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雙葉書廊的《變態心理學》第四版是本在美國最暢銷的變態心理學教科書,中文譯本是由三位資深的臨床心理學老師張本聖、徐儷瑜及黃君瑜親自翻譯。
讀者可能很關切的問題是,這個版本有哪些修改的地方?值得買嗎?第四版與第三版最大的不同,不只是精神疾病的診斷是依據DSM-5-TR做的修訂,最重要的是,由於中文的兩個版本間隔了七年,各個精神疾病的病因及治療都依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及資訊做了大幅度的修訂。
在整本書中,作者討論了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有關的影響因子:遺傳、神經科學、認知行為、人格、情緒和社會因子;除了更新,更強調各個因子之間交互作用及整合的重要性。例如:在憂鬱症中,血清素的作用被強烈質疑、大腦與情緒相關區域的新研究證據(如海馬迴活化減少、體積減小)、區域間功能連結性分析、用皮質醇覺醒反應(CAR)檢驗及預測鬱症的嚴重性、促炎細胞激素對憂鬱症的影響等。在病因的全面性整合中顯示,遺傳到脆弱的對偶基因也須在童年逆境或成年後的嚴重壓力下才可能形成憂鬱症。
在焦慮症中,「恐懼迴路」不再用來詮釋焦慮症的關鍵大腦區域,「對比迴避模式」用來解釋廣泛性焦慮症的重要病因,以及其他病因及治療的新模式(如簡介暴露療法的《統一方案》)及研究成果。
在強迫症章節中,用「思考與行動融合」及「思考抑制」詮釋強迫症的認知病因,並且增加了強迫症的藥物及腦刺激的治療方法(深層經顱磁刺激和深層腦部刺激)最新進展的說明。創傷性壓力症增加了海馬迴較小及活性弱化,以及腦部多個區域網路連結損傷的資訊。
在解離症與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的章節中,解離身分障礙症新增了替代性「人格狀態」,而不是替代性「人格」的說明,社會文化模式的受虐預測此疾患的論點也因為混淆的研究結果而刪除了。新證據顯示近期的生活事件和早期的逆境是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的常見誘因。
思覺失調症的章節中,刪除候選基因研究中無法複製且過時的資訊,而分子遺傳學及神經科學、藥物及心理治療部分都有大幅度的更新,也添加了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新資訊。
在兒童期障礙症的章節中增加了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章節,ADHD及行為規範障礙症教養及藥物治療的資訊也做了修改。自閉症的遺傳及自閉症與大腦的關係也更新了內容。
由於更新及修正的資料實在太多,我只截取了一小部分。相信你期待了解的各個精神疾病新資訊都可以在這個版本中看到。
最後,要謝謝雙葉書廊在出版業不景氣的年代仍然保持既有的水準,對翻譯及校對的過程仍然一樣嚴謹。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我們多麼希望原書的資訊能夠正確傳達,也祝福各位收穫滿滿。
張本聖