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名
《世說新語》的內容所涉及的歷史時空,從後漢到南朝劉宋時期,約近三百年時間。此書所包含的史料相當豐富,此中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學、思想、宗教以及語言等諸多方面,深刻地影響了房玄齡等修撰的《晉書》,乃研究魏晉南北朝歷史文化的必讀經典。
《世說新語》原書名應為《世說》,「世」指世間,「說」則為「論說」、「說法」或無關宏旨之「小說」;後又改為《世說新書》,以別於劉向之《世說》。至於何人改為《世說新語》,就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小說家類《世說新語》中亦稱未可知。臺灣學者馬森指出:
臨川王與劉向同出楚元王交之後,向為元王五世孫,義慶為向兄陽城節侯安民十八世孫。義慶書成,即以其先世亡書之名以名之。至劉孝標做注時,猶稱《世說》。以顧野王撰顏氏本《跋》觀之,梁、陳間又有題作《世說新書》者行於世。以劉知幾《史通》所言觀之,則隋唐之際或有題作《世說新語》者行於世。蓋自是三名並行,故唐、宋人修史稱《世說》,唐寫本及段成式《酉陽雜俎》稱《世說新書》,劉知幾《史通》稱《世說新語》。
其書名的源流,大致如此。
此外,歷代學者對《世說新語》的文體有多種界定,大致有「小說」、「史書」、「兼具史書和小說特徵」等幾種判斷。「語」,作為一種古老的文類在先秦中就已出現。先秦的子集,更是以記載人物言論為主的著作。影響最為深遠的《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內容多直接採用了「某某曰」的形式,對話多簡短,沒有形式完整的篇章。後世稱《論語》類似體例為「語錄體」。此外,還有《孔子家語》、《國語》,再到西漢初年陸賈《新語》。《新語》成書於西漢,作者陸賈,《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
高帝……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賈誼《新書》卷九則有《修政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語」這種文類的自覺發展與演變。在先秦兩漢,「語」作為一種文類,它具有用「嘉言善語」進行道德和政治教育的特點,甚至帶有教科書的性質。許慎《說文解字.言部》釋「語」云:「論也。從言,吾聲。」又於「言」字下云:「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指出「語」的功能重在談論、辯難。錢穆《論語新解》釋「語」曰:
語,談說義,如《國語》、《家語》、《新語》之類。此書所收,以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之語為主。
張政烺先生認為,「語」是春秋時期書籍中的「一種固定的體裁」,「語,就是講話。」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談起語體小說產生的社會背景時指出:
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於片言,魏晉以來,乃彌以標格語言相尚,惟吐屬則流於玄虛,舉止則故為疏放,……終乃汗漫而為清談。渡江以後,此風彌甚,……世之所尚,因而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後世仿作繁多,這也說明了《世說新語》之影響力。仿作較著名的有唐代劉肅《大唐新語》,宋代《唐語林》、《續世說》,明代《何氏語林》,以及清代的《世說新語》等等。
魯迅先生將《世說新語》列為「志人小說」,可視為現代對《世說》文體研究之濫觴。1949年以後出版的各種文學史、小說史幾乎都將其當成小說。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世說》為史料筆記,以周祖謨、袁行霈等人為代表,周祖謨先生認為:
《世說新語》雖是古代的一部小說,但一直為研究漢末魏晉間的歷史、語言和文學的人所重視。
二、作者
關於《世說新語》的「作者」,一般均認為是劉義慶。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兩點意見:一、《世說新語》是把前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加以選擇取捨編纂起來的,並非劉義慶自己的創作;二、這部書乃「成於眾手」,即是有可能是由幾個人共同執筆的,劉義慶只不過擔任主任編纂者或監修者而已。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如此介紹劉義慶:
臨川王劉義慶為性簡素,愛好文義,撰述甚多(詳見《宋書.宗室傳》),有《幽明錄》三十卷,見《隋志》史部雜傳類,《新唐志》入小說。其書今雖不存,而他書徵引甚多,大抵如《搜神》《列異》之類;然皆似條錄前人撰作,非自造也。唐時嘗盛行,劉知幾(《史通》)云《晉書》多取之。
又曰:
《宋書》言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於眾手,未可知也。
「撰述甚多」與「才詞不多」貌似矛盾,實際指的是劉義慶側重於學術性的撰述,而非文學創作。周一良先生也曾嘗試探索《世說新語》的作者問題,主要圍繞了劉義慶所面對的政治危機提供了一些其棄政從文的證據,但也只是為魯迅之說作了補充而已。
當代學人對《世說新語》作者問題的研究還在繼續,意見大致可分為三種:一、《世說新語》乃劉義慶單獨完成,此說以王能憲為代表,他在《世說新語研究》中分別對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世說》本身這三方面進行考察,認為「《世說新語》歷來著錄為臨川王義慶所撰,我們應當尊重歷史的記載」;二、《世說新語》乃「成於眾手」,此說以范子燁為代表,他在專著《〈世說新語〉研究》中分別從作品本身、劉義慶及其幕府文士、氏族譜系及文士交遊這三方面論述得出《世說新語》成於眾手的結論,認為「劉義慶只是充當主編,發號施令,總理全局,而非具體的執筆人」;三、日本學者川勝義雄推測《世說新語》的作者該是劉義慶封國的管家何長瑜。事實上,何長瑜主要並非擔任「管家」,而是名列鍾嶸《詩品》之中,稱之為「宋記室」,即劉義慶幕府的「記室參軍」,掌管章表、書檄,同時也是一位頗有才華而輕佻的詩人,因以韻語嘲弄同僚而被貶為曾城令。簡而言之,《世說新語》卷軼浩繁,所費的人力物力,特別是眼光識力,絕非一位何長瑜一人所能達致,他可能只是《世說新語》編撰團隊中的其中一名成員而已。
再進一步而論作為「作者」的可能性,若仔細披閱《宋書》,便可知劉義慶政治任務竟是如此繁重:
年十三歲,襲封南郡公。除給事,不拜。義熙十二年,從伐長安,還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未之任,徙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復督淮北諸軍事,豫州刺史、將軍並如故。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徵為侍中。元嘉元年,轉散騎常侍,祕書監,徙度支尚書,遷丹陽尹,加輔國將軍、常侍並如故。
此後,其政治生涯更是出將入相,所負擔的責任巨大:一、永初六年(425),加尚書左僕射;二、八年(427),解僕射,加中書令,進號前將軍,常侍、尹如故;三、在京尹九年,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四、十六年(435),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衛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如故;五、十七年(436),即本號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從以上的職銜及履歷可見,宋文帝劉義隆對劉義慶可謂恩寵有加,終其一生,未曾受貶抑或打擊。劉義慶或有謙抑、防備之心,即所謂的「少善騎射,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周一良先生由此而引伸至宋文帝猜忌之說,不知從何說起?關鍵是,劉義慶公務如此繁多,何來時間獨自從事撰述?故有論者便認為:
劉義慶已經有了獨自編撰《世說新語》的文學才華,那麼有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從事這項工作呢?首先要明確劉義慶流傳下來的作品卷數雖多,但是正如上文所說諸如《宣驗記》《幽冥錄》《世說新語》此類作品大都是輯錄舊聞而成,費時不會太多;而《集林》屬總集類作品,更是容易,所以「算得上創作的只有《徐州先賢傳》十卷,《江左名士傳》一卷,以及別集八卷,總共不到二十卷。
其實,劉義慶編撰之作遠超上述之數,歸其名下的撰述包括:《後漢書》五十八卷、《徐州先賢傳》十卷、《江左名士傳》一卷、《宣驗記》十三卷、《幽明錄》二十卷、《世說》八卷、《小說》十卷、《典敘》、《宋臨川王義慶集》八卷、《集林》二百卷,共計10種,無論規模或數量均十分龐大,劉義慶絕對不可能獨自完這些編撰以及
「創作」。
值得注意的是,《隋書.經籍志》記載劉義慶曾主編《江左名士傳》,由此可以推測,以劉慶義為首的文學集團編撰涵蓋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名士傳」而成《世說新語》,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簡而言之,據劉義慶的政治任務及職銜而言,他不可能獨力完成編撰《世說新語》或其他著作,其所有編撰之著作全賴幕府文士所組成的文學集團,通過整理《世說新語》及其他文集,以此傳播及建構文化記憶,既有確立自己作為文化傳承者的身份,同時亦具有將劉宋政權塑造為中原文化正统的政治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