長便是與教會有關的,如Peterhouse、Michaelhouse、Trinity Hall、Jesus、Selwyn。劍橋的學術生命是與寺院、教堂長期結合的;在劍大誕生之前,最早的傳道、授業之處即是白納德教堂,在一七三〇年大學的教務大廈未建立前,所有的學位考試與畢業禮就是在今日的瑪利亞教堂舉行的。大學不只本身有教堂,劍大的所有學院也都有自己的禮拜堂。一個學院如果沒有一個禮拜堂就會覺得缺少什麼似的,早期的學院建設如果沒有教堂,就像畫龍不點睛了。且不論教堂是否是人天相接的階梯,沒有了教堂,在劍橋會變成一個無聲音的古城(真的,劍橋的靜是出奇的!),至少就聽不到向晚的鐘聲了。鐘聲激發了劍橋的詩情,也是鐘聲把中古帶到了二十世紀。在劍橋,上帝未死,祂與科學都被鐘聲羽化成詩了。轉過了劍橋中心,更靜了,車外,多的是參天的古樹,多的是一塊塊綠得想在上面滾一滾的草地。街道上最少的就是人,所看到的是二位騎在自行車上的一老一小,是祖母與她的孫女兒吧!?那小女孩的笑聲像銀鈴似的散落在滿地的綠裏。其實,將就點,不需要到劍城郊外的格蘭賽斯德草原去踏青,綠就鋪在每個人家的門口。噢!原來是這份綠使我感到那麼心曠神怡。來劍橋後,每個黃昏,我們都捨不得讓它輕輕溜走,或者,騎車向炊煙處飄去,沒有目的,沒有牽掛,像少年時在去碧潭的路上任「鐵馬」縱躍。忘了時間,忘了「規矩」,跟孩子一起在格蘭賽斯德草原上翻滾,滾得滿身是點點金光,一直到素月冉冉上升,送別夕陽在遼闊的地平線上。我們是回到自然,回到大地的懷抱中來了!香港五年摩天高樓上的生活使我漸漸忘了自然的樂趣,在劍橋的尋覓中,尋覓到了自然,也尋覓到了自己。更多的夏晚,我們會披一件薄毛衣,隨着清脆的鐘聲向劍河慢慢地踱去。去探望劍河是不可太匆忙的,在匆忙中你不會捕捉到她那份文靜,那份女性的柔情。去看劍河,除了夕陽鐘聲裏,最好是晨星的冷霧中。在清晨你可以瞥見她睡夢中醒來的嬌態,若有若無的少女的神秘笑靨;到黃昏時分她又是婀娜端莊的貴婦了!最醉人的是在微風中她伴着垂柳婆娑起舞的美姿,永遠是那樣的徐緩,那樣的有韻律,那樣的親切的招呼!劍河輕盈地穿過皇后學院、嘉薩琳學院、王家學院、克萊亞學院、三一學院、聖約翰學院、麥特蘭學院,她穿過世界上這些最古老學院的園,為這些男性化的建築帶來了妖嬈與明媚。劍河兩岸的學院的草地像一塊塊藍玉,像一幅幅錦繡,也像一片片浮雲,而跨過劍河的則是一座座如雨後的彩虹的橋了。志摩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想我們的詩人沒有誇張,不過,我畢竟要想,假如沒有這些古典的學院,沒有那些幾個世紀以來從學院的拱門中走出來的大學者、大科學家、大詩人,劍河會不會那樣秀麗?會不會那樣有靈性?會不會那樣秀名遠播,引人慕艾?是人使水秀靈呢?抑或是水使人秀靈呢?我不知道。但劍
橋真是出過不少靈秀的人物,真正靈秀的人物。不去算那一長列叱吒風雲的政治家了,也不去算我們孤陋不知的學者了,只消舉幾個我們熟悉的學術史上的名字好了,牛頓、達爾文、哈維、馬爾薩斯、凱恩斯、培根、羅素,這些名字在物理學、生物學、醫學、人口學、經濟學、哲學上,不是巨子開鑿新紀元,便是在知識的旅途中豎起了里程碑,至於斯賓塞、拜倫、米爾頓、華茲華斯、丁尼生,則都是詩國的桂冠和驕子。這些人在劍橋留下了足印,留下了音貌,留下了謎樣的故事。劍橋是靜寂的,靜寂得幾乎有些寒意,但她永不會叫人無聊。靜寂使人孤獨,但孤獨正可以使人與劍橋歷史中的巨靈對話。劍橋最高的精神活動是在那些孤獨的歷史的對話中進行。
「金先生,到了,這是Clare Hall,我們下車吧!」摩里斯教授已把我們帶到了劍橋的「家」,我們的家就在學院裏面。
「我希望你們在此會有快樂、有益的一年。」華德英女士親切地握手言別。我這次申請來ClareHall 訪問研究,是她提醒並熱心安排的,她認為這個新學院的構想與建築最適宜來到劍橋訪問的人,並且對有家庭的人是最理想的。一點不錯,這是一個很新的學院,她是一九六六年從六百年歷史的克萊亞學院中獨立出來的,寫劍橋史的人稱之為克萊亞的Daughter College。這個新學院的誕生是劍大歷史中一個新的里程碑,她的成立是要給予劍橋更多的國際性的情調,提供給來自國外的訪問者一個知識交流的新環境。她的新穎靈巧的北歐式的設計與古老學院的凝重沉厚的建築成了顯著的對照。她的最「現代」的性格也許表現在兩樁事上,她沒有禮拜堂,她的飯堂裏沒有高腳枱。這裏的氣氛比較溫暖,人也比較有笑容。第一任院長璧柏教授嘴上的微笑是劍橋不多見的。他現在是開溫第士物理學教授(我之了解開溫第士實驗室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從陳之藩先生那本情文並茂的《劍河倒影》的小書中獲得的),據開溫第士的伊甸博士告訴我,如果璧柏教授獲諾貝爾獎是不會令他驚訝的。他說目前開溫第士「只有」(他強調)三位是諾貝爾獎的得主。
古老的劍橋已有了轉變,Clare Hall 只是轉變中的一個具體的表徵。變是不能免的,自一九七二年起,古老的以男性為中心的王家學院都已開始收女生了。在劍河波光水影的篙船上的少女也不再像徐志摩所描寫:「穿一身縞素衣服,裙裾在風前悠悠飄着,戴一頂寬邊的薄紗帽,帽影在水草間顫動。」(在劍大圖書館重讀到徐志摩四十年前讚頌劍橋的詩文是一大快事),而是穿牛仔褲、三點式的帶點野性的少女了。劍橋什麼事都講傳統,但劍橋的傳統永遠容忍,甚至鼓勵新的嘗試。劍橋的魔力是傳統中一直有變動,在變動中又強勁地維繫着傳統。其實,劍河是劍橋最好的影子。劍河的水長流不息,曾無一瞬不在動中、變中。但劍河自遠古流向無窮的未來,她永遠是劍河,她是劍橋永恆的化身。
一九七五年九月九日夜改定於劍橋
霧裏的劍橋
十月下旬,劍橋的秋葉就飛舞在家的門口了。
劍橋的秋特別多風、多雨。在蕭蕭風雨的窗前,少不得多添幾分旅次的惆悵。但,在天晴的日子裏,這個中古大學城的秋光豔色不只使你目不暇給,並且幾乎完完全全地佔據了你的心靈。站在舉世著名的Backs(劍大許多古老學院的後園)上,看一樹樹、一樹樹的金黃,在陽光下閃爍,在微風中躍動,把原來已經碧綠的草地襯得更綠,把原有王者氣象的王家學院禮拜堂烘托得更加莊嚴堂皇,而三一學院的古雅純樸的「雷恩圖書館」,聖約翰學院「太息橋」頭的紫紅牽藤,也越發顯得凝定與活潑了。至於徐志摩所說「最有靈性」的劍河,不論是夏綠或秋黃,總是那樣徐徐自得,清逸出塵,總有那份特有的女性的柔情與秀致。噢!這是一幅多麼醉人的圖畫!我相信,任何貪婪的眼睛都該已滿足,任何不饜的心靈都會喊出:「好箇劍橋的秋!」
劍橋的秋太美,美得太玲瓏,太脆弱,美得不能久住,不到十二月,葉已落,枝已枯,金黃色的、紫紅色的全被厚厚的灰色取代了。劍橋的殘秋或冬天大概是比較不受人喜歡的,它陰暗、刺骨得叫人不敢去親近。不過,這個小城的殘秋初冬有一個特色,就是多霧。霧,是我從小就喜歡的。霧給你更多的空白去塗抹,更多的空間去想像。
霧裏,在劍河橋頭倚憑;在三一巷中躑躅;或是在克萊亞學院的庭前小站,所見到的垂柳殘枝,樓台榭閣,若隱若現,都在虛無縹緲之間。尤其是霧裏搖曳的燈光、霧中飄來的鐘聲,真會使人有天上人間之感。
霧裏的劍橋,也許不真,卻是美的神秘。
劍橋的科學精神是求真,劍橋的藝術精神是求美。劍大的史學家編寫過幾部巨大史書,處處顯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但劍橋人寫的不少劍橋往事卻多是歷史與神話間的傳奇。傳奇是七分真三分假,或是三分事實七分渲染,傳奇是霧裏的歷史。劍橋人所驕傲的是自己的傳統,而其最動人的傳統中常帶有一些代以繼代、百口傳誦的傳奇。這些傳奇,言者津津,聽者眉舞,也造成了劍橋最富吸引力及最富神秘之美的原因之一。
劍橋「最偉大」的傳奇應該是關於劍橋誕生的傳奇了。這是劍大的「創世紀」式的故事。劍橋人說,劍大是公元前三五三八年一個叫Cantaber的西班牙王子創建的。有名有姓,有時間,言之鑿鑿,似乎不能太假,但是劍橋人這一招法霧放得太多,反而弄巧成拙,把傳記變成了神話,浪漫則浪漫矣,卻無半絲徵信可言。劍橋這一神話在世界大學史上只有牛津的「盤古開天」式的神話可以競美。牛津人說,牛津是Mempricius(或說Alfred the Great)在古得不能確定的那年創立的。牛、劍二校的吹牛比賽向來是各擅勝場,而這個神話比賽則如史家Maitland 所說是「最古老的校際運動」。說真話,劍橋牛津之可以驕人處,不全在於他們的古老(在英語世界則以他們為最老,在非英語世界則不然),而毋寧在於他們的悠久,在於他們基本上幾百年未變的格局,尤在於他們特殊的教育制度與學術性格。
劍橋有許多獨特的、古老的制度與習慣,如collegiate system(學院制:劍橋是大學與學院並立的雙元體,教師在大學與學院各拿一份薪水。學生在大學上課考試,在學院則接受導師指導等),Tripos Examination(三腳凳試:這是指修讀學士榮譽學位的考試,多數三腳凳試分為二個部門,三年讀完,相當有彈性),High Table(高腳枱:指院士的餐枱,與學生的分開,菜餚不一樣,服侍亦不同,但都要着學袍,飯前學生全體肅立,恭候院士入位,待念完一段拉丁文,然後就座開動),Don(導師:指所有院士,甚或包括學校行政人員),Supervision(導修:學院對學生之學業有專人指點、切磋),以及Bedder(指替學生整理床單的女士)等等,這些都不是哪個人刻意設計的,而都是從來就有的傳統。但傳統何來?此則雖是往跡「斑斑可考」,大半卻不脫「想當然」的猜度。劍大帶霧的歷史最有趣的不在制度、習慣,而在人物,最有趣的人物傳奇不在大學,而在各個學院。
在殘秋的寒霧裏,從一個學院的迴廊,轉到另一個學院的庭園,再進入另一個學院的禮拜堂,就好像在似真若幻的古典世界裏打轉。來劍橋已幾個月,閒中看了不少有關劍橋的書,也曾被邀去過好幾個學院的高腳枱、Combination Room(院士休息室)吃過飯,喝過酒,飲過咖啡,聊過天,對好些學院的歷史人物都有了某種程度的「背景知識」。也因此每進一個學院,都覺似曾相識。當你想起這些迴廊,這些庭園,都曾經有培根、牛頓、米爾頓、達爾文等前人走過,它們就變得親切、人格化起來,在這種歷史與現在接合的地方,現代人的「疏離感」或「一度空間感」是不會存在的。而這些劍橋的古人,透過了傳奇化的形象,仍然活潑地活在劍橋的各個學院裏。劍橋的傳奇太豐富,我亦孤陋寡聞,但就所讀所聞,聊記數則,以供讀者清賞。
皇后學院不是劍橋最響亮的學院。她最有名的建築是跨過劍河的一座木橋,這座木橋又稱「數學橋」,這是因為它係利用實用數學的原理造成,由於它的精巧神奇,便相傳是牛頓的傑作。可恨哪位仁兄指出牛頓死於一七二七年,而此橋最早建於一七四九年,戳破了這個傳說,不過,也有人說這可能是牛頓的幽靈暗中助力造成的。皇后學院最可傲人的是她在一五一〇至一五一三年曾經有文藝復興最偉大的人文學大師伊魯斯瑪士(Erasmus)在此講學。伊魯斯瑪士把希臘文帶進劍橋,並在此播下了宗教改革的種子:他受知於當時劍大校長費雪(Fisher,後因反對英王的婚事被處死),改革劍大教育,開設希臘文,使劍大首次成為學術中心,凌駕於當時牛津之上。但這位人文大師在劍橋時,整日抱怨。他嫌薪水太少,生活費太高;又嫌學生不交學費、不上課。而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劍橋啤酒太差,甜酒太糟。他曾求函友人寄一桶上佳希臘酒給他。酒寄來了,但他嫌桶太小,喝不過癮,他說他只靠酒桶餘香來解渴。他要友人寄桶大的來。這次桶是大了,但不巧運酒工人也是杜康之徒,偷喝了半桶,補上了半桶清水。伊魯斯瑪士是品酒名家,喝了這種「水酒」,焉能不知個中情由。他氣是氣極了,但看來他還是喝完了那桶水酒的。要不,他不會責怪他的尿沙症是由那桶「水酒」引致的!當然,喝「水酒」會導致尿沙症恐只是這位人文大師的獨見了。伊魯斯瑪士為劍橋開了新學風,而他之好飲佳釀,也怕是劍橋數百年喝酒傳統的淵源吧!
聖彼得學院是劍大最古老的學院,成立於一二八四年。這個學院的精彩故事是關於大詩人格雷(Thomas Gray)的(A. Lang 把他列為劍橋十一位大詩人之一)。Dr. Johns 說他是木然無趣的人,而他自稱是被困的紅雀(a captive linnet)。格雷性情懶散,膽小如鼠,有點「神經質」。傳說他「從不開口」。據考他是開過口的,他說過房子太鬧、太髒,學生哥在他樓梯口堆滿了酒罐。他擔心這些學生哥有一天會不小心把學院燒掉。因為擔心過度(或膽小過度),他在自己的窗口裝了一根鐵棒(另加繩梯),作為「逃火梯」。也許這位詩人的逃火棒觸引了學生哥的靈機。他們在夜半時分,假鬧火警,這位平時懶散的詩人,早有戒備,一骨碌翻身下床,迅速從逃火棒滑下。正在暗慶自己先見之明,不想撲通一聲滑進了一個大水槽裏。原來大水槽是學生哥為這位詩人準備的。這位詩人一氣一驚之下,跑到對街潘波羅克學院去避難了。學生哥這種惡作劇自然是謔而又虐,不足為訓,不過這位詩人自設「逃火棒」,也未免對火的幻想力太強,以致逃得了假火、逃不了真水。信不信由你,那根「逃火棒」至今猶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