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工程:工程拓展二十年(2004-2024)》記錄了香港土地拓展及基礎設施的發展歷史。在香港,負責土地拓展及基建的其中一個主要政府機構是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成立於2004 年,由拓展署和土木工程署兩個政府部門合併而成。此前,拓展署負責規劃新市鎮、鄉鎮及主要新市區的發展;土木工程署則負責較為技術性的工作,如土地平整、填海、斜坡安全等。由2004年合併至今,剛好是土木工程拓展署成立二十周年。
本書記錄了土木工程拓展署在這二十年間的成就,同時反映了土木工程拓展署如何在「以人為本」、「發展與保育平衡」以及「運用創新科技」的大前提下,為香港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宜居環境。
作者簡介:
張瑞威教授,香港出生、長大,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英國牛津大學碩士、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教授,中國歷史研究中心主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教授香港土地制度與習慣。
作者一直對香港歷史情有獨鍾,除了見證其歷史轉變外,更自1997 年起,積極投入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中。幾近三十年,作者在香港各區都曾進行大量的訪談,相關專著有《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活著的祖宗:九龍中部的舊村、祖堂和祖墳》和Colonial Administr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East Asia。
作者序
序
隨着香港蓬勃發展,住屋、運輸及社區設施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巿民嚮往更優質的生活空間,對環境、綠化、活化以至保育亦有更高期望和追求。土木工程拓展署作為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後盾,一直抱着專業精神、群策群力為市民獲得更幸福和安全生活而建設。適逢今年土木工程拓展署成立二十週年,很高興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張瑞威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回顧本署過去二十年的發展,見證一代又一代同事的努力和貢獻。
作為一個工程師,本人對本書書名《何止工程》有深切的感受和體會。回望香港發展初期,社會普遍對工程建設的認知只是一門冷冰冰的專業。但隨着時代變遷,創新科技一日千里,工程建設的專業精進日新,土木工程拓展署在「以人為本」、「卓越工程」、「安全」、「發展與保育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肩負起為香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宜居環境的重任,這項神聖任務又「何止工程」!工程師需要深入了解當區居民及相關持份者的需求與想法,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作充分的考慮,只有這樣,工程項目才能順利推展並取得更好的果效。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明白發展與保育的工作同樣至關重要,發展對環境造成破壞並非必然。
誠然,發展與環境保護不但可共存,生態保育及綠化更可藉着工程項目得以提升和推廣。例如,本署在東涌東填海工程中建設了全港首個生態海岸線,包括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和直立式生態海岸線,為海堤創造了適宜物種棲息的環境,從而提升了生物多樣性。未來隨着氣候變化引致天然災害更頻繁和劇烈,我們預期日後對基建的抗禦力挑戰更趨嚴峻,我們更需要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工作既專且廣,大型工程往往涉及眾多工程領域、內容複雜。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部門資源,創新科技的應用格外重要。在過去二十年,本署不斷探索和使用各種創新技術,例如使用無人機進行隧道和斜坡的檢測,以及使用科研創新物料如S690高強度鋼材在將軍澳跨灣大橋上,這些都是我們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成功例子之一。
這本書仔細記錄土木工程拓展署在香港過去二十年發展道路的足跡,如今回望往日面對過的挑戰和難關,猶如昨天!展望未來的工作將會有更多挑戰,但我們堅信憑藉一群專業且勇於擔當的同事團結一致、全力以赴,我們必能順利完成各項任務,並不忘初衷,以卓越的工程建設為目標,提供多樣化的優質服務。本書特別獻給整個工程界,及一直關心香港發展的朋友,希望大家能繼續為香港發展貢獻正能量。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
方學誠
序
隨着香港蓬勃發展,住屋、運輸及社區設施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巿民嚮往更優質的生活空間,對環境、綠化、活化以至保育亦有更高期望和追求。土木工程拓展署作為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後盾,一直抱着專業精神、群策群力為市民獲得更幸福和安全生活而建設。適逢今年土木工程拓展署成立二十週年,很高興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張瑞威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回顧本署過去二十年的發展,見證一代又一代同事的努力和貢獻。
作為一個工程師,本人對本書書名《何止工程》有深切的感受和體會。回望香港發展初期,社會普遍對工程建設的認知只是...
目錄
序
緒論 為什麼香港需要基建
第一章 城市發展模式的優化
第二章 土地開拓與市區擴展
第三章 發展新方向──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宜居度及可持續發展
第四章 港深合作
第五章 提高城市環境的安全系數
第六章 建設以人為本的社區設施
第七章 綠化、活化和保育
結論 平衡與創新
序
緒論 為什麼香港需要基建
第一章 城市發展模式的優化
第二章 土地開拓與市區擴展
第三章 發展新方向──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宜居度及可持續發展
第四章 港深合作
第五章 提高城市環境的安全系數
第六章 建設以人為本的社區設施
第七章 綠化、活化和保育
結論 平衡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