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 6
一、黃泥涌、掃桿埔及大坑平地 11
二、大坑村 14
三、舞火龍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19
第二章 大坑社區的形成 26
一、大坑社區 28
二、畢拿山石礦場 34
三、番衣氹 36
四、耕菜園養豬 38
五、山邊木屋 44
六、體育運動的風氣 49
七、大坑社區的構成 54
第三章 節慶活動與地方組織 58
一、大坑蓮花宮 60
二、火龍開光儀式 64
三、觀音誕 65
四、觀音開庫 67
五、筲箕灣譚公誕 67
六、自發性的地方活動 72
第四章 大坑坊眾福利會 74
一、孔聖義學 76
二、大坑坊眾福利會 77
三、組織社區 84
四、福利會會址 85
五、賑災工作 86
六、轉型為不牟利有限公司 88
七、李陞大坑學校 90
八、興建會所大樓 91
九、維繫社區 92
第五章 百多年的變化 94
一、舞火龍的意義 96
二、早期的舞火龍 98
三、大坑夜龍會 100
四、鬆散的組織 101
五、香枝和爆竹 102
六、習俗傳統 102
七、樓梯的挑戰 105
八、燃放爆竹 106
九、舞細龍 109
十、舞火龍表演 110
十一、籌募經費 114
十二、舞龍牌照 115
十三、火龍委員會 116
第六章 火龍紮作 120
一、珍珠草 122
二、紮作火龍 126
三、紮作龍頭 127
四、紮作龍心 131
五、紮作龍尾 136
六、紮作龍珠 138
第七章 舞火龍的過程 140
一、農曆八月十四日 142
二、農曆八月十五日 162
三、農曆八月十六日 165
四、舞火龍的花式與陣式 168
第八章 「火龍」與「夜龍」 186
附錄一:大坑口述史訪談名單,2021-2023年 192
後記 193
參考文獻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