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賞
情緒需要有出口
大部分人比賽騎腳踏車是比誰騎得快的,但是故事中的主角安妮要跟朋友玩騎得慢的比賽,安妮說:「誰花愈久的時間到達終點,誰就贏了……因為就算戴了安全帽,如果騎太快,還是可能撞到樹,造成癱瘓……」如果遊戲前有人這樣告訴你,你會不會覺得他想太多了?
安妮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情很敏感,搞得她的朋友都受不了,但安妮過去不是這樣的,而是在她經歷哥哥賈瑞德的驟逝——哥哥在遊戲中被冰球打到,感覺胸痛,在沒有任何預警下,兩天後突然死亡。
安妮的爸爸媽媽內心有好多的悲痛與自責,雖然醫生說賈瑞德的情況很少見,但是他們總認為要是更謹慎小心,或許賈瑞德不會離開。安妮就是經歷了這樣巨大的至親死亡事故,心中充滿了難以承受的失落哀傷。連爸爸、媽媽都沒有好的方法紓解情緒,更何況是安妮呢?
安妮的媽媽面對悲傷,她用忙碌的工作來麻痺自己,甚至拒絕去看、去整理賈瑞德所遺留下來的物品,當安妮拿出哥哥以前用過的盤子,媽媽立刻收起來;而爸爸開始常常發呆恍神,總是忘記應該要做的事情,與安妮說話時總是心不在焉,彼此的關係已不像過去一般親密;安妮從鄰居家中「借」來的醫學百科全書,成為她最愛的讀物,每天仔細研讀並對照自己的身體狀況,深怕自己也像哥哥一樣——突然死去。
安妮所有的朋友都發現她變得「怪怪的」,因此都選擇遠離她,連最好的朋友蕾蓓卡也不知道要如何幫助她,友誼間的信任感起了變化……安妮在孤單無助時,遇見了新搬來的鄰居芬奇太太,這位「新朋友」讓她的憂傷情緒有了出口。
情緒,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但人類喜歡分類,並給予評價。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是自然的,開心、興奮、愉悅、快樂等是正向情緒。憂愁、哀傷、痛苦、氣憤等則是負向情緒,人們多數比較喜歡正向情緒,否定負向情緒,因為正向情緒讓我們覺得舒服,而負向情緒,除了不愉快,也怕別人認為我們是「弱者」,所以我們很希望它趕快消失,不要讓人看見,最快的方式就是「壓抑」,假裝它不存在,我們嘗試堅強、勇敢,要讓別人認為我們「沒事了」。
但是,假裝負向情緒不存在,只一味將它壓下,它是不會消失的,愈是壓抑它,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沉默寡言了,原本有興趣的事變得提不起勁,也不想出去玩了,這些就是壓抑情緒的「副作用」,這些現象的產生,便是提醒我們該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了。
作者描述書中所有的主角,面對哀傷的處理方式,多數強迫自己快速恢復正常生活,不敢去想去世的人,一旦觸景傷情,就用逃避、忙碌、壓抑來面對,但每個人檯面下的心情是波動的,是不自在的,是不敢分享的難過、悲痛、害怕、自責、懊悔的感受,這些被壓抑的情緒日積月累,最後喪失了感受美好人事物的能力了。
安妮失去了許多友誼後,芬奇太太成為她可以談話的對象,芬奇太太像是很懂得安妮逃避負向情緒的心理,她對安妮說:「擔心要比傷心容易……所以你把擔心當成你的保護傘」、「繼續撐著傘,也許不會被淋溼,但也因此錯過了陽光」,這讓安妮體會到自己再不把傘收起來,不光是失去哥哥,連自己與家人朋友之間美好的關係都將會流失,自己會被「過度擔心」給淹沒而無法快樂的生活。
至親好友的死亡,讓我們的世界少了重要的人際關係,世界變得不大一樣,這是一種失落的感受,失落背後會有不捨、否認、自責、抱怨、害怕等情緒重複出現,有時還真讓人不知所措,迷失了自己。特別在臺灣的文化中,「死亡」是個禁忌的話題,老一輩的人還會覺得「觸霉頭」,所以我們的社會文化是不去談「死亡」,也會讓很多人隱藏起自己哀傷難過的情緒。
照顧情緒的第一步是要「接納」情緒,所謂接納的意思,就是不要覺得有情緒是件奇怪的事,就像跌倒了,我們會覺得有皮肉之痛一樣,遇到悲傷的事情,也自然產生難過的情緒;情緒需要時間復原,這也跟跌倒後的皮肉之傷,需要時間結痂,讓細胞組織慢慢癒合,生成新的面貌,長出新的皮膚組織一樣,我們內心的傷口,也勢必經過這樣的歷程。
再來就是要為傷口「上藥」,讓情緒找到抒發的管道,有人需要在一個讓他覺得安全的環境下哭泣,有人需要與信任的人訴說哀傷,有人需要輕柔的音樂安撫憂傷的心靈,有人需要紀念性的活動和儀式來表達對亡者的思念,每個人的抒發方式不同,找對適合自己的管道,情緒就會慢慢的釋放出去,產生新的體認,並對失落有新的詮釋。
安妮開始學習把保護傘收起來,正視自己思念哥哥的情緒,並發明「儀式」去紀念哥哥,帶著爸媽一起從壓抑的情緒中走出來,不再自責與悲傷,全家人一起面對沒有賈瑞德的生活,重新自在的生活!
因為安妮的坦然,所有的朋友也都「復合」了,芬奇太太幫助了安妮,也幫助了自己,原來她也有悲傷的故事,在她看到安妮逃避憂傷情緒,她也開始整理自己的情緒,願意好好面對沒有丈夫陪伴的新生活。
這個故事,讓我們可以了解經歷親人死亡的「痛」,這分了解有助於我們去協助有相同際遇的親友,學會不對他們說:「要堅強,要勇敢……」,學會不給他們壓力,學會陪他們度過低落情緒。也學著讓他們了解:悲傷難過不代表自己是弱者,它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顛簸,只要能踩穩腳步,必定雨過天青。
東吳大學社工系講師 王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