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IBDP中文A教師編寫的單元設計參考用書,適用於文學課程及語言與文學課程,旨在探究概念教學法的理論及應用方法,幫助教師計劃和組織個性化的單元教學。
概念驅動: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緊扣大綱中的學科概念組織單元教學,設計評估活動。
理論探索:解析概念驅動課程的理論基礎和教學主張,為單元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課程對比:對照IB課程與美國Common Core,探究不同的文本類型、評估維度和技能標準。
個性創作:根據概念性理解、探究問題和評估活動靈活安排教學計劃,實現個性化單元教學
This book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IBDP Chinese A teachers, which is applicable to Chinese A literature course as well a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 It aims to explor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approaches of concept-based teaching method, so as to assist teachers to achieve personalized unit design.
Concept-based method: Provide multiple teaching cases, design unit plan and evaluation closely related to core concepts of the syllabu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illustrate related theories of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unit design.
Courses comparison: Compare IB courses with American common core to explore different text types, evaluation dimensions and skill standards.
Personalized design: Flexibly arrange teaching plans to achieve personalized unit design according to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s, inquiry-based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activities.
作者簡介:
張酉酉(ZHANG Youyou),IBDP中文A課程資深教師,曾獲評“蘋果傑出教育工作者”,現於新加坡任教,有十餘年教學經驗。
羅倩(LUO Qian),IBDP中文A課程資深教師,IBDP中文教師讀書社團“悅讀社”發起者,現於上海任教,有十餘年教學經驗。
About the authors:
ZHANG Youyou, experienced teacher of IBDP Chinese A course, awarded as“Apple outstanding educator”, is currently teaching in Singapore with over 10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s.
LUO Qian, experienced teacher of IBDP Chinese A course, initiator of “Yuedu Community”, is currently teaching in Shanghai with over 10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s.
作者序
前言
本书是国际文凭组织预科项目(IBDP)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包括文学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教学参考用书,指导老师计划和组织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新的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指南(2019 年版)给了老师和同学们极大的自由度。从选择具体的作品文本,到确定作品和文本对应的评估项目,再到设计和实施两年的教学计划,新版指南允许老师和学生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安排,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新版指南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也给经验不够丰富的任课老师带来许多挑战。教师参考资料虽然提供了几份单元教学设计,但也许还不能满足老师们的教学需要。因此我们两位编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概念教学的理解,编写了这本概念驱动的单元设计教学参考书,希望能帮助各位前线的老师。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第一章介绍了概念为本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主张;第二章从概念探究和技能培养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的本质,以及美国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部分);第三章梳理了本课程各评估项目考察的文学术语和艺术手法,对学生提出了如何备考及应答的建议。
后七章是根据语言A 课程指南的七个核心概念编写的单元教案样本,这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在说明核心概念时,分别从文学理论、语言与文学性质、探索领域、全球性问题、评估项目、学习者培养目标等角度分析了概念性理解的理论内容、学者主张,以及核心概念与教学和评估之间的联系。如果说信仰、追求等主题类的宏观概念希望学生了解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异彩纷呈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么本课程提出的七个核心概念,则希望学生探索不同语言文学研究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在单元设计部分,我们使用了预科项目的单元教案模版,同时也吸收了概念驱动的单元计划表的重要内容,比如概念通则、教学计划表、不同类型的探究问题等方面,从而强化对概念性理解的培养。
我们在核心概念的指导框架下挑选并解读了多部文学作品和多种非文学文本语料。本书的单元教案样本探索了两种可能性。第四至第七章试图寻找最适合某个核心概念的文学作品或者语言现象,因此概念解读的部分也基本在单一的语言文学研究范围之内。比如,我们选择托尼· 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来讨论“身份认同”概念性理解。在讨论文化的时候,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崔健的摇滚乐中了解中国80 年代的文化语境。我们还使用杜甫的诗歌来研究诗歌当中的创造和继承,选择非文学文本类型的广告来探索广告当中的交流问题。在这四章中,我们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语言文学素材,进行了深入和具体的概念探究。
第八至第十章的单元教案样本更多的是从互文联系、比较研究的角度讨论概念性理解。 比如在讨论“转化”概念时,我们先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例,讨论转化概念和比较文学当中的影响研究,然后又借用两部描写非洲的欧美文学作品《黑暗的心》和《瓦解》来做比较分析。在讨论“呈现”概念时,我们选用小说《活着》和话剧《茶馆》两部文学作品,则是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通过突破文学体裁的界限,来讨论文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上文提到的这些文学作品或者非文学文本既是我们的慎重考虑,也反映了我们两位编者的教学兴趣,以及对概念教学的个人化理解和探索。我们承认,语言与文学研究中的概念性理解有个人化的一面,但同时也给师生们的解读留下足够广阔的空间。无论我们如何安排教学设计,也只能涉及概念性理解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但只要概念探究的方向和角度是正确的,所依据的文学理论是恰当的,我们便可以使用其他的语言材料,探索不同的文学作品,给学生展示另外一种不同的艺术世界。
因此,本书提到的这些作品文本并非教学的唯一选择。虽然本书也为语言与文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但是本书对非文学文本材料的引用十分有限。这是我们在编书过程当中的遗憾。选择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不过也请老师们注意,文学课程和语言与文学课程两者在学科性质上虽然相似,同属于语言与文学研究,但是在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方面仍然有诸多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选择的文本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启发老师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如果老师们能将平日的教学活动与本书提到的单元教案样本互相参照,找到疑惑并解答疑惑,我们将十分荣幸和不胜感激。
国际文凭组织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勤学好问、知识渊博、富有爱心的年轻人”。这里的“知识渊博”也许并不等同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仅仅是指学生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内容。国际文凭学习者培养目标认为“知识渊博”是学生“发展并利用对概念的理解,跨越一系列的学科探索知识”。此处的“知识渊博”直接指向概念性理解,特别是跨学科层面上的概念性理解。
国际文凭组织认为培养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很有价值。首先,概念性理解能够使学生结合先前的学习经验理解新知识,把新知识整合到现有的思维框架当中。其次,它能帮助学生从知道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发展到在抽象层面的思考,从而理解比较复杂的,尤其是支撑学科体系的思想和观点。最后,概念性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掌握了这种联系,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当中发现知识的相似与差异,实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香港三联书店编辑部的倾力协助。我们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张酉酉罗倩
2021 年6 月
前言
本书是国际文凭组织预科项目(IBDP)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包括文学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的教学参考用书,指导老师计划和组织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新的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指南(2019 年版)给了老师和同学们极大的自由度。从选择具体的作品文本,到确定作品和文本对应的评估项目,再到设计和实施两年的教学计划,新版指南允许老师和学生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安排,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新版指南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也给经验不够丰富的任课老师带来许多挑战。教师参考资料虽然提供了几份单元教学设计,但也许还不能满足老师们的教学需要。因此我们两位编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概念教学的理解,编写了这本概念驱动的单元设计教学参考书,希望...
目錄
使用说明 i
前言 ii
第一章 概念驱动的理论 1
1.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办法 4
2. 各学科指南的修订与发展 6
3.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10
3.1 知识性结构 10
3.2 过程性结构 16
3.3 单元计划表 17
第二章 概念驱动的课程 25
1. 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 26
1.1 学科性质 26
1.2 学科宗旨 30
1.3 探索领域 31
1.4 语言技能 33
2.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36
2.1 共同核心标准简介 36
2.2 文本类型与写作类型 37
2.3 文本难度评估维度 39
2.4 语言文学技能标准 43
第三章 概念驱动的评估 51
1. 解析评分标准 52
1.1 评分标准A:知识、理解和诠释 53
1.2 评分标准B:分析和评价 54
1.3 评分标准C:重点、组织和展开 55
1.4 评分标准D: 语言运用 56
2. 文学/文本分析 57
2.1 文学分析解读 57
2.2 文学分析考察的概念 59
2.3 文本分析解读 64
2.4 文本分析考察的概念 65
2.5 教学及复习建议 67
3. 比较论文 69
3.1 比较论文解读 69
3.2 作者选择和表现对象 70
3.3 文学本质和意义 72
3.4 教学及复习建议 73
4. 校内口试 74
4.1个人口试与核心概念 75
4.2教学建议 75
5.高级程度论文 77
第四章 认同 81
1. 指南解读 82
2. 概念内涵 83
2.1 “认同”概念 83
2.2 “认同”概念相关问题 83
3. 文本解读 86
3.1 作者与时空 86
3.2 解读文本《最蓝的眼睛》 88
4. 单元教案样本 98
4.1 单元描述与作品文本 98
4.2 探究:确定单元目标 101
4.3 行动:通过探究开展教学与学习 104
4.4 反思:考察教学计划、过程以及探究的效果 106
4.5 教学进度表 107
第五章 文化 111
1. 指南解读 112
2. 概念内涵 113
2.1 “文化”概念相关问题 114
2.2 文化的类别 115
2.3 文化与文学 117
3. 文本解读 118
3.1 时空背景 118
3.2 作者与受众 121
3.3 解读崔健摇滚乐 123
4. 单元教案样本 129
4.1 单元描述与作品文本 129
4.2 探究:确定单元目标 131
4.3 行动:通过探究开展教学与学习 135
4.4 反思:考察教学计划、过程以及探究的效果 137
4.5 教学进度表 138
第六章 创造力 143
1. 指南解读 144
2. 概念内涵 145
3. 文本解读 146
3.1 作者与时空 146
3.2 作者的成就 148
3.3 解读杜甫诗歌 149
4. 单元教案样本 162
4.1 单元描述与作品文本 162
4.2 探究:确定单元目标 164
4.3 行动:通过探究开展教学与学习 167
4.4 反思:考察教学计划、过程以及探究的效果 169
4.5 教学进度表 171
第七章 交流 175
1. 指南解读 176
2. 概念内涵 177
3. 文本解读 179
3.1 时空背景 179
3.2 文本与受众 181
3.3 解读广告的交流方式 183
3.4 作为符号的广告 191
4. 单元教案样本 198
4.1 单元描述与作品文本 198
4.2 探究:确定单元目标 200
4.3 行动:通过探究开展教学与学习 204
4.4 反思:考察教学计划、过程以及探究的效果 206
4.5 教学进度表 208
第八章 观点 211
1. 指南解读 212
2. 理论探究 213
2.1 文学理论 213
2.2 核心概念 217
2.3 评估项目 218
2.4 培养目标 219
3. 文本解读 220
3.1 《长日留痕》 221
3.2 《昨日的世界》 223
3.3 非文学文本 225
3.4 小结 226
4. 单元教案样本 227
4.1 单元描述与作品文本 227
4.2 探究:确定单元目标 229
4.3 行动:通过探究开展教学与学习 233
4.4 反思:考察教学计划、过程以及探究的效果 237
4.5 教学进度表 239
第九章 转化 243
1. 指南解读 244
2. 理论探究 245
2.1 作者、读者和文本 245
2.2 互文研究 247
2.3 比较文学 248
2.4 培养目标 250
3. 文本解读 251
3.1 《赵氏孤儿》 251
3.2 《黑暗的心》 252
3.3 《瓦解》 255
3.4 非文学文本 258
3.5 小结 259
4. 单元教案样本 260
4.1 单元描述与作品文本 260
4.2 探究:确定单元目标 263
4.3 行动:通过探究开展教学与学习 267
4.4 反思:考察教学计划、过程以及探究的效果 270
4.5 教学进度表 272
第十章 呈现 275
1. 指南解读 276
2. 理论探究 277
2.1 文学理论 277
2.2 形式结构 280
2.3 身份认同 282
3. 文本解读 283
3.1 《活着》 283
3.2 《茶馆》 284
3.3 小结 287
4. 单元教案样本 288
4.1 单元描述与作品文本 288
4.2 探究:确定单元目标 290
4.3 行动:通过探究开展教学与学习 294
4.4 反思:考察教学计划、过程以及探究的效果 298
4.5 教学进度表 300
使用说明 i
前言 ii
第一章 概念驱动的理论 1
1.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办法 4
2. 各学科指南的修订与发展 6
3.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10
3.1 知识性结构 10
3.2 过程性结构 16
3.3 单元计划表 17
第二章 概念驱动的课程 25
1. 语言与文学研究课程 26
1.1 学科性质 26
1.2 学科宗旨 30
1.3 探索领域 31
1.4 语言技能 33
2.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36
2.1 共同核心标准简介 36
2.2 文本类型与写作类型 37
2.3 文本难度评估维度 39
2.4 语言文学技能标准 43
第三章 概念驱动的评估 51
1. 解析评分标准 52
1.1 评分标准A:知识、理解和诠释 53
1.2 评分标准B:分析和评价 54
1.3 评分标准C:重点、组织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