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帶著熱切的心,我在2001年的一月開始這本書的寫作,一月是由羅馬的二面神Janus命名而來。Janus能夠同時瞻前顧後。同樣地,這本書的目標也希望能夠承先啟後,希望能夠提供目前及未來的家事調解員正確的概念、歷程以及一些特別的資料,如此家事調解員可以為此根基發展最適合自己的調解方式。同時也回顧過去二十年我個人及其他家事調解員的工作經驗,希望能夠對未來的調解專業有些幫助。
我很早期就進入調解的領域。在當時,調解的領域需要有先行者拓荒與建立,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最近這幾年,經由一些專業組織的整合,即在執業及法律上的統整,可能朝向家事調解證照化的發展。我認為有些想法與概念是值得被保留下來或至少被提及。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些方法與想法會被遺忘或拋棄,就像一些最原始的方式或物種滅絕一樣。雖然進化的歷程能夠淘汰不適用的方法,但是最有價值的概念與方法也可能隨著統一與整合一併遺失。
有一些想法與家事調解的取向是經典的,將會一直流傳;有一些只是流行,而無法隨社會變遷而演進。演進是有代價的,有得就有失。因此為了要調和此現象,必須要從過去學習而發展,而不是只重複或完全拋棄過去,或只是重新包裝,換湯不換藥。
分類與再組織的歷程非常瑣碎但是必要的。從過去的歷史中學習是為了現在與未來。學習的重點在了解過去重要的貢獻、概念以及模式。
雖然家事調解是目前司法系統中替代性爭執處理(ADR)的一部分,是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而產生。但是仍然沒辦法成為一種專業,除非大部分的家事調解員了解完整及統整的調解專業知能,同時能繼續發展與傳承,如此才能成為一個被認可的專業與領域。本書希望能跨出一小步朝向這個目標;因此握希望本書能夠提供讀者一些完整的主題、議題與重要資訊,能對家事調解員有些助益。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注意在檢視家庭動力、衝突及家事調解的基礎理論與議題。前四章讀者可以幫助瞭解家事調解不同於一般商業或小額調解的獨特性。這些知識通常不是律師及治療師的專業訓練所能提供,一般短期的調解訓練也很少包含這四章的內容。
第一章採用系統取向來探討家庭動力,而不是將家庭內的個人視作不相關的獨立個體。本章中將家庭視為系統並且有發展的階段。同時認為有些家庭的爭執是因為個人或家庭發展的關係所形成。第二章探討衝突是如何呈現。因為相互依賴程度的不同,有些衝突已經在家中隱藏許久,一旦公開顯現出來會引發極端的焦慮。有些家庭面臨一般的衝突會認為是極深的背叛,家庭的秘密時常是在調解中才呈現出來。
第三章要求家事調解員檢視自己的模式與取向,以及從何學得這些模式與取向?優缺點為何?如此可以更正確與清楚的跟當事人陳述自己的專業訓練與服務品質。第四章檢視由這些取向與模式所衍生出的處遇方法。同時也藉由一些案例來說明不同模式與取向的調解員作法是非常的不同。因此基本的假設是調解員會根據自己的思考行事。第四章的焦點是描述每一次調解會談中調解員的具體行為。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調解員需要特別注意的複雜議題。家事調解員比商業或勞資調解員更需要注意家庭虐待、藥物濫用、或文化議題,以及與這些家庭一起工作的複雜性。這些是家事調解的脈絡,是家事調解員比一般普通的調解員需特別注意的地方。在這些章節裡所提到的議題,是提醒家事調解員,不管自己所使用的模式與取向為何,或正在處理的衝突類型為何,都必須先評估家庭目前的狀況,必要時要修正所使用的規範。
第五章探討時常在調解時出現的爭執:家庭暴力、藥物濫用、及其他相關狀況。當這些狀況出現時,家事調解可能並不適用,或者需要經過修正,如此才能保證所有家人的安全及公平性。第六章在討論家事調解員的倫理問題以及如何處理特別的議題,譬如人身安全的議題。同時也討論需要對其他單位提供報告時所需注意的事項。
第七章提到調解服務必須注意不同文化的需求與預期的差異,必要時必須作調整。內容中談到文化因素如何影響調解員、當事人,以及如何形成好的服務。第八章提到當事人所感受到的調解服務是有連續性的。內容提到調解員如何減少對當事人生活的影響,同時也能保持調解服務的理想界域(boundary)。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探討一些常見家庭衝突的具體處理方式。服務的安排將會根據衝突類型而不同,譬如,爭執的當事人是誰?爭執的議題是什麼?這部分的安排將根據不同的類型提供目前的調解模式及相關的知識。
第九章的焦點是探討婚姻衝突,夫妻不願離婚但有重大的問題需要解決,第九章也會探討婚前協議的內容。第十章將會探討離婚以及監護權等議題。這個議題是我職業生涯中遇到最多的議題,因此我認為是家事調解中最重要的議題。同時我也假設讀者應該對此議題有自己的模式與理論。
第十一章提到一個新興的調解服務,也就是使用調解服務處理父母與青少年的問題。這章在探討如何在現有的離婚調解模式中加入父母-青少年的調解服務。第十二章的重點在討論領養以及寄養家庭的問題。因為這個議題可能牽涉暴力、虐待及其他破壞性的指控與事實,因此需要對本書的所有章節都有所熟悉。第十三章是提到家人生病、殘障、暫時或永久的失能,需要有成人的監督。或家中對於極端的議題、或需要緊急的醫療、意見分岐時的處理。
書中的每一部分,包含想法及資料在我的專業發展的歷程中,對我及其他的調解員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些想法、技巧、歷程與取向不應該隨演進就消失。當然隨著新的發展、新的資料、及方案與應用的產生,家事調解員應該隨時吸收新知。而像本書一般的出版品也應該隨時更新有研究支持的發現與注意使用者的滿意度等資訊。我們一個新的專業組織,Association for Conflict Resolution,應該要致力資訊與新知的傳遞與分享。
我認為讀者可能會對本書的第三部分較有興趣而省略其他的章節。我會希望讀者不要略過第一及第二部分。因為這兩部分提供了調解服務的根基。這本書的章節是有序列性的而且有累進的效果。略過第一、二部分會覺得第三部分是不完整的。所以建議得者從頭開始閱讀以此增進瞭解。最後建議家事調解員需跨領域的閱讀社工、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及兒童發展、協商及衝突解決的書籍以提供最好的服務。
本書的目的
本書的目標在統整目前家事調解的理論與實務。本書在寫作時設定的讀者有二群:一群來自司法ADR觀點的調解員,另一群是來自治療與臨床背景的調解員。目前調解員大部分來自這二個背景。同時,本書的目的也在整合、總結、比較以及對某些不完整或互斥的理論與實務做調整,希望能使這些理論與實務方法在某些情境中仍能使用。
本書並不只是教科書,也可以幫助目前的家事調解員或ADR工作者對不同爭執與衝突型態的處理,同時本書希望對家事調解新手提供幫助,也希望幫是調解的老將澄清疑惑及再充電。
如果本書能達成目的,讀者應會時常翻閱尤其在面臨新的挑戰時。本書將提供調解員在工作時更多的自我了解及實務的協助,這本書仍然有進步的空間,就如家事調解者一般,需要不斷地進步。
艾莉森.泰勒
2001年12月
於Hillsboro, Oregon
推薦序
家事調解──一門學習探索如何協助家庭成員間共同創造「以人為目的」合理生活的認知與體驗之旅。越多人加入這個學習旅程,人們的幸福就可能多一些。
二○○四年秋天,一群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有兒童福利團體的社會工作人員、社區或法院調解委員、地方士紳及法官)齊聚在北台灣陽明山下的家事法庭會議室裡,熱烈地討論著如何透過「調解」機制,為即將進入「訴訟」程序的每對夫妻或父母、未成年的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找到一個得以言語表達、對話或討論,進而有效溝通、協商或調整,最後經由共同的參與與創造,獲致重新開啟生活的共識的工作方法,藉以在目前多數由法官以裁判方式解決家事紛爭的法庭對立文化氛圍中,提供另一種非對立性的選擇可能。我們將前述的工作歷程與基本態度,融入目前台灣已邁入民主法治進程的法定家事調解程序中,擺脫過去封建體制下普遍抱持「勸合不勸離」的社會文化意識型態,而代之以落實「人為目的」的工作內涵,用來重新詮釋二十一世紀的家事調解精神。
也因為這份美好的工作機緣,讓我在四處探求家事調解的學習旅途中,得以在二○○五年夏天,在南台灣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舉辦的國際性研討會與工作坊中,與本書作者Alison及長榮大學的維瑄教授暨輔仁大學的康臨教授相遇進而相識。從Alison持續二年來台帶領工作坊的過程中,我們由她身上自然散發出來的家事調解專業與熱忱又謙虛的敬業態度,尤其是她對不同社群文化間的接納與尊重,竟也在無形中種下了一群人在這塊土地上發展家事調解的企圖心與使命感。這二、三年來,維瑄教授和另一位同系所的蘇金蟬教授克服了經費與各項困難,就只為了提供給在台灣從事家事調解服務的工作者若干認知及能力的養成與技巧更精進的機會。這份洞見與承擔,著實令人感佩。現在有一件更令人驚喜的事,那就是維瑄教授再與康臨教授攜手合作,將Alison詮釋家事調解的完整內涵,以專書的形式譯成中文與讀者分享,也因此提供了一個足以從高處鳥瞰,也可以在細處反覆咀嚼品味的絕佳素材。只要你願意,隨時可以與Alison作心靈溝通,就像在Alison帶領的工作坊中,只對著你一人侃侃而談。
我很幸運地能在本書出版前先睹為快,其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事,就是發現家事調解的工作原則有不少是跨越東西方文化藩籬而具有人類社會普世價值內涵的。例如家事調解工作者必須具備面談、處理人際衝突關係、瞭解家庭成員間之心理動力關係及個別需求、相關法律知識及個案管理等能力,並轉介其他服務系統提供資源及與其他專業工作者如律師、社會工作人員、心理或精神醫療人員間的分工與合作能力。此外,也必須有良好的業務督導系統與回饋機制。她在書中談到,在不同性質的工作中,應有不同的調解策略;如遇有未成年孩子的離婚調解中,先討論父母親職的分攤可行性,再討論相關財務與婚姻離合決定等議題。這點與我在家事調解實務工作經驗中,有深得我心的發現。
最後一定要與讀者分享的是,在維瑄教授與康臨教授忠實且傳神地透過流暢的中文,將作者所欲表達「以人的需求與自我思考及決定」為目標的工作內涵,巧妙扮演了傳送他山之石智慧資產的橋樑角色。因此,我很樂意能為讀者推薦本書,也讓未來的家事調解服務,能在家庭成員對簿公堂,以興訟方式處理家事紛爭以外,提供一個可被社會廣為信賴及接納的公共服務資產,提供多一點成長的養土。也相信本書中文版的誕生,將為這塊土地的家事調解服務帶來下一步進化的契機。
且讓我邀請您一起進入家事調解的殿堂,努力學習吧。
士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庭長 謝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